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写到:“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从此一句“冯唐易老”成为后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代名词。那冯唐是何许人呢,为何史书对他的记载很少,他的命运真的很惨吗?
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冯唐的父亲把家迁到了代国,汉朝建立后,冯唐又把家迁到安陵。冯唐以孝敬父母闻名,因此被举荐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中郎也就是殿厅侍从,属于朝廷命官中的低级职务。按理说初入仕途,有这样一个职务也算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冯唐在这个位置上一做就做到了50多岁。
有一次,文帝乘车经过中郎官署时,注意到了冯唐,就问他:“老人家年纪这么大,怎么还是郎官?家乡在哪里。”冯唐回答是赵国人,文帝说:“我在代国时,负责饮食的尚食监高祛,经常称赞赵国名将李齐,跟我讲李齐在巨鹿城下大战的故事。如今我每次吃饭时,都会想起巨鹿城下的那场大战,老人家您知道李齐吗?”冯唐回答:“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曾担任赵国将军,非常佩服李牧。我的父亲做过代国相,了解李齐,知道他的行事为人。李齐比起廉颇、李牧这些名将,还差很远。”文帝听到冯唐谈起廉颇、李牧,兴奋起来,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还用得着担心匈奴吗?”冯唐说:“惭愧!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也不会很好地重用他们。”文帝听了大怒,立马选择起驾回宫,把冯唐晾在原地。
这下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冯唐做郎官一直得不到升迁,他也太耿直了,文帝本来看他年纪大,想跟他聊个天,结果他一下子把天聊死了。
回宫之后,文帝左思右想还是很生气,便召来冯唐责问:“你怎么敢当着众人的面让我难堪?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人不知道忌讳”。文帝虽然恼火,可是拿冯唐的直言不讳没有办法。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朝那县,杀了北地郡都尉孙卬,文帝正在为匈奴的事情烦恼。于是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会重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我听说古时的君王派将领出征时,要亲自跪着推车子,并说:‘国内寡人决断,域外将军决策;军功赏罚由将军决定,得胜返回再予以确认。’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我的祖父说,李牧担任赵将驻守边疆时,军队掌管市场贸易,收取的租税都用来犒赏将士,赏赐多少由自己决定,赵王完全信任给他,从不干涉。因此李牧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向北驱逐单于,大败东胡,灭掉澹林,向西抑制强大的秦国,向南抗衡韩国、魏国,使得赵国几乎成了霸主。可等到赵王迁即位,却听信郭开的谗言,杀了李牧,让颜聚代替李牧,结果赵国被秦国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担任云中郡太守时,也是把军队收取的租税都用来犒劳将士,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每五天杀一头牛招待宾客和将士,因此将士们同心协力,迫使匈奴躲得远远的。一旦匈奴入侵,魏尚带领很少的骑兵反击,就能大获全胜。为什么他的将士那么厉害?就是因为长官值得亲近,值得为他付出。那些士兵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从田间出来从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之类的军法条令。他们知道的,就是奋力作战,斩杀敌人,捕获俘虏。可是向衙门报功时,一个字不符合,文吏就依据法律制裁他们。他们的奖赏往往不能兑现,可文吏的惩治却毫不含糊。我认为陛下制定的军法太苛细,赏赐太少,处罚太重。比如云中郡太守魏尚,只不过在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去他的封爵,罚他做苦役。我因此觉得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我再次冒犯了您,死罪死罪。”
文帝不愧是难得的明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天派冯唐持符节赦免魏尚,让他重新任云中郡守。冯唐因劝谏有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马。虽然得到文帝的赏识,冯唐并没有在仕途上突飞猛进,他在车骑都尉任上一干就是十年。景帝即位后,冯唐被改任为楚国丞相,没多久,又被免职。
武帝即位,征求贤良之士,冯唐得到众人的举荐,但此时冯唐已经90多岁,没办法再出山做官,武帝只好任命冯唐的儿子冯遂为郎官,算是弥补错失人才的遗憾,这也是王勃“冯唐易老”感慨的背景。
按理说才华横溢的冯唐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如果他想有所作为的话,应该是不愁展示空间的。但冯唐终其一生,都没有畅快淋漓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因为他选择了畅快淋漓地做自己,始终是当初那个耿直、直言不讳的少年。冯唐的一生并非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相反他是幸运的,他也有过高光时刻,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并活到90几岁,得以善终,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