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文天祥,江万里

五十多位高手全力赶路,一天也能行进四、五百里,武者可以忍受,但跨下的马却不行。

襄阳乃是大宋西部重镇,距离三郡更是遥远,只怕要到那里,非得大半个月不可。这还只是针对武者而言,若是普通人,没有两个月时间,更不必说。

武当派众人出发,已经过去了十天,早已进入大宋腹地荆湖南路。连日赶路,包括莫声谷在内,很多同门都十分疲惫。

“七师叔,前方便是潭州城,便在此休息一晚吧。”宋青书自己倒没什么感觉,只是看到大家的状态并不好,于是建议道。

进城时,在得知他们要前往襄阳支援,不仅小兵们,就连来往的百姓,也全部向他们投来崇敬的目光。

毕竟朝堂软弱,宋军更是难当大任,一场边陲之战,竟然让皇帝吓得想要派遣使者去乞和。

不过面对朝野的群情激愤,皇帝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在客栈安顿好后没过多久,便听得店小二来报,说是荆湖南路提点刑狱使前来拜访。

提点刑狱使这个官职,相当于宋青书上一个世界里的省检查长,不过他脑海中却想到了一个人。

和莫声谷一起见到此人,并得知名讳后,宋青书心里暗道一声果然。

对方正是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臣文天祥。

文天祥本因在临安为官,因为批评当时的宰臣贾似道,遭到陷害而被罢官。贾似道死后,也就是今年,被朝庭重新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

宋青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见到这位,小时候教科书里的人物。

文天祥见到二人,对他们能不远千里从三郡赶来,也是感念钦佩不已。如今的局面,可比之当年徽宗时金人南下,朝堂之上,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生怕当初的情况再次发生。

他们一面想要乞存境土,一面又秘密让西路武备,支援襄阳。这种表里相背的事情,操作起来,往往自相矛盾,到最后什么好结果也没有。

文天祥虽然在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却对西北的局势十分上心,这段时间,他已经资助了数百位自发前往襄阳的民间义士

今天听说又有外地的义士队伍途经此地,便亲自来访。

按理来说,文天祥曾官至刑部尚书左侍郎,应该不会在意像这种几十人的小队伍才是,但他偏偏还是来了,这让宋青书有些肃然起敬。

当得知宋青书是三郡那位一人之力,击溃汝阳王两万兵卒的武道强者后,文天祥更是激动。

这个世界,武者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文天祥为官多年,自然也清楚武者的强大。

虽然在和平时期难以约束,但现在这种危急时刻,每一位武道强者,都至少相当于一支百人小队。像宋青书之前的表现,堪比一支万人偏师也毫不为过。

此时的文天祥,四十出头,正是怀有满腔抱复的年纪,涛涛不绝地说起了他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以及应对之策,不过,现在的大宋朝廷,他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

和文天祥的交谈,也让宋青书和莫声谷对襄阳那边的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

蒙元大军的大举进攻,估计也就在这两个月内了,只是还会不会像历史那样,持续六年之久,宋青书也无法预测。

根据文天祥的说法,蒙元发动了三十万大军,其中骑兵就超过了十万,而步卒也有近二十有万,只怕也是存了围点打援的心思。如此庞大的军队,只怕参与后勤的民夫力工数量会更多。

不过这些年来,蒙元四处征伐,已经打下了极大的疆域,所控制的人口,和大宋相比同样不遑多让。

宋青书也把自己对于局势和大宋朝堂的些许见解,和文天祥交流了一番。

他的这番远超时代的见解,直击目前的现状,这让文天祥大感惊讶。

他没有想到,对方身为江湖中人,竟然能有如此深刻的见地,不禁生出了想要促膝长谈的想法。不过,考虑到他们旅途劳顿,还是熄灭了这个念头。

不过,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潭州知府、湖南安抚大使江万里竟然也来了。

江万里曾被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以前因为屡次请奏朝廷增兵襄阳,同贾似道的绥靖政策相悖而心灰意冷,辞官不成被贬至此地任知府。

此时的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文天祥也是其弟子,师徒两人情谊甚笃。

文天祥仰慕江万里之为人,比之为北宋范仲淹和司马光。而江万里则”素奇天祥志节”,曾与之谈及国事,慨然日:”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事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宋青书没想到,自己只是路过这里,竟然会让这位曾经的宰相亲自拜访。

“想必你就是在三郡提出议会制度的宋少侠吧?”江万里一开口,并未提及襄阳的局势,反而提及了三郡的议会制。

这让宋青书有些讶然。

“不敢当,只是为了三郡汉民免受战乱之苦罢了。”宋青书起身拱手一拜。

这位老者,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可气节极高,在蒙元踏破襄阳,大举进犯中原,便知道大宋已无力回天,于是投止水自尽,以身殉国。

“江湖中能有你这般人物,实在是可惜!”

江万里眼眸中带着一抹欣赏之色。

“老师,可惜什么?”文天祥道。

“可惜他没有入仕的想法?”

江万里仅仅只是一眼,便看出了宋青书身上的那股洒脱和对权力的漠视。

自从三郡变局之始,江万里便一直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原本他认为三郡的最终归属,将会以宋、明两国的一场大战而确立。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三郡本土的那股势力,反而平衡了两国的意图。

眼前这位,曾经是的三郡义军头目之一的宋青书,竟然出人意料的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让三郡以极快的速度,恢复了和平。

江万里虽然继承了朱程理学思想,但并不迂腐,他一手创办了白鹭洲书院。教学中更是注重学术交流,师生一起讨论学问和强国方法,也为朝廷输送了一大批人才。

三郡议会制度在后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让江万里看到了一种和现在截然不同的政治舞台,他对此很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