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党争隐患

施凤来闻言,眉头紧锁,起身反对道:

“陛下,臣以为馆选庶吉士按比例选举,实非明智之举。翰林院作为培养朝廷栋梁之地,其选拔应基于才学而非地域。若按比例选举,恐有损翰林院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亦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施凤来顿了顿,继续道:

“翰林院之所以能培育出一代代贤臣能吏,正是因为其选拔标准严格,唯才是举。若强行设定比例,即便是北方、西北、西南等地的士子,也未必尽是英才。而南方士子,因教育资源丰富,其才学往往更为出众。若因此而被排除,或降低其在翰林院的比例,岂非是朝廷之大损失?”

施凤来说完,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语气更加严肃:

“再者,翰林院中的庶吉士,将来都是要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若是选拔之时便有偏颇,如何能保证日后能够公正无私地为国家出力?臣恳请陛下三思,切不可因一时之计,而坏了国家百年大计。”

韩爌见施凤来言尽至此,遂起身语气激昂:

“陛下,臣亦不认可馆选庶吉士分制。我朝以科举取士,始终主张选拔贤能,而非以地域或派系为重。”

黄立极冷笑一声,对着朱由检拜道:

“陛下,臣支持馆选庶吉士分制取士。此举既体现了国家对各地士子的关怀,也有助于平衡南北地域差异,确保国家治理的稳定。”

黄立极斜眼看了下施凤来,继续道:

“翰林院庶吉士的选拔,本就应以朝廷利益为重,而非单纯以才学为唯一标准。按比例取士,能确保各地士子均有机会入得庙堂。臣恳请陛下坚持此决策。”

施凤来闻言,眉头紧锁,起身反驳道:

“黄大人所言之词,虽看似有理,实则谬误。国家治理之稳定,非仅靠地域平衡可得。若馆选庶吉士按比例分配,则有失公正,恐埋没人才。国家之繁荣,需依靠贤能之士,而非地域或派系。”

朱由检聆听施凤来的言辞,心中明了其意图所在,无外乎是想为南方氏族谋取更多权柄。

当前朝堂之上,南方官员占据多数,北方官员日渐减少。

南党又细分为东林、浙党、齐党、楚党、宣党、昆党等派系。

朱由检明白自己推行的细化南北中分卷制,在科举制度中引入地域因素,或许会在未来成为党争愈演愈烈的温床。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明朝之亡实始于万历,晚期党争的激烈无疑加速了朝政的衰败进程。

南北中分卷制的推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大明帝国南北人才的配置问题,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乡党之患。

各派系之间争权夺利,往往出于反对而反对,丝毫没有理性可言。

连绵不绝的党争最终导致了明朝吏治的懈怠,可以说,明朝的衰败实则亡于党争之手。

特别是己巳年的京察之后,原本健康的吏治体系遭到人为破坏。

京察制度沦为党派之间相互攻伐的工具,强势党派掌握了话语权,法治沦为私欲的人治。

党争从万历至朱由检执政时期共四朝,已经在朝堂扎根。

若要彻底摆脱党争的泥潭,必须平衡各方势力。

南方各党虽然派系林立,但皆以权势大小为依附标准。

随着东林党的日益崛起,浙党、齐党等纷纷结盟以对抗其势力。

在魏忠贤掌权期间,浙党、齐党曾依附阉党,无原则地相互排挤,使得吏治愈发腐败。

如今,阉党已受制于朱由检之手,而东林党又有重新崛起之势。

朱由检若要稳定朝局,必须将皇权置于臣权之上,首要之策便是分化朝堂上的朋党,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恢复朝政的清明。

推行馆选庶吉士取士制度乃当务之急,否则不出三载,朝堂之上必将尽是南方士子。

即便是孙承宗这样的贤能之士,也因党争之祸而被迫辞去官职。

想到此,朱由检不禁拍案决断:

“罢了,此事就此定夺。韩爌,着内阁草拟旨意,下届会试正式实施细化的南北中分卷制,并通知吏部、礼部,馆选庶吉士事宜亦需妥善安排。”

施凤来闻言,快速起身跪倒在地,痛呼不可如此:

“陛下,此举非但无益于朝局稳定,反而可能激化南北矛盾,使得党争愈演愈烈。南臣北臣,皆为大明之臣,分割卷制,岂非自毁长城?恳请陛下三思!”

朱由检看着施凤来,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但很快回复过来:

“施凤来,朕非但无分裂之意,反倒是希望借此机会,让南北士子各展所长,共同为国效力。”

施凤来闻言额头触地,声音略显颤抖:

“陛下圣明,但臣恐此法施行,反为小人所利用,成为新的争斗工具。况且,南方士子中亦有贤能之人,北方士子中不乏庸碌之辈。若以地域分卷,岂非埋没了人才,助长了偏见?”

黄立极指着施凤来怒道:

“何为偏见?你所欲为何?真当这殿中的人不知情?还不是为了你背后的乡朋!”

黄立极声音高亢,语带质问,殿中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施凤来的脸色微微一变,沉声回应:

“次辅大人,我施凤来虽然出身南方,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考虑。我并非为了私利,更不是为了所谓的乡朋。陛下推行南北中卷制,本是为了平衡朝局,我提出的担忧,也是出于对朝政稳定的考虑。”

黄立极冷笑一声,不依不饶:

“施凤来,你口口声声为了大明,可你的每一个提议,每一次发言,无不透露出你对南方士子的偏袒。你若真无私心,为何不支持此议,而非要在此处质疑圣意?”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审视着下面的争执。

如今施凤来和黄立极的争论,不过是朝堂上党争的一个缩影。

摇了摇头,高声道:

“够了,推行南北中分卷制,朕自有考量。尔等作为臣工,依旨意行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