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来是BJ曲剧

第二年春,伴随着柳枝抽出绿芽,BJ戏校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生,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校园里走走看看,仿佛也让人看到了戏曲的春天。

曲艺曲剧班,是学员最多的一个班,许茉音被分在了曲剧班,学习BJ曲剧。而入学的当天,几乎所有的学员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BJ曲剧?

老师们好像知道学生的疑惑,开学第一课,黑板上便赫然写着几个大字“BJ唯一的地方戏——BJ曲剧”。

授课老师是BJ曲艺团的演员,因为BJ曲剧是个新的剧种,别说是十几岁的孩子了,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老BJ,都不知道BJ有个地方戏叫BJ曲剧,所以BJ戏校只是代培,曲艺曲剧班的所有专业课程都由曲艺团的演员讲授。而这第一课,便是让他们了解,自己以后所学习和从事的BJ曲剧,究竟是什么。

老师手里拿着个物件径直走上了讲台,他举起手里像乐器的这个东西,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无人做声。大家只是看到,这个东西像一个鼓,特别小,可以单手拿着,鼓身是八角形,边框是用木头做的,一边还蒙了个像蛇皮一样的布,周围嵌着响铃,一摇哗哗作响,下端还装饰着丝穗。

“这是八角鼓,是BJ曲剧很重要的一个乐器,”老师说道,“它是清朝满族的打击乐器,直径十七厘米左右,这边蒙着的是蟒皮。”说着话,老师同时指着八角鼓,依次介绍着每个部位。“这鼓上的八个角和鼓墙,象征着清八旗,下边的鼓穗,寓意麦秀双穗,五谷丰登,看八角鼓没有把儿,寓意永罢干戈。”说罢,老师将鼓面竖置,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弹搓鼓面,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鼓声,几个节拍后,老师唱到:“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以前忽见那,西北乾天风雷起,乌云滚滚黑漫漫。”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员们都看着讲台,他们听不懂老师唱的什么,只听八角鼓清脆作响,老师唱的像戏又不像戏。

“我刚唱的是岔曲儿《风雨归舟》,岔曲儿是八角鼓中最原始的一个曲种,八角鼓的曲种还包括单弦牌子曲、拆唱八角鼓,这些都是形成BJ曲剧的基础。”老师讲着,又继续问道,“大家听过快书、琴书没有?”

“听过。”

“老舍知道吗?”

“知道。”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讲讲,BJ曲剧是怎样创建的。”

老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BJ曲剧的创建过程,一节课下来,许茉音终于知道了,自己要学习的BJ曲剧,究竟是什么。

要了解BJ曲剧,就必须先了解曲艺,而八角鼓的曲种,最开始都是一种曲艺表演方式。人总是在进步的,那表演方式自然也会随着进步而发展,从单弦牌子曲的表演中,曲艺艺人们开始了拆唱八角鼓、彩唱八角鼓。拆唱,就是把演唱的内容和人物拆开了,不同演员饰演不同的角色,这时便有了一种小戏的感觉,只不过拆唱需要一个演员“分包赶角”演多个人物,同时还担任说书人。而彩唱,是一个演员只扮演一个人物,有人物扮相、有故事情节,将表演更接近于一出戏。

在三四十年代,曲艺艺人们开始组织演一些戏,他们各自用自己的看家本领去表演人物,完成一出大戏。有独创奉调大鼓的魏喜奎、有唱单弦的曹宝禄、还有唱BJ琴书的关学曾、唱梅花大鼓的孙砚琴等,他们各显神通,饰演不同的人物,尝试着演了几出剧目。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写了一个新剧本《柳树井》,与曲艺艺人们商量,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唱腔设计唱段,统一音乐风格来演出“曲艺剧”。老舍建议将他们表演的这种剧称为“曲剧”,而因为剧中的表演BJ地方特色鲜明突出,并且为与当时已有的“河南曲剧”区分,老舍便命名为“BJ曲剧”。从此,BJ有了自己的地方戏,到许茉音入学这一年,“BJ曲剧”已有二十多年,是BJ唯一的地方戏。

知道了自己学的是什么,还要知道自己具体要学什么,在课程安排里,许茉音看到,有唱腔课、表演课、台词课、形体课、文化课……而她自己,除了文化课不错,其他的内容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接触过,她知道,在未来,迎接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