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卡拉奇男孩
- 关键人
- (英)西蒙·克拉克 威尔·劳奇
- 7850字
- 2024-08-30 15:27:17
小男孩正一脸惊奇地盯着电视屏幕上模糊的黑白画面。1969年7月,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画面信号穿过地球大气层,传入地球上6亿人的家中,其中包括居住于阿拉伯海沿岸的巴基斯坦繁华港口城市卡拉奇的一户人家。
“哇!”阿里夫心想,“我是多么有幸能看到这一幕啊。”[1]
就像第一时间目睹了这场太空漫步的观众,以及数十亿在日后观看重播的人一样,阿里夫意识到,那一刻,人类的脚步已踏上月球的表面,并从那里回望我们的世界。这让他对自己是谁以及身在何处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立足之所并不仅仅是他的房子,也不仅仅是卡拉奇的街道,甚至不仅仅是巴基斯坦的平原和山峦。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舞台。
在“阿波罗登月”之前,全球化的力量便已然在塑造阿里夫身处的世界。他所在的学校位于闷热难耐的卡拉奇市。在他出生前一个多世纪,一群外国人从6000多公里外一个阴冷多雨的小岛上起航,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建造了这所学校。卡拉奇文法学校由当地第一位英国牧师亨利·布里尔顿于1847年创办,专为传教士、商人和军人等白人子弟提供教育。当阿里夫入学时,这所学校已归新独立的巴基斯坦所有,学校里大多是像他一样的当地儿童。
阿里夫是一个聪明且自负的男孩,五官俊朗,有一头浓密的黑发,任何事情都难不倒他。老师们觉得他既讨人喜欢,又容易在班上挑事,因为他的性格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一些学生欣赏他的活泼幽默,但另一些学生则因他开玩笑时不顾及他人而受到伤害。他是一个聪颖勤奋的学生,也是一个冒险分子,总是在违反校规的边缘试探。他的名字被校方用金色字母拼出,刻到了一块专为一等生立的木质纪念牌上。这些一等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政治家、将军或企业总裁。但阿里夫想以自己的方式在学校留下印记,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一口大钟旁的石制门廊上,那是这所古老学校象征意义上的中心。不出所料,老师们对此举颇为恼怒,但这一胆大妄为的行径确实让他们在阿里夫离开许久后仍能对他记忆犹新。
阿里夫是在名为“棚屋”的学校礼堂里学会唱校歌的,这个大厅有一个瓦楞形铁皮制屋顶,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冬天却正好可以用来举行集会和颁奖仪式。
“真主啊,您的仁慈使我们的学校历久弥新,请接受我们美丽灿烂的献礼。”阿里夫曾唱道,“帮助我们保持纯洁的理想,无论世事如何改变。”
在巴基斯坦学生的口中,英国词曲作者笔下的“上帝”已被替换为“真主安拉”,但他们熊熊燃烧的野心和理想主义并不输殖民时期的先辈们。这所学校里弥漫着英国人和他们刚刚烟消云散的帝国所遗留下来的气息。学校纪律严明,穿着黑色长袍的老师会用藤条抽打不听话的学生,头发长过白衬衫领子的男生会被直接送到理发店。
学校的课程用英语而不是当地的乌尔都语教授。学生们熟记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位英国剧作家将整个世界描绘为一个舞台,创作了《麦克白》(关于一个野心勃勃的将军的悲剧)以及《无事生非》(一出喜剧)等经典剧目。阿里夫出演了四部校园戏剧,并担任戏剧社副社长。
学校雄伟的教学楼矗立在卡拉奇市中心,与英国殖民者建造的其他气势恢宏的建筑交相辉映。女皇市场的钟楼就在附近。[2]该市场以印度女皇(维多利亚女王)的头衔命名,建于19世纪80年代。英国士兵曾在女皇市场所在的这片土地上处决当地的自由战士,用铁弹将他们打穿。
1947年8月14日午夜,英属印度殖民地宣告解体。他们随即将这片土地划分为两个自治领:巴基斯坦和印度联邦。和平主义政治家圣雄甘地曾梦想为所有有宗教信仰的公民创建一个自由团结的印度,可他的宏愿未能实现。巴基斯坦是为穆斯林建立的,而印度则是印度教徒的天下。人们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是徒步,或是乘坐牛车和火车,跨越新的国界,在两个新生国家间辗转迁徙。数百万人在这个充满暴力的过渡时期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阿里夫一家也在大批的迁徙人口当中。他们从印度北部搬到了卡拉奇,开始了新的生活。卡拉奇的人口数量在巴基斯坦独立后不久便翻了一番,达到100万,并继续快速增长,到21世纪已达到1600万,几乎是伦敦人口的两倍。[3]
英国人留下了铁路、港口、发电站,还有他们的精英价值观。在卡拉奇会员制信德俱乐部修剪整齐的绿色草坪上,新的巴基斯坦上层阶级取代了昔日的白人军官。他们一边享用杜松子酒和奎宁水,一边用英语高谈阔论各类政商话题。他们把孩子送进卡拉奇文法学校,而对那些不够富有或没有足够人脉加入专属俱乐部的父母另眼相待。
阿里夫的父亲并非信德俱乐部的成员,但他好歹付得起卡拉奇文法学校的学费,从而使他的孩子成为讲英语的精英阶层中的一员。对于卡拉奇的大多数人来说,文法学校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家长们认为,其高昂的学费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在一个阶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学生一旦踏入这所高档精英学校的大门,就能获得在日后成为部长、法官或企业家的晋升阶梯。
当时阿里夫的父亲在生意上遭遇了困境,这让阿里夫和他的3个姐妹的生活比以前更加艰难。阿里夫天性争强好胜,父亲遭受的挫败也刺痛了他的自尊心,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与那些巨富子弟之间的差距。
阿里夫因此决心为家族增财添富。他在学校中左右逢源,并赢得了同学们的忠实拥护。这些同学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与他关系密切。瓦希德·哈米德是卡拉奇文法学校的学生,他在美国上大学时结识了奥巴马。30多年后,他在Abraaj与阿里夫继续密切合作。贾韦德·艾哈迈德是阿里夫的班长,也是他一生的挚友。贾韦德曾担任英国泰莱糖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提供了一笔保证金,帮助阿里夫在被捕后出狱。[4]阿里夫还与萨米尔·范西保持着联系。这个男孩的母亲曾嫁给阿曼苏丹,因此他与苏丹之间有着重要的家族纽带。萨米尔是学校板球队的队长,有一次他没有选择阿里夫上场参加比赛,后者对此耿耿于怀。
在阿里夫的学生时代,卡拉奇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孩子们在沙嘴海滩游泳,在港口附近买冰激凌。渔民们讲述着当地冒险家的故事,比如巴蒂表兄弟,他们从欧洲人称为“海盗海岸”的地区向卡拉奇走私黄金。[5]如今,该地区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所在地。这些走私者的数量非常多,以至卡拉奇的金价会随着他们向城市运送贵重金属的多寡而浮动。他们通过为该市穷人支付食物和教育费用赢得了拥戴。作为回报,人们为他们通风报信,使他们总能逃脱警方的抓捕。
阿里夫的同学们都热衷于阅读报纸和杂志,媒体上充斥着富有魅力的上层精英的故事,比如沙阿·卡里姆·侯赛因尼王子,他也被称为阿迦汗四世。这位富有王子的父亲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嫡系后裔,他的母亲则是英国贵族。宗教信徒们曾用黄金给阿迦汗的祖先称重,并将这些财富供奉给他们的领袖。阿迦汗四世给巴基斯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坊间流传着关于他光鲜生活和慈善行为的八卦,其中就包括在卡拉奇建造一所大学医院的著名事迹。
学校生涯给阿里夫灌注了雄心壮志,他要做的绝不仅是在门廊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校歌中唱的,就像“曾经蹚过这条路的前人”一样,他将“不畏艰险,玩转游戏”。
他决心在这场人生的游戏中胜出。
为此阿里夫对自己的表演、演讲和领导能力多有磨炼。他曾是辩论队成员、知识竞赛小组组长、校报《脉动》的主编和学校年鉴《文法人》的副主编。他曾获得校际演讲比赛亚军,并在1978年获得新闻奖和年度最优秀学生奖。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9月,他参加了一次大型辩论会,以“社会中最有价值的成员是叛逆者”为题发言。阿里夫所在的辩论队以“叛逆者是改革者,而不是破坏者”的观点获胜。据《文法人》称,阿里夫“在表达能力上比在材料准备上得分更高”。
他从不隐藏自己的成功,还声称在他担任主编期间,《脉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年鉴中写道:“对于热心读者希望授予我们的所有荣誉,我们这些编辑会毫不掩饰地全盘笑纳。”
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阿里夫喜欢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早上醒来,打开窗户向外看去,悲观地说:“天啊,天亮了!”另一种人打开同一扇窗户,乐观地说:“天啊,早上好!”[6]
对于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卡拉奇之子来说,下一个要前往的目的地就是古老的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1979年,19岁的阿里夫开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学士学位。在英国的生活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在卡拉奇,阿里夫是一个出手相对阔绰的男孩,而在物价高得多的英国首都,他的生活却较为拮据。和他一样的巴基斯坦学生为了省钱,到哪里都靠步行,以省下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的费用。
阿里夫颇为自己在伦敦取得的成功学业而自得。这是他对自己所经历的种族歧视进行回击的一种方式。他也表现出一些轻微的叛逆行为,比如在公共休息室吸烟,并因此受到了训斥。
阿里夫的老师是一位英国教授,专门研究苏联经济学,旨在用共产主义提高被全球化抛在身后的广大穷人的地位。当时,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正在加剧,美国人支持巴基斯坦援助邻国阿富汗,企图赶走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当时本·拉登正在阿富汗对抗苏联。
阿里夫在伦敦结识了很多朋友,扩大了他的全球人脉,这对他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他还找到了爱情,与卡拉奇文法学校的一位校友法耶扎·琼德里加坠入了爱河。她与巴基斯坦一位前总理沾亲带故,号称“卡拉奇华尔街”的琼德里加路,就是以这位总理的姓氏命名的。法耶扎是一名认真负责的学生,她非常关心同胞的疾苦,对金融业也很感兴趣,她在巴基斯坦人创立的国际信贷商业银行谋得了一份工作。1982年毕业后,他们便结婚了。[7]
阿里夫的首要任务是发家致富,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城,一个年轻的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多少发展机会。伦敦金融城仍然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守旧俱乐部,主要由来自伊顿公学等英国私立学校的富有白人所把持。时任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提出的引入国际竞争和对外开放伦敦金融城的改革尚未生根发芽。
1985年10月,阿里夫正在伦敦安达信接受会计师培训。当时《金融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其中介绍了巴基斯坦的一份令人兴奋的工作。英国投资银行摩根建富、美国咨询公司博思艾伦和巴基斯坦银行委员会在卡拉奇成立了一家名为“金融与管理服务”的新咨询公司,正在寻找有国际经验和资历、希望回国工作且精力充沛的巴基斯坦籍专业人士。阿里夫提交了申请并被录用。
咨询公司的英国经理们认为阿里夫富有魅力、聪明过人且精力充沛,但他的巴基斯坦同事们却看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阿里夫对人有所求的时候很友好,无所求的时候却很无情。同事们形容他咄咄逼人、傲慢自大,是一个极具好胜心的“莽汉”,有着强烈的权力感和自我意识。他在卡拉奇阿瓦里大厦担任顾问期间,办公室里流传着他没有完成在英国的所有会计考试的谣言。在收到一封从伦敦发来的确认他没有通过考试的信后不久,阿里夫便离开了公司。
之后他搬到了该市克利夫顿上城区的一间办公室,为房地产开发商菲罗兹·什罗夫工作,后者是伊斯玛仪派信徒。菲罗兹告诉阿里夫,一块肥皂和一管牙膏可以让自己用上半年,但阿里夫对老板的节俭作风并不以为然。
菲罗兹很喜欢阿里夫,觉得他聪明伶俐,但很快就发现了他身上一些“令人不安”的特质。阿里夫很自负,想利用债务为交易融资。但对菲罗兹来说,债务就像毒品,而自负则是一种病。在他看来,阿里夫的志向似乎是要证明自己可以比巴基斯坦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家族——达伍德家族、阿达姆杰家族和阿加·哈桑·阿贝迪家族——更成功、更富有。而阿加·哈桑·阿贝迪家族此时正忙于将法耶扎工作的国际信贷商业银行打造成一家全球性公司。
“祝你好运,”菲罗兹对阿里夫说,“我可不想凌驾于任何人之上。我宁愿闷声发大财。”
回想起阿里夫的野心,菲罗兹认为他在学校里一定遭遇了什么事情——他急于获得地位,以让卡拉奇文法学校的校友对他刮目相看。
阿里夫在菲罗兹这里工作了几个月,然后加入了美国运通公司。他在这家经营信用卡业务的美国公司的卡拉奇办事处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1990年,他申请入职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奥拉扬集团,从此一飞冲天。该公司隶属于一个富裕的沙特家族。在沙特这个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斯兰国家,该家族在消费品、物流和银行业等领域均有涉足。在奥拉扬工作将成为阿里夫结识中东各地重要人物的敲门砖。
阿里夫给伊姆蒂亚兹·海达里留下了积极的印象。后者是巴基斯坦人,从基层做起,通过层层晋升成为奥拉扬集团的总裁。伊姆蒂亚兹在这个积极乐观、聪明伶俐、能说会道的30岁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些特别之处,于是聘请阿里夫担任业务分析师。伊姆蒂亚兹后来形容阿里夫有远大的抱负和与之相匹配的自负。
冷战结束后,全世界都在享受和平。技术革命为这个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阿里夫也因此搬到了沙特首都利雅得。这里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他在此结识了雄心勃勃的印度人、黎巴嫩人、巴勒斯坦人、埃及人、美国人以及欧洲人。
阿里夫的工作包括定期与他那成就过人的亿万富翁老板苏里曼·奥拉扬会面,但很快他就变得躁动不安。对这个年轻人来说,光是为权贵工作是不够的,因为他自己也想成为权贵。
有一天,阿里夫对奥拉扬说:“我想走了。”
根据阿里夫对这次会面的描述,奥拉扬回答说:“嗯,我觉得你有点自以为是。你还很年轻。在这个集团里,你想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说吧,你想要哪一个职位?”
对此阿里夫说:“好吧,老板,你给不了我想要的。”
奥拉扬勃然大怒,追问为什么。
“因为我想要的是你的位置。”阿里夫说。[8]
“他的野心太大了,”奥拉扬集团前高管扎希·扈利回忆说,“对他来说,做一名区区雇员实在屈才。他是尊大佛,小庙可容不下。”
在利雅得的一次牌局中,阿里夫向一群富有的巴基斯坦人筹资,问他们愿不愿意帮助他创办自己的公司。起初,他们并没有把他的话当真,对他的请求一笑置之。一位扑克玩家势利地认为,阿里夫的穿着还不够得体,与他想在金融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不相配。但阿里夫并未退缩,他的计划最终赢得了一位名叫伊扎特·马吉德的扑克玩家的支持。他是一名巴基斯坦金融家,为沙特商人阿卜杜拉·巴索丹管理资金,后者又与沙特亿万富翁哈立德·本·马哈福兹有联系。
巴基斯坦人不可能在沙特创办公司,因为只有沙特人才能控制公司,而且会说阿拉伯语很重要,但阿里夫不会。此外,巴基斯坦人在这个王国经常被人看不起,因为他们来自一个被认为只能提供大量贫穷体力劳动者的国家。
于是在1994年,阿里夫越过边境,进入阿联酋这个以前被称为“海盗海岸”的沙漠国家。迪拜的统治家族欢迎外国人士的到来,因为他们正努力将自己的王国打造为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英语是迪拜的商业语言,而阿里夫的英语比许多英国人都好。
手里有了5万美元的积蓄后,阿里夫告诉别人,这笔钱是他卖掉抽奖赢来的一辆车赚来的。他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名叫Cupola,并说服了从前的扑克玩家伊扎特·马吉德前来投资,后者则带来了他的沙特客户阿卜杜拉·巴索丹。
阿里夫最初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投资,但基本上都不算成功。他在迪拜建立了一家信用卡加工制造厂,并取得了星期五连锁餐厅(TGI Fridays)等西方公司在当地的特许经营权。他创办了一份面向巴基斯坦人的杂志,由他的一个妹妹担任编辑。他还投资了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的一个超市项目,巴基斯坦国家板球队前队长伊姆兰·汗也参与了该项目。
尽管交易业绩平平,但阿里夫还是通过强势的公关和盛大的年会在迪拜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位客人回忆说:“这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吸引人。”
1998年夏天,阿里夫前往伦敦,与当时也已离开奥拉扬的伊姆蒂亚兹会面。伊姆蒂亚兹告诉他,有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说,英之杰是一家成立于大英帝国时期的公司,主要负责英国伦敦和印度之间的货物运输,该公司现在希望出售旗下的中东小型零售店和酒类连锁店,以专注于汽车分销这一主营业务。
英之杰的零售和酒类业务利润丰厚,年销售额超过6亿美元。但由于一个问题,包括奥拉扬在内的潜在竞标者都已不打算出价。这个问题便是,英之杰的中东业务在当地有100多个合作伙伴,与所有合作伙伴就收购达成协议根本不可能。更何况,这些合作伙伴还希望将英之杰的业务据为己有。
奥拉扬看到的是复杂性,而阿里夫看到的则是机遇。
“这正是我要找的!”[9]阿里夫对试图寻找买家的伊姆蒂亚兹说,“你能告诉我需要什么条件吗?”
“你得有1.5亿美元。”伊姆蒂亚兹回答道。
阿里夫可没有那么多钱,伊姆蒂亚兹对此也心知肚明,但阿里夫说他会回迪拜寻找投资者。伊姆蒂亚兹给了他一周的时间来筹集这笔钱。
虽然实际上花了数周而不是一周时间,但阿里夫还是从沙特投资者阿卜杜拉·巴索丹那里获得了2700万美元的资金。然后,他回到伦敦,与澳新银行的银行家会晤,后者同意以阿里夫计划购买的英之杰资产作为抵押,为他提供6000万美元的贷款。
阿里夫仍未达到1.5亿美元的目标,于是他向伊姆蒂亚兹施压,请求帮助。他称伊姆蒂亚兹为挚友,并称自己是他的“chota bhai”,这个乌尔都语的意思是“弟弟”。伊姆蒂亚兹称这个做法为“东方文化中惯用的一种情感勒索”,因为家庭关系的存在意味着自己有义务提供帮助。[10]阿里夫的决心得到了回报。伊姆蒂亚兹决定与阿里夫一道赌上一把,并说服英之杰公司接受了一份无资金支持的1.5亿美元出价。英之杰的高管们谨慎地接受了这一出价。他们对阿里夫的资金来源心存疑虑,其中一位高管后来私下将他形容为一个让人着迷的骗子。
一个由英之杰的合作伙伴组成的竞标小组也提出了报价。该组织包括中东一些最有权势的家族,但其出价低于阿里夫。
阿里夫在竞标中取胜了。现在他必须想办法付钱。
得知阿里夫获胜的消息后,竞标小组勃然大怒,因为输给一个闻所未闻的巴基斯坦新贵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群起抵制,拒绝与阿里夫合作。
阿里夫却将他们的抵制作为与英之杰讨价还价的筹码,将劣势转变为自己的优势。他要求在1.5亿美元的收购价上打个折扣,并要求分期付款。此时的英之杰高管们急于抽身而退,好摆脱这家企业和他们愤怒的合作伙伴,因此他们将价格降至9850万美元,并同意了阿里夫分期付款。
即便如此,阿里夫的资金还是不足,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体现其罕见交易天赋的举动。他提出以1800万美元的价格将英之杰的部分业务出售给合伙人,这甚至发生在他拥有英之杰之前。这些阿拉伯人同意并支付了款项,阿里夫用这笔现金支付了他对英之杰的第一期付款。
面对合作伙伴的抵制,想要经营这些零售店和酒类连锁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阿里夫改变了策略,决定在两年内分拆出售大部分资产,总出售价格远远高于原先各部分资产的总和。在偿还了澳新银行的贷款后,他共获利7100万美元。
阿里夫成功完成收购的消息随即传遍了迪拜的王宫、俱乐部和餐厅,那些原先阻挠他的阿拉伯人也不得不对他报以尊重。其中一些人还成为他后来冒险事业的投资者。阿里夫大胆做成了这起原先靠他自己的公司根本无力进行的蛇吞象式收购,他的辛勤工作和敏捷思维也得到了回报。
此时,40多岁的阿里夫用他新赚到的财富,在伦敦富丽堂皇的南肯辛顿区会展路旁的一栋大楼里买下了一套大公寓,这栋大楼靠近宛如宫殿的伊斯玛仪中心。萨米尔·范西曾是卡拉奇文法学校的板球队队长,阿里夫对他小时候不让自己参加板球比赛而耿耿于怀。萨米尔在同一栋大楼里也拥有一套公寓。阿里夫的伦敦住所周围环绕着宏伟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周边环境与他在卡拉奇求学时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在附近的海德公园散步时,阿里夫经常路过维多利亚女王为纪念她的丈夫而修建的阿尔伯特纪念碑,纪念碑周围点缀着几组殖民地民众的雕像。
阿里夫说:“上天眷顾我,让我有幸占尽了全球化带来的一切风光。”
这个来自卡拉奇的男孩已经在伦敦崭露头角。
注释
[1]理查德·布兰森和阿里夫·纳克维与明迪·卢伯的对话,Skoll Foundation,published on April 24,2014,YouTube video,27:10,www.youtube.com/watch?v=M-rjVaPlZ4o.
[2]Qaseem Saeed,“Karachi's Empress Market—a Legacy Built upon the Ashes of Mutiny,” Geo.tv,November 2018,www.geo.tv/latest/220009-faded-glory-of empress-empress-market-and-stains-on-history-history-of-empress.
[3]World Bank Group,“Transforming Karachi into a Livable and Competitive Megacity,”2018,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29376/211211ov.pdf.
[4]Laura Cooper and Simon Clark,“Egyptian Billionaire Sawiris Backs Bail for Abraaj's Abdel-Wadood,”Wall Street Journal,May 9,2019,www.wsj.com/articles/egyptian-billionaire-sawiris-backs-bail-for-abraajs-abdel wadood-115574 27009.
[5]Staff reporter,“Pakistan:The Golden Boys,”Time,June 15,1959,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892658,00.html.
[6]Arif Naqvi,“In Conversation with Arif Naqvi&Fadi Ghandour,” Step Conference,published on June 9,2016,YouTube video,www.you tube.com/watch?v=GdQ2WVavcx4&fbclid.
[7]Paul Peachey,“British University Edits Out ex-Abraaj Boss Arif Naqvi from Recruitment Video,”National,April 30,2019,www.thenational.ae/business/british university-edits-out-ex-abraaj-boss-arif-naqvi-from-recruitment-video-1.855703.
[8]Arif Naqvi,“Arif Naqvi,Founder and Group Chief Executive,the Abraaj Group,”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published on September 24,2014,YouTube video,www.youtube.com/watch?v=3OC6Y3NTLZo.
[9]Imtiaz Hydari,Leverage in the Desert:The Birth of Private Equity in the Middle East,2013,31-38.
[10]Imtiaz Hydari,Leverage in the Desert:The Birth of Private Equity in the Middle East,20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