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共党史实践教程(大学生版)
- 刘一博主编
- 1684字
- 2024-09-26 13:59:59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一)党的三大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在严酷的斗争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工人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阶级,但单凭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中国工人阶级要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与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
这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大体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其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且严重脱离群众,但仍不失为代表革命的政党。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中山痛苦地认识到,军阀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据宋庆龄回忆,她曾问过孙中山为什么要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孙中山回答道:“国民党正在坠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1922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在孙中山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革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留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进行新的解释:具体地讲,就是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主张“免除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同时,孙中山在解释三民主义时还指出,新三民主义是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改组后的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联合战线的革命联盟。
可见,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基本相同,从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于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四大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也得到发展。为造就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为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党的四大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等人组成中央局,由陈独秀任中央总书记。
(三)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全国范围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始于1925年5月上海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以五卅惨案为导火线,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这就是五卅运动(图1-13)。25万人参加的省港大罢工,即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在领导五卅运动中得到很大发展,党员从1925年初的不足1000人,到年底已达1万人,不少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同时,共产党还进行了创建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的尝试。在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艰辛开拓下,北方地区的革命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图1-13 五卅运动中聚集在上海南京路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