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开局一个碗,最后登上皇位!
- 盘点历史奇葩皇帝,朱元璋人麻了
- 枫桥渔晚
- 2380字
- 2024-07-19 16:08:17
大明洪武未年,晋王朱棡震惊地站起身来,眼中射出冷光。
“怎会是四弟?”
过去几年里,他的大哥和二哥相继去世。
朝中的权臣也被父亲一网打尽。
朱棡原本打算,在父亲驾崩,新皇登基后,立刻发动政变。
这一计划他知道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也有同感。
但他并不畏惧朱棣。
一旦兵发,就看谁更胜一筹。
现在,金榜却宣称朱棣已经是皇帝了?
这怎么可能?
这不就意味着他朱棡不是朱棣的对手?
但他朱棡的军队也经常北征,绝不逊色于朱棣的燕军....他百思不得其解。
··········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大秦。
“永乐大帝,一代血战足以平定天下!”
“五次征讨北地,七次航海西洋!”
秦始皇听闻此言,感到热血沸腾。
在他看来,强者自当孤独。
一国之主当有此气魄。
不被世人理解又有何妨?
被称为暴君,又如何?
秦始皇自认,他也被视为暴君,但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安定。
长城必须修建,百越必须镇守
否则,一旦匈奴南侵,百越叛乱,华夏大地岂不又要分崩离析?
若不能开疆拓土,统一四海,那又有何用?
世人目光短浅,无须放在心上。
即使万人唾弃,又能如何?
我们所作所为,或许今世为罪,来世定成千秋伟业。
··········
大唐贞观年间。
“没想到永乐大帝竟有如此非凡成就。”
李世民观看金榜上的内容后,好胜心顿时被点燃。
永乐大帝能够开疆拓土,建立盛世。
他李世民自信不会逊色。
他心中自豪:“我与他,只是差了点时间罢了!”
金榜内容持续展开,场景转入战火纷飞的疆场。
大明的民众如同待字的羔羊,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
再次响起的威严声音宣布:
“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乱世中,永乐大帝降生于应天府,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永乐大帝自幼生长于军营之中,对骑射及军事策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朱元璋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并常常对他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击败大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此期间,朱元璋还为七岁的永乐大帝选择了一个名字--朱棣。
画面中,元蒙两军交战,战场上血流成河,哀嚎遍野。
明军勇猛,一举冲入元大都,那里的草原贵族已早早逃离。
元大都城墙之上,挂满了大明的战旗,标志着失落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重新归于汉人之手。
随后画面一转,定格在南京城,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壮观场景。
元中统年间,忽必烈见到元大都真的失守,面露难色。
他的蒙古铁骑在汉人面前居然败下阵来,这对于自诩天下无敌的他来说,简直不敢相信。
尽管他从入主中原那天起就准备随时撤离,但当这一天真正来临时,他仍旧难以接受。
忽必烈叹道:“我的大元竟然真的灭亡了?!”
大宋,赵匡胤紧握双拳,内心澎湃。
看到明军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心中既惊又喜,这也是他一生的梦想。
尽管后来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南唐,但这个成就依旧让他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
然而,当他意识到大明是他大宋之后的朝代时,内心却生出复杂的情绪。
金榜的画面再次变换,朱标出现在视野中。
自大明建国之初,朱棣的大哥朱标就被确立为皇太子。
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并有众多开国功臣为师,文武兼备,被视为帝国的合适继承人。
朱元璋为了加强边防,将诸子封为藩王,朱棣因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被封为燕王,镇守辽东。
洪武九年,朱元璋开始对朱棣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锤炼。
他们回到了凤阳,被称为“中都”的明朝初期重地。
这里不仅埋葬着朱棣的祖父母,也是朱元璋童年放牛的地方。
是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因无力承担饥饿而起义,从一个简单的牧童成长为大明的创立者。
此时,在大元,忽必烈已经接受了帝国的灭亡。
面对这样的结局,他感到难以置信,怎么也没想到最终会败在一个放牛娃的手上。
而这一切,仅仅因为那个放牛娃无法忍受饥饿。
大汉,刘彻目睹这一切,感到十分震惊。
朱元璋的故事让他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佃农的孩子,因为无法忍受饥饿,而最终登上了皇位。
刘彻不禁赞叹:“朱元璋,当真是前无古人!”
东汉的刘秀也被朱元璋的传奇所折服。
他惊叹道:“本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卓越,未想到还有人能超越。”
“开局一个碗,最后登上皇位,朱元璋,确实了不起。”
金榜的叙述还在继续,朱棣在凤阳的四年生活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走进了百姓中,了解到了民间疾苦。
洪武十三年,他正式管理北平,展现出他的战争天赋。
他两次北征大有收获,招降了蒙古贵族乃儿不花,并捉拿了北元的大将索林帖木儿,声名远播。
朱棣及其在北疆驻守的兄弟们被尊称为“九大塞王”。
疆域之内,悍将环绕;朝堂之上,明君朱标驾驭。
当时的大明,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期,未来前景光明。
通常情况下,帝国正迎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意外的转变。
巡视西安归来的皇太子朱标突发重病,随后不治身亡。
随着金榜解说声的伴随,悲凉的唢呐声起,黄金散落一地。
画面最终定格在朱标的丧礼上,场面极为哀悼。
整个大明的文武百官泣不成声,彻夜难以入眠。
官员们上一次如此悲痛,还是在马皇后去世之时。
洪武末年,当文武百官目睹这一幕,许多人开始悄悄抹泪。
想到心酸处,他们索性掩面大哭,情绪无法自抑。
“太子殿下,这些年您在天之灵知晓我们的生活吗?”
“整整五年啊,朝堂上每日都有官员命丧黄泉,我们如何是好!”
“每次上朝,我们都必须预先准备好遗嘱,不知哪一日将是生命的终结。”
此时,大明朝廷内的高级官员无不如丧家之犬,痛哭流涕。
朱标对自己的早逝感到错愕与不解。
“事情发展的如此突然。”
“病来如山倒,去如抽丝。”
“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何不让我多活些年岁?”
他感到十分沮丧,心中充满了未竟的志向。
旁边的朱元璋见到这一幕,也是愕然不已。
“我刚想着,只有你和我以及咱的大孙雄英都不在了,老四才有可能成功造反。”
“没想到,你就真的去了。”
“这是何等的讽刺啊!”
“标儿,你怎能就这样抛弃我?”
朱元璋目睹朱标英年早逝的消息后,更是难以接受这一切。
他为了培养朱标,花费了无数心血。
朱标一旦去世,他已无多余的精力再栽培另一位继承人。
朱标听后更加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