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分

李兴池

民歌色彩区的划分,既与行政区域有一定关系,又与民歌生存的地理形态、当地生活习俗、劳动生产方式、人们的方言语音等密不可分。近年来,我查找翻阅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时期采录、油印和编辑出版的各类陕北民歌卷本,吟唱曲目达4000多首。在对这些不同题材、体裁民歌的调式音阶、旋律特点、反映内容等分析基础上,注重了民歌归属地的考籍,又结合本人编著的《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对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分,提出了个人看法。

陕北民歌划分为东北、西北、中东南、南部四个色彩区,各具特色,又密切关联。

一、东北色彩区

主要指府谷、神木、榆阳区。

这一地区多处于长城线以北、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保德、河曲两县相望,北接沙漠、草滩相间。内蒙古的主要流行山曲(爬山调)、打坐腔(丝弦小调、二人台)和酒曲。

代表性曲目有:《五哥放羊》《走西口》《软糕面》《哪达达》《二道圪梁》《对鸳鸯》《摇三摆》《走太原》《打樱桃》《三天路程两天到》《猜拳调》《瞪眼拳》《神官调》等。

代表性民歌手有:丁喜才(府谷县麻镇人)、柴根(府谷人)、朱广亮(神木人)、王向荣(府谷人)等。

这一区域的民歌与晋西北、蒙西地区传唱的民歌融为一体,其曲调特点是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较大,演唱时多用装饰音、辅助音、滑音等,有时还采用高低翻(二人台男声)的演唱技巧。东北色彩区民歌(山曲)中,羽调式较多,还原4、7两音在相当部分曲目中反复出现,形成这个色彩区特有的风格。陕北东北部流行的山曲(爬山调),从旋律特点、演唱风格和曲体结构(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以及歌词的即兴创作、比兴手法等方面来看,其就是信天游,只不过是当地人叫法不同而已。

二、西北色彩区

主要指定边、靖边、横山及吴起、志丹、安塞等县区。

如果说陕北音乐文化的根脉在无定河流域,那么“三边”就是源头所在地。它位于陕北长城西线,毛乌素沙漠地带,系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交界地,白于山横贯东西。这一地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草滩区,过去盛产皮毛、青盐、甜甘草,俗称“三宝”。“三边”地区气候干燥、少雨缺水、风沙较多、气温偏低,历史上每遇自然灾害,便有大批民众向南迁移至志、安、吴,将当地这些小曲(包括腰鼓、说书)随人带到了新的居住地,素有“信天游圣地”之称,也是信天游曲种主要产生地。其曲调粗犷有力、高亢奔放,情绪此起彼伏,旋律常常出现八、九、十、十一、十二度音程的上下跳进,节奏自由且气息悠长。与花儿、蒙古族歌调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风采。

主要流行曲目有:《盼情郎》《卖娃娃》《小桃红》《十三上定亲十四上迎》《媳妇受折磨》《刮烟鬼》《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三十里明沙四十里川》《满天星星一颗颗明》《慢慢寻个可心汉》《光棍哭妻》等。

代表性歌手有王自强、叶震国、贺玉堂等。西北色彩区信天游曲调,商调式较多,其次在徵调式曲调中,也时常因b7的出现,使之呈现小调色彩,多悲壮、苍凉、哀怨等情感的表达,是这一地区民歌曲调的特点所在。

三、中东南色彩区

1956年以前,绥德县系绥德专区[时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延川)],处于黄土高原腹地。

绥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交通、商贸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外来信息的中转站,素有“旱码头”之称。这一带人口居住稠密,其方言语音具有陕北方言特点,被外地人称为“陕北普通话”。据《绥德县志》记载,秧歌小曲艺术在宋代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表演形式。这一带,逢年过节沿袭闹秧歌的习俗,即从正月初二的“起秧歌”开始,伞头沿门唱秧歌,文武表演者则装扮成先生、货郎、小伙、小媳妇、老婆老汉、蛮婆蛮汉以及各种传说中的人物,还配有跑毛驴、踢场子、扳水船、霸王鞭、转九曲、摞火塔塔等习俗。

这一色彩区主要流行的歌种是小调(叙事小调和社火小调)、秧歌劳动号子等。流行的主要曲目有《卖菜》《脚夫调》《十月怀胎》《陈姑娘上轿》《水船调》《无事出东门》《掐蒜薹》《粱生哥》《审录》《冻冰》《对花》《三十里铺》《黄河船夫曲》《赶牲灵》《秧歌调》《打夯号子》《拉硪号子》《东方红》等。

代表性民歌手有:杨进、张天恩、李治文、马子清、白秉权、刘燕萍、田生玉、杨巧、惠万贵、白明理、王生堂等。这里流行的民歌小调,因受清涧道情、秧歌(伞头秧歌、场子秧歌、水船调)等曲调的影响,大多结构规整,曲调婉转优美,叙事性强,旋律起伏不大,且形成了富有特点的双四度音程框架跳进进行的曲调风格。

形成这一色彩区的另一个原因是:20世纪40年代的“走南路开梢林”即移民运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绥德、米脂、佳县、吴堡仍有大批民众南移居住,带着他们的习俗、带着他们优秀的传统民间文艺,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传承推广并发展了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

中东南色彩区流行的民歌小调,大多为五声音阶或五声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加清角),含有变宫(7)、闰音(b7)的六声,七声音阶较少见。相比其他色彩区而言,这一区域却有不少宫调式民歌(秧歌调),值得我们关注。

四、南部色彩区

南部色彩区主要指延长、甘泉县以南的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等县区。这一区域按照陕西省行政区划,属陕北地区,但从人们的方言语音方面来讲,是地道的关中语系。所以,流行于当地的民歌属于关中民歌。

流行于这一区域的民歌《五更鸟》《十对花》《打樱桃》《探情郎》《五更送情》《十盏灯》等。与关中地区周至、耀县、韩城等地流行的同名曲调完全一致。

宝塔区位于陕北地区南北交界地带,外来人口较多,积淀的传统民歌较少,而反映陕北革命历史题材的民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宝塔区最多。如《兰花花》《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天心顺》《边区好地方》《秋收》《移民歌》《放足歌》《红马又拉双铧犁》《打南沟岔》《东方红》《欢送抗日军》等。

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分,是几十年来我对民歌的学习、源流考究、分析对比等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了解它,对于从事民歌演唱、民歌改编创作、民歌理论研究来讲,是有益处的;对于民歌的保护传承、特色发展是有建设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