见姚广孝表情沉吟,迟迟不语,朱高炽便忍不住开口问道:“少师可是觉得此间有何不妥之处?”
姚广孝略想了想,便直接问道:“殿下可能确定汉王确已没了夺嫡之志?”
“临去云南就藩前,高煦提出要将身体病弱的世子瞻壑留在应天父皇跟前。”朱高炽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不过却被父皇否决了。”
“汉王世子天性如何?”姚广孝紧跟着追问道。
“善良、听话。”朱高炽答道,“虽然聪慧,但也并不出人预料。非是本宫自夸,瞻壑与瞻基相比,略有不如。”
姚广孝便点了点头。若是汉王世子朱瞻壑真如朱高炽所言,那汉王想要留下朱瞻壑在应天朱棣膝前,便不是因为万般无奈下留个孩子在朱棣面前争宠,而是要留下朱瞻壑在京师作为质子——与其说是留在朱棣面前,实际上却算是留在朱高炽这个太子面前。
朱高煦真能主动做这事儿,那大约就说明,他是真的熄了夺嫡的心思。
只是为什么呢?
朱高煦在朝堂上并不少人支持,如今的大明天下刚从连年的征战中平静下来,北元的压力虽然并不太大,却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心心念念要征伐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武将的支持实际上并不比文官的支持弱多少。再加上朱高煦那执拗的性子,为何会这般干脆地放弃与朱高炽的争锋,十分听话地跑到云南那穷乡僻壤去了?
“少师可还记得高煦的次子瞻圻?”朱高煦笑呵呵问道。
“老僧记得。”姚广孝点点头,“就是与瞻基公子一起操作玉皂方子的那位嘛。”
“少师对瞻圻印象如何?”朱高煦问道。
“极为聪慧,但少些堂皇姿态。”姚广孝答道,“那玉皂方子的手段,若是是殿下这般年纪的人操作无可厚非。但一个垂髫幼童,难免让人觉得心性不够光明。”
朱高炽知道姚广孝说的是朱瞻圻不断用假消息迷惑人、制造话题勾引富商的手段。当时明明是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二人在争论北方防线的问题,结果城里沸沸扬扬变成了兄弟二人在争吵到底是卖方子还是卖成品。虽然最终因为舆论发酵吸引了大量富商关注参与而获利颇丰,但在姚广孝看来,这种手段由一个原本应该天真懵懂的孩童操持出来还是失了煌煌大道。
“那少师可知,高煦之所以放弃太子之位,瞻圻的不断劝阻起了很大的作用?”朱高煦笑着道,“如今高煦在云南、广东之地所做的事情,也基本上是瞻圻在规划?”
姚广孝眯了眯眼,沉吟半天终于声音生涩吐出一句话来:“如此,此子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大明江上的大患!”
“可也有可能,大明将来打下偌大疆域、扬威海外、重现大唐‘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荣光,正需此子!”朱高煦正色道,“父皇跟我和高煦都说过,‘这孩子生在天家,既是幸运也是不幸’。高煦如何理解本宫不知,但本宫却总觉得如同身上担着千钧大山。若是将来本宫无法成为一个明君,恐怕大明就要迎来下一次靖难。”
朱高炽嘴里说着挺丧气的话,脸上却一直带着和煦的笑容。若不是姚广孝了解朱高炽的为人,恐怕就要以为面前这位太子殿下是那种心思深沉扭曲的人了。
“那殿下的意思?”虽然了解朱高炽的为人,但姚广孝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若是本宫真的成了建文那样的皇帝,有瞻圻这样的子侄,是大明的幸事。”朱高炽正色道,“不光是本宫,就连瞻基都说着,要不是占了太子嫡子的身份,单从天分来看,恐不如让瞻圻那样的孩子继承大统对大明江山更有利。”
“太子殿下胸怀宽广,实乃大明之幸。”姚广孝合十道。
“故而让瞻圻公子主持操持汉王府在云南、广东的事务,是陛下与殿下所允了?”姚广孝眼神转动,已经想明白了许多。
“自然。”朱高炽点了点头,“瞻圻心有猛虎,但又识大局,为了大明江山安稳,忍着高煦的臭脾气也要劝阻高煦与我别苗头,又用海外之利引着高煦心甘情愿去了云南。父皇与我说过,却不能太过压制瞻圻的能耐,总要释放一下这孩子心中的斗志才好。如此不仅对大明皇权传承安稳有利,还能借着瞻圻的能耐,大大扩充大明威望。一举两得之举。此事高煦也是知道的。”
“汉王殿下也知道?”饶是姚广孝见多识广心思沉稳,听了朱高炽这话也忍不住提高了声音。
“高煦就藩前进宫,想留下瞻壑在应天。被父皇臭骂一顿。”朱高炽笑呵呵地道,“继而父皇便说了瞻圻的事情。”
“为一个垂髫幼子搭台唱戏,以汉王殿下的脾性,就那么甘心情愿?”姚广孝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
“大约终于有件事情我们兄弟二人起点相同、却终于被他赢了我一次,所以高煦不仅不生气,反倒十分得意。”朱高炽苦笑道。
姚广孝也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在朱棣起兵靖难时到底谁的作用更大,恐怕极难比较。但两人都有儿子、下一代分出了明显的胜负,朱高煦自然觉得压了朱高炽一头。
“高煦其实还提出了他的想法。”朱高炽继续道,“汉王一支可以远离大明腹地,但将来若是在海外建国称王,大明也应该支持。作为交换,汉王这一支将永远奉大明为母国。”
姚广孝点了点头,不过继而又有些迟疑,道:“但一旦汉王一脉在海外建国,哪怕奉大明为尊,却也不能等同于寻常藩属国。毕竟与大明同根同属,与皇室同出一源。若是将来大明腹地生乱,而汉藩兵强马壮,入主中原也不是不可能啊!”
“有什么关系?!”朱高炽反倒十分轻松地笑了笑,“总归是肉烂在锅里,依然是我朱家的江山!甚至如此更好,如此一来,本宫反倒是不用担心将来子孙不肖、将来惹得天下烽烟、民不聊生。”
实际上朱高炽这话已经很收敛了。朱棣当时说的是:“不饶高炽一脉还是高煦一脉,总归是朱家子孙。甚至将来大明覆灭也没关系,秦汉以降未有四百年之江山!只要是汉人做了这皇帝就好,总不能是如同蒙元般胡掳入主、弄得天下腥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