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筹建拍摄班底
- 华娱2004,我要当导演
- 苍山残阳
- 2055字
- 2025-01-11 00:21:37
整个五月份,陈锋忙的团团转。
除了要打磨剧本之外,还得参加学校里的各项毕业活动。
大部分同学论文答辩完成,只需要等待审核通过。
再领取毕业证,选择性地参加一些毕业活动。
最后合影,聚餐,就能各奔前程。
陈锋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可就不一样了。
大大小小的毕业活动,几乎全都要参加。
另外,他在毕业典礼上还做了演讲。
这一套流程走完,时间到了六月初。
当他正式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心里并没有想象中的伤春悲秋。
迈出的脚步,带着对未来的自信与期待。
从这一刹开始,陈锋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不再是一名学生。
校园里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他所有精力,集中在下一部作品上。
手里的剧本,才刚刚打磨了一半。
主线剧情和大概走向早已完成,缺少的是生活化的细节。
想要完成这一环节,他必须亲自去港岛体验实际生活。
脑海中的影像片段,不能照搬过来。
很多情节,都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动。
让整个故事,更加贴近当地的真实生活。
只有生活化的细节,才能和观众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于是,他离校后来不及休息。
直接筹建了一支编剧团队,飞往港岛采风。
一行人,住了整整四十二天。
直到七月中旬,剧本才完全成型。
每一个细节,每一幕场景,他都画了分镜头脚本。
镜头号、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台词、音乐、音响效果、镜头长度等参数都标注的很清楚。
乍一看上去,像是连环画一样。
等到拍摄的时候,陈锋可以详细规划每个镜头的拍摄内容、角度、运动方式,确保进度正常展开。
他画的第一个分镜头脚本是一面窗户。
铁栏纵横交错,玻璃上的污渍模糊了窗外的场景,勾勒出脏乱差的特点。
封闭的画面,是一种贫穷的物化,也是象征着牢笼。
本来陈锋以为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就已经是贫穷的极致。
但等他到了港岛以后,才发现人的想象力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的匮乏。
除了地下室以外,还有棺材房。
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只有四块板围起来的一个空间。
用棺材两字来形容,最是恰当不过。
更差的是一种“笼屋”,人就像小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
亲眼目睹了这些生活环境,让陈锋在深受触动的同时,对剧情也进行了更为细腻的填充。
第一个镜头中,半地下室的天窗在剧情中出现了四次。
每一次出现,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对电影画面中出现的事物,赋予导演的自我意识表达,这就是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除了剧情细节之外,还利用纵深构图和光影色度的区分,增强镜头张力。
开拍之前,很多镜头画面就已经导演的脑子里呈现出来。
包括空间设计,画面构图,演员的走位等等。
另外,对于如何运镜,导演也要提前做好大致考量。
跟镜头、移镜头、正反打镜头、过肩镜头、推镜头、拉镜头……不同的运镜方式,传递出来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这些工作虽然是摄影师的本职,但导演也得懂行才行。
懂得运镜方式的不同,才清楚通过怎样的镜头转换,能达到自我创作意识的表达效果。
导演将自己想要的效果清晰地告诉摄像师。
阐述的越清晰,摄影师的工作思路越明了,拍摄越顺利。
导演的头脑中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其他工作人员领会意图后,才能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好的摄影师和灯光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对导演意图进行机械的复制。
他们要在完成导演要求的框架内,用专业能力表达出自我意识。
导演是电影的创作者,同样摄影师也是。
合格的摄影师根据导演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摄影方案,确保画面符合影片的整体风格和氛围。
优秀的摄影师通过镜头语言传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意识,塑造影片的视觉风格。
一部电影的好坏,与每一个主创人员都有关系。
就像上次在柏林电影节上,顾常维亲自捧场《心迷宫》的首映。
在观影的同时,他就能够画面中找到摄影运镜存在的不足。
如果当时的摄影师是他,《心迷宫》的成片质量还能有所提升。
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依靠导演天马行空的才华来完成。
但一部经典的影片,需要整个主创阵容一起打造。
而且,成本越小的电影,导演的自我表达意识越强烈。
大制作的影片,通常都杂糅着其他主创人员的艺术再创作。
圈内的那些顶级导演,都有着一个较为固定的班底。
多年的合作,形成了极高的默契。
导演通过固定的主创班底,控制剧组,按照自己的意图运行下去。
没有固定班底的话,凭导演自己想要掌控上百人的剧组,太难了。
老谋子要没有自己的固定班底,撑不起《英雄》这么大的项目。
当年的陈诗人,能够创作出《霸王别姬》这种永恒的经典。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剧组集合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一批电影人。
编剧是芦伟、李碧化,摄影是顾常维和赵发泉,执行导演张近战,配乐赵记屏,录音陶敬……
这些主创人员,在各自领域内都是顶级大师。
有了这样的拍摄班底,才能铸造永恒的经典作品。
上次在拍摄心迷宫的时候,由于资金压力,陈锋对主创阵容的要求压缩到了最低。
现在手里有了三千万,必须得好好地浪一把。
大部分导演都这样,如果没有投资方的约束,会尽情地撒钱将一个个灵感变成镜头画面。
陈锋自然也不例外。
这部戏,要找就找最好的主创人员。
钱有的是,只要能把人请过来。
这种事情凭他自己,还真不好办。
没点交情,就算给的报酬丰厚,也不一定能把人请来。
尤其是那些专业大咖,人家本来也不缺活儿。
所以,这件事还得找田老师帮忙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