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陕北民歌

曹京平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底的呼声,是时代的最强音。“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陕北民歌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命运、追求与向往以及痛苦与欢乐。题材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社会矛盾、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等。

一、反映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陕北传统民歌内容的《揽工调》《走西口》《阳世山间穷人多》《卖老婆》《熬长工》等,是反映封建社会穷苦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揽工调》:

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二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掌柜的打烂瓮,两头都有用,上边套烟筒,下边当尿盆,说这是好使用;伙计打烂瓮,挨头子受背兴,做事算个甚,真是个丧门神……

唱词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底层受苦人的苦难和无奈。

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给广大妇女带来了悲惨的命运,她们的地位低下,命运凄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和反动宗法是一条套在她们脖子上的精神锁链,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里,广大妇女通过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发泄自己心中的悲愤,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对悲惨命运血泪控诉的斗争和呼声,都得到最充分的反映。如《小女婿》《媳妇受罪》《大女子养娃娃》等,字里行间都渗透了多少妇女的血泪史。如《形练媳妇》里:

……六月里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人家老小吃了个够,撂下我四姐啃骨头……

陕北民歌中所反映妇女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表现的爱情生活,其篇幅之大、数量之多、情感之真挚、描述之精彩都是其他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兰花花》《五哥放羊》《面对面睡觉还想你》《狼吃了哥哥不后悔》《快刀割不断我和你》等,这些真挚的爱情打破了传统的观念和世俗的偏见,赤裸裸地抒发她们渴望追求的爱情生活和对爱的痴情。如:

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走不完的大路过不完的河,快刀刃斩不断你和我……

同时,她们也不甘忍受命运的摆布,积极、大胆地追求爱情。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的另有所爱,青年男女冲破父母之命,勇敢地自由恋爱,其感情之炽烈、态度之坚决、旗帜之鲜明、行为之大胆、风格之泼辣。如《女娃要汉》:

……娘骂女儿没脸鬼,头来说你正小哩,二来还舍不得你。我嫂十七我十八,人家跟我哥同床睡,人家妈妈咋舍得?……

《谁坏良心谁先死》:

……我坏良心毒蛇咂,你坏良心变牛马。一碗凉水一张纸,谁坏良心谁先死。……灰眉子娃娃你快快睡,你干大外头活受罪。

陕北民歌中,还有劳动人民婚丧嫁娶的风俗歌曲、逢年过节欢庆丰收的秧歌曲、劳动号子、生活歌曲、叫卖曲和酒曲等,分别不同地反映了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情绪。

二、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的旋律以唱词的内容和情感变化,采用了调式交替,使民歌的旋律从色彩上产生了新颖、别致的效果。陕北民歌风格可划分为南北两路。

北路以延安、安塞、子长、延川、吴起、志丹和榆林各县为代表,民歌的旋律具有山区高亢、悠扬、刚健、粗犷、音域宽广、起伏大的特点,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豪放性格,给人以亲切、淳朴之感。

南路以洛川、富县、黄陵等县为代表,与北路的风格又有所不同,民歌的旋律委婉、柔美、内在、深情,曲调进行比较平稳,富有叙述性。

陕北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信天游,在上下句押韵的情况下,多段之间的韵脚可自由不限。歌词的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构成完整的意思和情绪。语音朴素,感情生动,比喻巧妙,朗朗上口,并大量地应用重叠字直抒胸臆,把陕北男女的淳朴敦厚、泼辣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对面沟里牛喝水,后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绿格铮铮清油炒鸡蛋,笑格嘻嘻干妹子硷畔上站。树叶叶落在树根根底,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

可见唱词之简单、形象之生动、意思之直白、意境之优美。曲调上有紧、平、慢、快之分,节奏上有长短之别。总之,有人就有歌,不限场合地点张嘴就来,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谁想咋游就咋游”!

陕北民歌中的小调,数量多,题材广,叙事性强。有叙述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故事和反映爱情生活及悲惨遭遇的,如《孟姜女哭长城》《高大人领兵》《卖娃娃》《送大哥》《五哥放羊》等。小调的曲调流畅,节奏规整、结构均衡。歌词一般是通过口头或唱本传播,句式结构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的结构也多有运用。此外,小调中有些作品题材、内容基本相同,却有不同的几种曲调或者同一曲调却有几种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唱词。这种异变,正是口头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产生这种异变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民歌在劳动人民口头流传中,传唱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趣爱好有意或无意间进行改变,所以同一首小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加之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往往会出现小小的改动,形成一些微妙的地方特点。

三、从陕北民歌到革命民歌

陕北民歌从传统民歌“唱个曲曲解心焦”叙述劳动者的艰辛与寂寞、家庭的苦难和爱情的不幸,演变为充满革命豪情、斗志昂扬、坚定有力的“共产党来了跟上走”的倾注着革命必胜信念和乐观主义情绪的新民歌,是从陕北闹红开始的。陕北民歌从艺术形式上转换角度,使其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起来,从而使陕北民歌摆脱酸曲小调的窠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革命的艺术形式。由此,陕北民歌成了革命的战歌,成了革命的战斗武器。我们把这个时期的民歌称之为新民歌或革命民歌。“三十匹马队两杆号,一杆杆红旗空中飘,刘志丹队伍过来了。”这些新民歌生动地记录了刘志丹在创建陕北游击队雏形时的情形。刘志丹、谢子长领导陕北人民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到处“闹红”,气势磅礴的革命洪流,自然反映到陕北民歌之中。被解放的穷苦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他们翻身后的喜悦,表达他们对革命领袖共产党的赞颂和热爱,歌颂红军、劝郎参军,表现他们对革命的理想、愿望和豪情。从此陕北民歌从内容上涌现大量的新的革命民歌,如《刘志丹》《跟上刘志丹闹革命》《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革命成功再回家》《死也要做红军的妻》《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哥哥扛钢枪》《我的哥哥当了红军》《打开清涧城》《打开南沟岔》等。

革命民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延安后出现了新的变化,因为中国革命,给苦难深重的陕北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陕北民歌也一改以前那种阴沉、凄凉、悲苦、辛酸的悲剧色彩,变成明朗、欢快、轻松、喜悦的喜剧色彩。在革命民歌的发展中对传统民歌并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对其进行了继承革新。用民歌填新词,宣传、鼓舞、号召中华儿女抗日救国,歌颂战斗胜利的喜悦,唱英雄、赞集体,如《军民合作打日本》《赶走东洋兵快回来》《骑白马挎洋枪》《三十里铺》《出征歌》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公木、贺敬之、何其芳、刘炽等一批“鲁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采集、整理和研究陕北民歌。从此,反映人民革命和抵抗日本侵略题材的新民歌空前地繁荣与兴盛起来。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热情澎湃地改编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民歌,使陕北民歌这株山野奇葩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陕北民歌的创作活动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1944年2月,佳县移民队的李有源编唱了一个歌唱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的《移民歌》,后来演变成举世闻名的《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东方红》这首新民歌,从抗日战争唱到新中国成立,曾改编成合唱、无伴奏混声合唱等。它的曲调曾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从此,这首陕北民歌让世界人民都记住了它美妙的旋律,永久地记入艺术史册。

而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坚决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发展新时代的新文艺。学习民间音乐,搜集整理民歌,运用旧民歌填写新词,使旧民歌焕发了青春,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如《绣金匾》《抗日将士出征歌》《边区十唱》《翻身道情》等。随着革命民歌的发展,秧歌剧、新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也相继问世,出现了我国歌剧史上的黄金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民歌,如《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老牛要换新机器》《毛主席号召咱修梯田》《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等。

可以说,从传统民歌走向新民歌,是陕北民歌的一次质的飞跃,一次生命的升华,这一飞跃和升华,扩大了陕北民歌的影响,提升了陕北民歌的艺术品位,促进了陕北民歌的创新与发展。

民歌,是历史的脚步声。陕北民歌不论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歌,还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民歌,它震荡着时代的脉搏,奔腾着人民的血液,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学习民间文化遗产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必将作为精彩的画卷和珍贵的史料而镶嵌在我国民族艺术长廊里,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