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犒赏封将
- 三国:穿越孙权,我在江东砍鼠辈
- 我家有鱼塘
- 4387字
- 2025-01-21 00:10:02
夜幕如墨,却笼罩不住江东营地的热烈火光。
营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空旷的平地上,篝火熊熊燃烧,跳跃的火苗映照着将士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
营地中央,临时搭建起的高台上,孙权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一排排整齐站立的将士。
他的身旁,是一众心腹将领,鲁肃、太史慈、徐庶等人身姿笔挺,威风凛凛。
台下,数万将士列成方阵,盔甲在火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他们的脸上虽带着征战后的疲惫,却难掩兴奋与期待。
“将士们!”
孙权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在营地中回荡,“这半年来,大家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险。”
“每一场战斗,都是为了我们江东的荣耀,为了守护身后的百姓!为了活得更好,今天,我们在此,论功行赏,犒劳诸位的辛苦付出!”
随着孙权的话音落下,士兵们抬着一桶桶酒和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肉穿梭在方阵之间。
每一名将士都接过一碗酒、一大碗肉,虽然只有简单的酒肉,但这诱人的味道,让他们眼中却闪烁着满足的光芒。
酒肉的香气弥漫在营地中,与燃烧的篝火气息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股热烈而温馨的氛围。
孙权高声道:“诸位,请共饮,江东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共饮……”
“将军,这酒真烈!”
一名年轻的士兵仰头灌下一大口酒,脸颊瞬间变得通红,他兴奋地对身旁的校尉说道,“这半年的仗没白打,就盼着今天呢!”
校尉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是啊,大伙都辛苦了。这顿酒肉,是咱们应得的。好好吃,吃饱了,往后还有更多硬仗要打!”
除了酒肉,军吏们还拿着钱袋,按照战功大小,给将士们分发着不等的铜钱。
有的将士接过钱袋,沉甸甸的分量让他们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相互之间低声交谈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虽说钱不算多,但也够家里人过上一阵子好日子了。”
一名老兵感慨道,“家里的老小,也能吃得饱穿得暖了。”
“没错!”旁边的士兵附和道,“咱们在这儿拼命,不就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嘛。”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将士们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犒赏时刻。
“如今,虽然我们条件有限,只能给大家一碗酒、一顿肉、数百文钱。但这每一样,都饱含着我对你们深深的敬意与感激。这碗酒,敬你们的英勇无畏;这顿肉,犒劳你们的艰辛付出;这几百文钱,是对你们功绩的认可。”
“将士们,我们的征程还远未结束。我们的目标,是要在这乱世之中,建立起一个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江东的威名传遍四方。”
孙权单手举碗,气沉丹田,高声道:“将士们!此刻,命运的战鼓在我们心头擂响,荣耀的征途就在脚下。奋勇杀敌,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更是开启辉煌人生的钥匙!”
“每一次挥剑,都在斩破命运的枷锁;每一次冲锋,都在踏向荣耀的巅峰。奋勇杀敌,功成名就便在今朝!历史的丰碑,将镌刻下我们的名字。”
“奋勇杀敌,美人在怀的美满生活便在今朝!用热血换来的幸福,将无比甜蜜。”
“奋勇杀敌,封侯拜将的无上殊荣便在今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手中利刃会劈开通往将相之位的道路。”
“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同样要打破出身的桎梏,凭手中剑,马上功,赢得荣华富贵,踏上锦绣前程。”
“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无畏无惧,锐不可当,这天下,必将纳入我们的囊中!我江东的赫赫威名,将震古烁今,永载史册!”
“让我们举杯,一饮而尽!愿我们的未来,如这燃烧的篝火,光芒万丈!”
“誓死效忠吴侯,誓死效忠吴侯!……”
声震长空,驱散了这夜晚的黑暗,驱散了这初冬的严寒。
孙权的目光转向身旁的将领们,见大家也都面露期待,遂道。
“明日,在太守府,我将为诸位论功行赏。你们每个人的功绩,都将被铭记,都将得到应有的回报。”
众将亦神色振奋,面露喜色,这一晚,满场欢庆。
……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太守府,金色的光辉为这座府邸增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
府内的大堂宽敞而明亮,雕梁画栋,尽显气派。
孙权高坐于主位之上,身着华丽的锦袍,腰挂金玉带,面容威严而又不失温和。
堂下,众将整齐地排列着,个个身着崭新的盔甲,英姿飒爽。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孙权身上,等待着那荣耀的时刻。
孙权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将领,说道:“自江夏之战以来,诸位奋勇杀敌,为我江东立下赫赫战功。”
“今日,便是论功行赏之时。”
“首功之人,当属都督鲁肃。”
孙权的声音充满了赞赏,“鲁子敬在江夏之战中,指挥若定,运筹帷幄。正是他的精妙部署,才使得我军大获全胜。”
“他先前是任讨寇都尉,今特升其为横江中郎将,九江都督,俸禄为秩二千石,月钱五千,谷三十四斛。”
“此外,淮西已被周瑜将军拿下,将设九江郡,由子敬坐镇,任九江都督,守卫淮河流域。”
鲁肃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多谢主公厚爱!肃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主公所托!”
众将面露羡慕之色,中郎将啊!这可是登堂入室了啊!二十六岁的中郎将,想想就兴奋啊!
倒是也无人不服,鲁肃统军以来,公平公正,所有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待人亦如沐春风。
孙权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鲁肃起身,这个大将算是养起来了,可以来出去坐镇一方了。
接着,他看向太史慈,说道:“太史子义,集斩将、先登、救主三大功于一身。”
“先斩黄祖,杀场救主,后又竟陵先登夺城,三箭退敌营,可谓勇猛无敌,冠绝三军。”
“由原建昌都尉,现封折冲中郎将,俸禄为秩二千石,月钱五千,谷三十四斛。”
太史慈大步向前,跪地领命,声如洪钟:“谢主公封赏!慈愿为江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众将面露钦佩之色,其战场数回合绝杀黄祖,斩陈就,三箭吓退荆州万余大军,这份战绩,他们可羡慕不来,只有钦佩。
“军师徐庶,筹谋之功,缓解襄阳敌军之功,功不可没。”
孙权继续说道,“封军师中郎将,俸禄为秩二千石,月钱五千,谷三十四斛。”
徐庶上前,从容不迫的拱手行礼,言辞谦逊:“主公过奖,庶不过略尽绵薄之力,能为主公效力,是庶之荣幸。”
这三位,是此次功勋最卓著者,直接升任中郎将。
都尉升中郎将,这可是个大坎,非有大功者不得封,中郎将,基本代表着可以坐镇一方。
在以往,中郎将在东汉可是武将的顶峰,当年皇甫嵩、朱儁也不过是个中郎将。
可如今天下大乱,四方诸侯都不再守此规矩,各自进行各种官职的封赏。
中郎将再往上是裨将、偏将军,再往上就是杂号将军,孙策就是此类,再往上就是四安将军,孙权就在此列。
“接下来,便是魏延、徐盛、潘璋、吕范、周泰、朱恒等诸位将军。”
孙权说道,“魏延炸败诱敌、阵斩黄射、先登夺取夏口城,平定安陆、随州等四县,功勋卓著。原为果勇校尉,特升果勇都尉,秩为比二千石,月钱三千,谷三十四斛。”
魏延满脸兴奋,大步上前,单膝跪地,高声道:“谢主公提拔!末将今后必当更加勇猛,杀敌报国!”
魏延进入时间虽短,但算是除三人外,功勋最卓著者,可谓实现了跃迁。
孙权颔首,待魏延退下,继续宣布道:“徐盛诈败诱敌,战场斩获颇多,平定沙羡,战功卓著,原为护城校尉,今升护军都尉。”
徐盛上前,恭敬地行礼:“多谢主公,盛定不负主公期望。”
孙权也一直记得徐盛的救主之情,没有徐盛,就没有他孙权的今日。
“潘璋奋勇当先,阵斩敌方大将邓龙,后定咸宁。原为荡城校尉,今升荡城都尉。”
潘璋激动得满脸通红,跪地谢恩:“谢主公封赏,末将今后定当冲锋在前,万死不辞!”
潘璋也有斩将之功,且其人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合该升迁。
三人皆由校尉,升迁为了都尉,俸禄秩为比二千石,月钱三千,谷三十四斛。
“朱恒驻守巴丘,严防荆州来敌。虽未遇敌,但驻守之功亦不可忽视。原为荡寇校尉,今考功未升,赏南京宅邸一座,赐百金。”孙权说道。
朱恒略有遗憾的上前,暗恨自己功勋未够,大家都是升职,如今他阶位最低了,只盼下次杀敌斩将,遂拱手道:“多谢主公赏赐,恒来日定当奋勇杀敌。”
“吕范,迁江夏太守,赏南京府邸一座,赏万金。”
孙权昨晚已和吕范沟通过,其本为吏员出身,对政务极为擅长,本就对统兵兴趣不大,如今一跃成为一方大佬,自无不可。
至于官阶,这位可是裨将,如今微末之功,自然不可能再升,后续官职的升迁,孙权也不能太随意,得更加慎重考虑。
吕范出列,领命道:“主公放心,范定当用心治理,让江夏百姓安居乐业。”
“崔钧,有献策之功,带兵支援巴丘协防之功,任江夏郡丞!”
崔钧早从好友徐庶那知道了自己的任命,更知道主公其实属意他任江夏太守,心中感动。
如今能治理一地,位列二把手,他自然也是欣然领命。
“多谢主公,钧必不负主公所望。”
“周泰,奋勇杀敌,赐南京府邸一座,赏千金。”
周泰这也属于功劳不够升,只能赏赐其他东西,继续积累功勋。
周泰单膝跪地,垂头道:“主公,末将不敢受,是末将保护不利,才致主公身陷险境!”
孙权走下高位,双手扶起周泰,笑言道:“幼平多次救我于危难,此次可不能怪你,莫要再多言,若觉有愧,下次奋勇杀敌即可!”
周泰这才道:“诺,多谢主公!”
随后,孙权面露悲伤,道:“徐琨,少时便仕于州郡,后跟随先父征战四方,后又追随亡兄策,参与攻讨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樊能、于糜等,以芦苇为筏助亡兄渡江打败刘繇。这才有了江东基业!”
孙权神情肃穆,缓缓说道,“今为救主战死,吾当上表朝廷,追封其为广德侯,由其子徐娇承袭。”
众人听闻,皆面露悲痛之色,对徐琨的英勇牺牲深感惋惜,同时也对孙权的安排感到羡慕,封侯了啊!
“祖霆、韩双、黄英战死,追封其为都尉,赏南京府邸一座,赐百金,家小由吴侯府赡养。”
孙权继续说道,“程雷为救主,濒临死亡,升勇烈校尉,赐南京府邸一座,赏百金。其余战死诸将皆有封赏。”
封赏完毕,孙权再次扫视着众将,目光中充满了期许:“诸位,今日的封赏,是对你们过去功绩的肯定。”
“但我们的征程还远未结束。荆州刘表,虎视眈眈;北方曹操,势力强大。”
“我们江东要想立足,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进取。希望诸位能继续齐心协力,为江东的大业奋勇拼搏!”
众将再次跪地,高呼:“愿为主公肝脑涂地!”
声音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太守府的上空。
在东汉末年,官职俸禄等级制度早已混乱不堪。
原本,西汉时期,俸禄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员的俸禄以粮食为主要支付形式,辅以一定的钱币。
到了东汉,虽然逐渐形成了以“石”为等级的俸禄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并起,中央政权式微,这一制度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各个诸侯为了扩充势力,招揽人才,纷纷自行封赏官职,随意制定俸禄标准。
一些势力较小的诸侯,为了留住人才,不惜开出高额的俸禄,甚至超出了正常的等级范围。
而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如曹操、袁绍等,虽然表面上遵循着东汉的官职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官职的升迁不再仅仅取决于才能和功绩,还与诸侯的个人喜好、势力平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俸禄的发放也变得不稳定,有时甚至会因为财政困难而拖欠。
孙权和鲁肃,徐庶商讨了许久,想要在江东努力建立起一套相对合理的封赏体系。
他深知,要想让江东强大,就必须依靠这些忠心耿耿的将领。
通过公正的论功行赏,不仅能够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还能增强江东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这个乱世之中,江东正逐渐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