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自然是不在意这些礼物的,什么西洋人的土特产他没见过,那不过是跟薛蟠客气话罢了。
上辈子东西方交流便利,只要生活条件稍微好点的谁没出国旅游啊,美国、西欧消费高去不了,可东南亚还是可以去的。
而这时代的海贸最远也只能到地中海,这在书中有过叙述,薛宝琴就曾跟随父亲去过。
但那是薛家还未落魄时,一般的海商可没那实力去那么远,还是在东南亚或者倭国那边贸易为多。
至于西洋人的东西,这时候的东南亚早就有了,大陈替代了大明存在,可历史的进程并不会改变。
崇宁帝等同于嘉靖时代,但在正德年间西方人就已经登上美洲,并且来到东南亚了。
正德还揍了葡萄牙一顿,学会了西方快船和火器技术,同样在这里,太上皇主政时也揍过西方殖民者。
而且大陈比大明更强大,没有被文官掌控武臣自然没有那些烂事,虽然如今也没有以前强盛,可也比嘉靖时强大。
至少倭寇是没有的,大陈没有海禁,这在书中也有描述过,王熙凤的爷爷早年就是负责海外贸易这一块的。
倭奴因为国内混乱的确来过,但早就被大陈揍得龟孙子一般,每年进贡求平安。
“老爷、薛大爷。”
自从乌家进京后,不知不觉间赖二等人对贾琮的称呼悄悄改变了,去了那个二字,直接叫老爷。
别小看这一点改变,这是他们完全臣服的象征,贾琮也不纠正他们,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
贾珍都死了,自己这二老爷是宁国府唯一的老爷了,这样叫并无不妥,至于尤氏怎么想那不重要了。
反正她这个跟老爷称呼配对的太太,如今也是在这个老爷下面寻幽探密。
贾琮跟薛蟠还在喝酒,听到叫声看过去,忽然眼珠子瞪大了,“呼”的一下战起,把薛蟠弄的一激灵。
“怎么了这是?”
“赖管家这是哪来的?快说!”
贾琮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抓住赖二手中的东西急切的问道。
赖二从来没见过贾琮如此着急的,一愣神马上回答说:“这是薛大爷送来的,小人正是因为不认识这是何物,才来问问薛大爷这东西有何用处的。”
薛蟠此时也看到他手上的东西,挠着大脑袋道:“我哪里知道是什么,反正从船上拉下来的全拿过来就是。”
贾琮深吸一口气,冷静下问道:“这东西有多少?”
赖二回答道:“十来个吧,混在一堆食物中,也不知道是不是吃的。”
“马上把这东西全部挑出来,不!我亲自去看看。”
贾琮马上下令,可马上又改口,登时把赖二和薛蟠都镇住了。
看到贾琮朝门外走,薛蟠顿时急起来叫道:“琮哥儿等等我啊!什么东西这么着急呀?”
贾琮边走边回头道:“薛大哥,这回你立了大功了,这事我会向皇上禀明,到时候你就等着赏赐吧。”
“什么!???”
薛蟠大脑袋都是问号,赖二震惊的望着他欲言又止,薛蟠也惊呆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
可贾琮根本不等他们,快步的朝前走,他两只好跟上,满腹的疑问。
到了前院整理这些杂物的房间,贾琮让下人们让开,亲自从中挑出十一个来,在仔细的看过其他东西后这才停下手。
“这东西叫红薯,是粮食的一种,亩产三千斤以上,而且不挑土地贫瘠与否都能活。”
“三……三千斤!”
赖二震惊的望着他,要不是自家主子他都啐你一口,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哪有一种粮食亩产能有这么高的。
别说三千斤,一千斤都是讲故事,最好的良田,加上最好的打理,亩产能有五百斤的都是大丰收。
贾琮也不管他们震惊,下令道:“让人在会芳园角落开辟一块地出来,我要亲自种这东西,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赖二迟疑着不敢说,薛蟠后知后觉的叫起来:“琮哥儿你不会是发烧了吧?这东西能有这么大产量?你还要自己种?”
贾琮拍拍他道:“说什么都不如亲眼见到,到时候你看看就是。”
说着看向赖二,老头一激灵忙弓腰道:“老爷使不得呀,哪有您亲自种地的道理!小的叫人种就是。”
贾琮摆摆手道:“这东西只有我认识,除了我谁懂的如何种,别啰嗦了,快去办事。”
当天下午贾琮就进了宫,跟崇宁帝说了这事,同样把他震惊的以为贾琮疯了。
可贾琮说的有理,眼见为实,等他种出来后计算产量就知道了。
看到贾琮如此笃定,崇宁帝开始动摇了,心中也希望这是真的,要是真的那对大陈来说可不仅仅是好事,而是延长国祚的大事。
民以食为天,但凡老百姓有口吃的,谁会愿意造反,历代王朝灭亡不都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才乱起来的吗。
大陈经过百年的安定,人口爆炸似的增长,已经翻了几番了,现有的土地再被兼并一下,日渐捉襟见肘。
这是每个王朝的规律,若不是大陈不禁海,商贸带来大量的税收,恐怕早就烽烟四起了。
若是红薯真能亩产三千斤,那几乎是十倍于小麦的产量呀,延长国祚百年时间不在话下。
他哪里知道,这还是贾琮往少了说的,后世的红薯亩产达到六千斤都属于正常。
一般是贫瘠的土地四千斤左右,肥沃的土地高达六千斤,之所以往少了说,那是他明白后世经过种苗改良,他不能确定没改良前的红薯,产量能不能达到这数量。
至于二次种植才能增产,这事他知道,上辈子干过这活儿呢。
前文说过他上辈子是70的,75后的人恐怕不知道,建国以后他们前面的人,在学校里是参加过农活劳动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农场,给学生体验劳动用的,挑肥种菜每年学校至少要组织一次。
小学生没有,但从初一开始就必须参加了,因此那年代的人,就算不是农民也会种菜,勤劳聪明的甚至会种粮食和收割水稻。
贾琮上辈子就种过水稻和红薯,对于育苗、分苗、播种等虽说不是熟练,但基本熟悉流程。
再说红薯太好种了,不像水稻插秧那是技术活,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育苗,就十二颗红薯,就能种植一大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