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大西军折损两三千人,明军也损失了六百余人。
看到敌军终于退去,林知雪再也支撑不住直接瘫坐在了地上,脸色一阵煞白,把旁边小玉都吓坏了。
“尚服大人,您中箭了!”
“无碍。”
林知雪吃力地摇摇头,肩膀处已经被鲜血染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快去提醒吴总兵,谨防敌军去而复返,再次偷袭……”
话音未落,林知雪两眼一闭,直接晕了过去。
————
三日后中午,秭归城,大西军帅帐。
夷陵之战溃败后,张献忠率领两万人回到秭归城,在此又收拢张能奇部的三万残军。
这时,从成都过来的六万援军也已到达,小小的秭归城已驻扎了十一万大西军。
几日来,张献忠可谓厄运不断,先是在夷陵先后损失了七万人,奔袭荆门又断送了三千人。
这些都是张献忠的老营家底,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他们,可谓死一个少一个。
接连遭受重创,张献忠心里愤懑至极,一口气连杀了几个营官,以示对几大将军的惩戒。
“启禀皇上,最新一批粮草已于昨日抵达秭归,按照十一万大军的用度,应该还能支撑二十天的时间。”
“皇上,所有战死的兄弟都已经登记在册,等战事结束再例行抚恤家眷,投降者的名单也已经统计好,等回川就按名册缉拿所有家眷!”
……
张献忠一边烤火一边黑着脸,眼中凶光毕露,让所有人都不禁打了个寒颤。
“回去后把所有投降者的家眷都杀了,老子看谁还敢投降!”
“是!”
“明军主将是谁,打探清楚没有?”
直到现在,张献忠还对三天前的失利耿耿于怀,明军那位神秘少年战神更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调虎离山,虚实结合,多种战术用得炉火纯青,连他这位自诩用兵如神的老帅都有些自叹不如。
张定国拱手道,“父皇,已经打探清楚了,明军主将是皇帝朱慈烺,就是七个多月前才登基的杂小子!”
“是他?”
张献忠心里一惊,脸上顿时变得更黑了,听说朱慈烺才十六岁,那岂不是说,自己连个小毛孩都打不过?
想到这,张献忠咬牙切齿地说,“这个仇,咱老子一定要报!汪爱卿,接下来我军当如何扭转战局,你有何良策?”
左丞相汪兆龄神色阴冷道,“我军新败,士气低落,短时间内不宜再战,微臣以为,可以坚守秭归,坚壁清野,把附近几十里的集镇都屠了,不留一粒粮食给明军,然后以逸待劳,设下埋伏,重击来犯敌军!”
张献忠点点头,“就这么办,把附近的镇子都屠了,男的全部杀光,女的抢来赏给弟兄们,把所有吃的都运回秭归城!”
“遵旨!”
————
刚刚遭遇一场大战,夷陵城到处都是被炮火烧毁的痕迹,除了要巩固城墙破损的地方外,明军还被分成许多小队,帮助城郊外的老百姓重建家园。
在晨曦微光照耀下,夷陵城内外到都是明军忙乱的身影。
夷陵城不大,一下子住进来九万大军,许多士卒都没有足够的地方安置,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直接露宿街头。
天寒地冻,风餐露宿,条件异常艰苦,许多过往百姓见状都于心不忍,纷纷劝说明军回自己家里借宿,但都被明军谢绝了。
即便如此,明军却没有什么怨言,因为神武皇帝直接在城头设榻,真正身体力行兑现了天子守国门的的诺言。
……
城墙上,朱慈烺把一切都收入眼底,心里也由衷感到欣慰。
这些就是他想要呈现给所有百姓看的,笼络民心要靠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小事做起,把这些事情做好了,百姓就会充当最强大的宣传机器,口耳相传,星火燎原。
军心凝聚,民心归一,自然没有什么事情干不成。
同样,他坚持把龙榻设在城墙上,更是做给三军将士看的,堂堂一国之君,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军中还有谁有资格搞特殊。
当然,朱慈烺只是把榻设在城上,实际上他还是在夷陵县衙里住,倒不是他怕冷,万一半夜有歹人朝城墙放几炮就玩大了。
作秀是一门技术活,火候掌握不好就是作死。
“杨玉,军粮和棉衣还剩多少?”
朱慈烺收回心思,在杨玉和众将的陪护下继续绕着城墙巡视。
杨玉一边帮朱慈烺揽紧貂裘大衣,一边说道,“回皇爷,夷陵和荆门两处加起来,还有大米十万石,番薯三万石,草料十二万石,足够大军食用两三个月有余。棉衣相对来说比较短缺,由于战场上磨损消耗快,现在只剩下不到六万件!”
“马上给内阁八百里加急,再筹措三万石的军需粮草和五万件棉衣送来,这仗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
“遵命!皇爷,这番薯量大管饱,口味新颖,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幸亏皇爷圣明,半年前就下令全国推广种植,极大缓解了军粮缺乏的问题!”
朱慈烺没有理会杨玉的恭维,转过头问黄得功道,“西贼的动向摸清楚没有?”
闻言,身后的黄得功赶紧快步走上来,“禀皇上,根据探子回报,张献忠正在收拢残军,再加上成都方向的援兵,已经在秭归聚集了十一万之众,如今正在坚壁清野,烧杀掳掠附近百姓!”
“此外,荆门方向的情况已再次核实,敌军主将是张能奇,林尚服肩膀上的箭伤已大碍,如今城中情况一切正常!”
听到这,朱慈烺两眼微眯,看来大西军也不是省油的灯,跟自己一样想直接偷家,幸亏吴煌和林知雪顶住了。
没想到这个外表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居然有如此坚韧的一面,让朱慈烺对林知雪有些刮目相看。
“荆门重地,不容有失,黄得功,你增派一万人回去协助守城,有什么闪失军法处置。”
“遵命!”
这时,一直沉默的郑成功忽然开口道,“皇上,如今西贼重兵屯于秭归,可见其伐我之心不死,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说到这个,朱慈烺抬头望着城外的崇山峻岭,若有所思说,“朕在等两个人的消息,水师副大将军郑鸿逵,和天武卫总兵秦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