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毛不拔”形容非常吝啬,连一根毫毛都不愿意拔出来,比喻极其小气或不愿意给予别人任何帮助。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国叫做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以节俭著称,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的臣民们私下里都称他为“一毛不拔”的君主。
有一年,卫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许多人家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卫国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国君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然而,卫灵公却犹豫不决,他担心一旦开仓放粮,国库的储备就会减少,影响到自己的财富。
在大臣们的再三请求下,卫灵公终于答应救济百姓,但他只同意发放极少量的粮食,远远不够百姓度过难关。百姓们怨声载道,但卫灵公却置若罔闻,他甚至下令禁止百姓议论他的政策,以免影响他的名声。
与此同时,卫国的邻国晋国也得知了卫国的灾情。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他决定伸出援手,派遣使者带着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前往卫国,帮助卫国的百姓度过难关。
晋国的援助到达卫国后,卫灵公感到非常尴尬,他意识到自己的吝啬已经让邻国都看不下去了。在晋国的帮助下,卫国的百姓终于得到了足够的救济,他们对晋文公的慷慨援助感激不尽。
卫灵公的“一毛不拔”最终成为了后世的笑柄,而晋文公的仁慈和慷慨则被传颂千古。
卫灵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民为本,慷慨解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否则最终会失去民心,成为历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