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部将的来信

就在夜宴的两日后,袁州城内非常闷热,但是城内的紧张氛围却像是一张紧绷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

明玉珍陪同欧普祥登上袁州城墙,都向东方眺望,俱都面色凝重。

“明元帅,我本欲留你在此过中秋,但是这元军却不肯给这闲暇。”欧普祥试图说得轻松些,但是他还是分外担心袁州的东大门分宜县被围。

这个时代的袁州路包含三县一州,宜春县和分宜县都是上等县,还有一个中等县万载以及一个中等州萍乡。袁州路的治所就在宜春。

欧普祥当前只有整个宜春和分宜两个城,其他县都只是控制了部分区域。

只是由于袁州路的地缘环境比较特殊,它处在连接湖南省和江西省之间的重要通道之上,古代称之为袁渌走廊。

袁渌走廊的南北都是比较宽的大山,只有东边的袁水河谷和西面的渌水河谷相对平缓。

只要分宜县不丢,欧普祥的袁州路的就比较稳;同样的,明玉珍的东边防线,即从北面的岳阳一直到萍乡州,也会比较稳定。

“这火尔赤倒是个知兵的。元帅可得慎重处置,不能掉以轻心。用得到玉珍的地方,还请元帅不要客气。”明玉珍眉头紧锁,真诚的提醒。

他可是打听清楚了的,彭莹玉和况普天就是死在这个火尔赤的手里。他目前可没有在南面和东面同时与元军开战的实力。

“谢过明元帅的好意。我已经让刘仁领兵三千前往分宜县增援。再说分宜守将黄彬也不是等闲之辈。”欧普祥向明玉珍致谢,然后恨恨地说,“等到这城中青壮组织起来,我会亲自领兵五千再去会会那火尔赤。”

城中的紧张氛围有一多半都是因为欧普祥元帅府的编组青壮导致的。每隅每坊都要出人出丁,部分青壮已经接管了部分的城墙。

就在这时,只见数骑从西面打马而来。

哒哒哒的马蹄声吸引了城楼上的明玉珍和欧普祥的注意力从东面的驿道转到西面的驿道。

明玉珍估计是萍乡州有了什么事情,便先命令明震下城去城门口接应。

数骑士卒到了城门前与守门的欧普祥的部下尚在交涉时,明震就正好抵达城门口。

明震带了领了书信上楼,并让明荒带着送信的士卒下去休息。

明震拿着信函就匆匆登上城楼,双手将信函递交给明玉珍。

明玉珍验看火漆完好,这才撕开信封,展开信纸,逐字逐句的看起来。

欧普祥、史天章等人见明玉珍看信时面色依旧凝重,便知道此事有些棘手,也不便打扰。

他看完书信,然后转身递交给史天章,让他先思考着如何处置。接着,他靠近欧普祥,坦然说道:

“元帅,明三部来信,虽然已经攻入萍乡城,但是城内色目元军几乎是全军逃走。如今在渌口的守将也报告元军已经与元军有了数次交锋,渐渐有些不支的迹象。眼下,渌口之于我部,犹如宜兴之于袁州。”

欧普祥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凝重的神色:“明元帅,我这里是却是无力支援,只能预祝明元帅旗开得胜。”

明玉珍点头表示理解,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对一旁的欧普祥说:

“欧元帅,这后方有变,我必须即刻启程。只有期待下次相会。告辞!”

陆凤听到这个信息就与邓义等人去住的宅院通知士卒,收拾物品。

“既然是军情紧急,我也不便强留,只愿明元帅一路多保重,恕我无法远送。”欧普祥也示意儿子赶紧回府把准备的礼物带来此地。

两人便一同向城楼下走去,到自己的部下到来。明玉珍接受了欧普祥赠送的礼物就带着士卒打马而去。

驿道之上的商旅数量确实比来时少了很多,看来今后都可以根据这一点判断欧普祥这边的战事是否激烈。

骑行六十里后,明玉珍一行选择了一个驿站稍作休整。邓义带着常胜负责警戒,明荒等人准备瓜果、茶水。

明玉珍立即召集了身边的智谋近臣与侍卫,商讨起萍乡城的局势。

“天章,萍乡城内的乡绅如何处理?”明玉珍先问这最简单的事情。

“主公,按照之前的惯例应该是把协助守城的都杀掉,但是大清山冶铁需要人力采矿,不如都充作官奴婢,发配过去,让姜千户协助看管。不知主公意下如何?”史天章缓缓说出自己的建议。

“挺好的。能确定的不论家产多少,全部发配;另外城内士绅田地在三百亩以上的也全部发配过去。得到的土地都交给陈友善作为军屯田。具体章程要做改动,不过可让他先把土地清理出来。”

明玉珍见西瓜已经切好,便劝众人吃瓜再说。

少倾,明玉珍将军事调整也一一道出,最重要的就是明玉珍带迅速带一万五千士卒沿着渌水去与邓元帅会师,其余士卒暂且留在萍乡州等候明玉珍前去接管。

几个士卒接过刚刚写好的公函就不顾天热和疲劳向萍乡州快速赶去。

歇了一个时辰,尽管天色已暗,为了安全考虑,众人还是选择继续出发。

距离中秋已经不远,天空的月亮已经有六七分圆,趁着月色缓缓赶路倒也不十分吃力。

“主公刚刚提到屯田之策要改动,不知到底怎么改。”史天章见整个队伍只有马蹄声,便主动问起此事。

“那以你看,我们在松滋施行的屯田法与历代相比,与谁的法子最相似?”明玉珍睁开眼,直视前方。

“臣驽钝,臣以为与魏武的屯田之法类似。”史天章想了想回道。

明遐问陆凤魏武是谁?他的屯田法又是怎样的?

陆凤简要回道魏武就是曹操。曹操的屯田法就是将流民或士卒组织起来分配田地,然后设置典农官管理,不隶属于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官民六四分成;使用私牛,官民五五分成。

“你觉得此法如何?”明玉珍缓缓问道。

“松滋地方屯田十四万亩,一年能得稻谷二十万石,自然是极好的。”

明玉珍转过头,眼神犀利的看向史天章,问:“那代价是什么?还有曹魏的屯田为何崩坏?你们也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