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德是家风的“根”

在一些人的家里,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联:“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其表达的寓意是慎终追远、敬祖承德、家风永续、润泽后世的理念。德是家风的“根”,根深才能叶茂,道德品行好的家风才能立得住,传承久远。

德,家喻户晓。那么,什么叫德、道德?恐怕不一定人人都能说得清楚。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道德,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从通俗意义上讲,道德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为,而不在于其拥有财富的多少。后人在讲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时,心中必然充满着对祖上的敬佩之情,他们知道先辈的德行成就,是通过不断进取而获得的,不是侥幸而成,自己要维护好祖先美好的道德名声,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中,要把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正如《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被后世儒家称为“三纲领”,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了解并达到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人们常讲:“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每一辈人的心灵。一个家庭有德,则会“父慈子更孝,夫唱妇亦随,老少皆同乐,家和万事兴”。相反,家庭成员则会有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导致家风败坏。无数个家庭用事实早已证明:“家德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德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如何搞好家德建设,形成好的家风,由于情况千差万别,应有不同的侧重。培育好的道德品行应贴近家庭实际,能够被家庭成员所接受,在言谈话语之中,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逐步养成好的道德风范。

树立好家风,需要明大德。古人云,“国之本是家”“齐家而后治国”。由己而家,由家而国,这是咱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谱系。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会亲身感受到,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之为爱他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崇高境界,从而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受到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马旭,是我国空降兵部队第一代女空降兵,服役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年届50岁时,潜心科研,研制出“充气护踝”等发明专利,享有“军中居里夫人”美誉;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是对明大德最好的诠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试想,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在家风建设中,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让国之大德在家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家庭成员都应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真正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树立好家风,需要守公德。近年来,随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各地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全国道德模范。他们在各行各业模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主旋律、汇聚了正能量、树立了新风尚。但也应看到,一些人仍存在不守公德的问题。诸如:开车不愿礼让,都想抢先争道,不懂得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抢位置;不懂照顾老幼病残者;只注重小家庭的卫生和美化,而随意糟蹋公共卫生;家庭伦理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不关心子女成长;在开会、看文艺演出时使用手机或电脑,甚至打游戏、睡觉;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这些问题表明,遵守公德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风建设重视道德非常必要。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这个道理,应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尊敬师长、爱护公物、文明礼貌、讲究卫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作为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不仅要在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如车站、码头、商店、公园、影剧院、网吧、候机室、公共食堂等公共场所自觉遵守秩序,而且要在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礼貌待人,履行诺言,讲究信誉,将其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搞好家教,身体力行培养个人的高尚情操,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树立好家风,需要讲仁德。这里所讲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仁德,指进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善之由我,与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意思是说,善是自我决定的,与其让别人约束,不如做个有大仁德的人。人与人之间要有仁爱之心,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共同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人们不仅要有“仁心”,关心、关爱、关怀他人,还要学会做“仁者”的本领,有善心,兴善举,会善行。

让我们来讲几个真实的故事。范田琴,系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太古石村村民,虽极度劳累、腰椎颈椎疾患严重,在丈夫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的情况下,无怨无悔、悉心照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公公、婆婆等六位年迈多病的老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张水珍,系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村民,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的奶奶、父亲母亲、养父养母和养父的弟弟六位老人,用坚忍担当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尊老、敬老、孝老、爱老的赞歌。张家丰,系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用两年的痴心坚守,唤醒植物人女友;他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又用两年时间让全身瘫痪的女友慢慢站起,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用忠贞爱情缔造了生命奇迹。像这样受到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还有许多许多,他们的先进事迹是培育道德品行好家风的生动教材,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榜样。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好的家风应该重视从孩子抓起。广大家庭要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全体家人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崇德向善的好家风。

(发表于2020年9月1日 今日头条、《中国劳动保障报》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