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直捣黄龙的可能性
- 大明:我以崇祯之名再造山河
- 萌新扑街爬虫
- 2123字
- 2024-08-16 09:02:38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朱由检已料得先机,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看着再次陷入沉默的诸人,朱由检转向满桂,问道:
“若是拉拢蒙古诸部,你觉得如何?”
满桂思考片刻,开口道:
“陛下,拉拢蒙古诸部,并非易事。”
朱由检闻言,微微点头,他知道满桂所言不虚。
历史上的蒙古与大明,有过短暂的和平时期,也有过长期的对抗。
韩爌闻言,轻轻一叹:
“如今,科尔沁亲近建奴,察哈尔又在林丹汗的掌控之下,唯有朵颜三卫尚在摇摆不定。想当年太祖皇帝,将投降过来的纳哈楚蒙古军队编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让他们在靠近长城的草原上生活,以拱卫我大明江山。”
韩爌稍作停顿,眉头紧皱:
“这三卫却摇摆不定,犹如墙头之草,随风而动,难以预料。在当前形势下,我大明守城尚且不足,要想拉拢朵颜三卫,恐怕是难上加难。”
孙承宗闻言,轻轻摇头:
“若真到那时,求人不如求己。当务之急是整饬兵马,积极备战,多做防备。若奴军借道蒙古,我们便需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坚守城池,让奴军无功而返,颗粒无收。待到京师决战之时,我等便可以逸待劳,届时建奴疲乏之师必定无法与我方优势相比。”
韩爌与黄立极相视一眼,随即韩爌摇头道:
“孙大人所言固是战略上策,然而,将战火引至京师,却是下下之策。京师乃国之心脏,若在此地开战,不仅百姓遭殃,且祖宗基业亦将受损。朝廷应当尽力将敌军阻挡在国门之外,即便战事不可避免,也要尽量在京师以外解决,以免动摇国本,影响民心士气。”
黄立极点头附和:
“韩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应当在外围设立防线,利用地形之便,层层阻击敌军,使其不得寸进。同时,加强边防,增派精兵强将,确保京师安全无虞。”
孙承宗眉沉声反驳道:“两位大人太过高估我大明军队的实力了。近年,军队久疏战阵,加之边防废弛,若真在外围与敌决战,恐怕胜负难料。再者,建奴兵锋正锐,若是让他们长驱直入,百姓生灵涂炭,国家社稷将面临巨大危机。我们之所以要坚守京师,不仅是因为这里是国都,更是因为京师的城墙坚厚,易守难攻。”
顿了顿,孙承宗继续道:
“朝廷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边防之上,万一有所闪失,导致奴兵破关而入,届时兵力分散,后果不堪设想。固守京师,虽是不得已之举,但也是最为稳妥之策。我们可以在京师周边布置疑兵,迷惑敌人,同时集中兵力,在京师进行最后的防线。如此一来,即使战火燃至京师,我们也能有所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
孙承宗的一番话,让在场的诸人陷入了沉思。
朱由检点头赞同:
“确实如此,如果朝廷不能将建奴引至京师决战,奴兵便会在京师周边四处侵扰,百姓将遭受极大的苦难。皇太极惯用的战术是打了就跑,这样一来,损失的都是我方。既然他敢进来,我们就要让他付出代价,最好的办法就是引他们到京师来一场决战。”
孙传庭听到这里,了然的点了点:
“陛下所言极是,在京师布下天罗地网,让建奴一旦踏入,就如同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京师决战,能集中我方兵力,发挥城防优势,最大限度的牵制奴兵。”
朱由检听罢,看投向孙传庭问道:
“倘若朕能将建奴主力牵制于京师,你是否敢领军直捣沈阳,深入辽东之地,扫穴犁庭一番?”
韩爌与其他内阁大臣闻言,无不为之色变,此计之险,却又不能不承认其巧妙。
孙承宗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他未曾想到朱由检竟有如此胆略和远见。
而满桂则是抚掌大笑,眼中满是兴奋。
“陛下英明神武,果然非同凡响。”
满桂朗声道,
“好一出围魏救赵,此计一旦成功,不仅可解京师之危,更能动摇建奴根基,使其陷入两难之地。”
朱由检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众人:
“朕非引狼入室,而是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皇太极野心勃勃,屡犯我边境,朕此举正是要让他尝尝自家后院起火的滋味。”
孙承宗沉吟片刻,点头道:
“陛下此计虽险,却也不失为一招妙棋。只要我们安排得当,确保京师无忧,同时集中兵力直捣沈阳,或许真能一举扭转局势。”
孙传庭闻言点了点头:
“陛下与诸位大人所言极是,假设朝廷未能察觉皇太极借道蒙古南下的企图,微臣作为辽东主帅,必定会调集主力回援京师,如此一来,各地防守必然亦是措手不及,被那皇太极趁机各个击破。”
“而今,朝廷已是洞悉那皇太极接下来的可能的动向,朝廷只需暗中谋划筹备,只待奴酋率兵入瓮,我便可率军直捣沈阳。”
诸人闻言,皆是认同。
一番讨论,众人不由得一阵唏嘘,初听朱由检言,只觉得几乎不可能。
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推演,他们才意识到皇太极的威胁是何等真实和迫切。
若是真的让皇太极南下成功,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京师乃至整个明朝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韩爌在心中梳理着近日来朱由检的一举一动,那些原本让他感到疑惑的举措,如今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历练京营,锻造新式枪炮,这些看似突然的决策,实际上都是朱由检为了防备皇太极南下的深谋远虑。
他回想起陛下在朝会上那些意味深长的言论,以及在军事会议上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韩爌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帝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不可测。
朱由检的每一招棋,都显得格外老练和精准,有种他早已预见到了未来危机的感觉。
韩爌看着沉思中的朱由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这位十六岁的少年帝王,居然能够有如此深远的谋略,这让韩爌感到既惊讶又敬佩。
他开始相信,大明的中兴有望。
朱由检并未察觉韩爌内心的波动,转过身来,看向孙传庭:
“孙传庭,朕任命你为辽东经略,是否已经领悟了朕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