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可为上品

虽然学做蛋糕的过程,多多少少有一些曲折,但黛玉她们终究还是学会了。

二月二十这天,吃过早饭之后,黛玉就和几个丫鬟们一起,神神秘秘地去了后院厨房。

看她们如此这般防着自己,林瑾心里既为她们的用心而感动欣喜,又有些无奈。

今天会收到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这件事儿,他早就已经知晓了,甚至连蛋糕上的奶油都是自己亲手打发的。

林瑾实在搞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她们还如此背着自己作甚,神秘感早就已经没了好伐。

不过他也没有打扰几人的兴致,只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默默在屋内看着书。

时间很快来到了中午。

“少爷,夫人喊你去正厅吃饭哩。”晴雯悄悄走进了东厢房,对林瑾轻声说道。

闻言,林瑾放下了手中书本。

正厅内,圆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

当然,这些都是出自府内厨娘之手。黛玉虽有心想露一手,但奈何自己的手艺只能算一般,她不想让林瑾今天吃得不尽兴。

圆桌中间是一个大号的蛋糕,总体而言和前几日林瑾做的差不多,只是上面多了一些花样。

走近看去,原来那是一个个小人儿。虽模样儿不甚清楚,但仅凭衣着颜色,便可认出那些人是谁。

正中间是林如海、贾敏夫妇,黛玉在林如海左边,林瑾在贾敏右边,几位丫鬟分别在黛玉和林瑾身侧。

只是所有人都一个模样儿,身材也都是Q版,看起来颇为滑稽。

“辛苦你们啦~”看着桌上的蛋糕,林瑾对黛玉几人说道,感情真挚。

黛玉毕竟是怕冷的体质,今天虽已是二月二十,但冬天的寒意还并没有完全退去。

她们此番为林瑾准备蛋糕,自然少不了接触冷水,个个小手冻得通红。

“不辛苦的。”看林瑾注视着自己的手,黛玉忙把玉手藏进袖子里,然后微笑着继续张口,“祝瑾儿此番,榜上有名!”

“祝少爷金榜题名!”围在他们身边的晴雯等人也笑嘻嘻地脆声开口。

看着这一幕,林瑾不自觉扬起了嘴角,将眼前的一张张笑脸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好了,快吃饭吧,再过一会儿饭菜该凉了。”看几人和睦的样子,贾敏笑着招呼姐弟俩落座动筷。

今天主桌上只林瑾、黛玉、贾敏三人,林如海还在户部上值。

不过林瑾特意给几个丫鬟安排了另外一桌,就雨莺那种小馋猫的性子,让她在一旁只能看不能吃,实在是一种折磨。

用饭完毕,他又收到了几份礼物。

首先是贾敏特意为他缝制的一件锦袍,月白颜色,看起来很是华丽。

黛玉的则是一方手帕,帕上绣着一丛碧竹。

几个丫鬟的也是各式各样的绣品,荷包、吊穗之类的,礼物虽轻,但情义深重。

除此之外,贾府也有礼物相送。

其中贾母送的是一柄玉如意,三春、湘云的则是扇子、手帕之类的。

不过宝钗倒是别出心裁,知道他喜欢练字,特意送来了一方砚台,看起来很是名贵。

……

另一边,当林府正在欢庆生辰之时,礼部也在紧张的批阅会试考卷。

和去岁的乡试一样,阅卷场所同样是在贡院,只主、同考官不同。

毕竟乡试只是省一级别的考试,虽全国考卷一样,但考生于各省省会贡院参加考试,两京十三省共有一十五名主考官。

而会试则只有一个考点,只有一名主考官,故而官职要比秋闱主考官高得多。

此刻,会试考卷的弥封、誊抄、对读工作皆已完成。

礼部贡院,至公堂内,主考官正端坐于堂内,时不时从吏员手中接过一份份荐卷,然后再低头仔细批阅。

此人约莫花甲之龄,头发花白,不是别人,正是体仁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孟安,乃内阁大臣,官居一品。

左右四间房舍内的同考官也远比秋闱时要多得多。

因为当时只一千八百多名考生,而此番则六千名左右,且重要性也比秋闱更高。

故而这次共有十四名同考官,多为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官员,以及六科给事中。

阅卷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一份份头场便被推荐的考卷被送至孟安处,由其裁定是否录用。

不过他也并非只评阅一次便判定了一份考卷的生死,仍需先给每份卷子做一个大致的评级。

若觉得尚可,则放至右手边,若不行,则放至左手边,最后合格卷多则剔除、少则补之。

总之最后需达三百之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约莫二十人中取一的程度,不可谓不难。

孟安继续批阅着,翻到某一份考卷时,他眼前一亮。

让他亮眼的并非卷中字迹,因为所有呈上来的考卷,都是由吏员誊抄备份的朱卷,让他眼前一亮的,乃是卷中八股行文的严谨流畅。

“这几篇八股的破题可为中上。

但承题、起讲,乃至后面中股、后股、束股的流畅性,以及论述的严谨性达到了优美的程度,可为上上。

综合来看,头场卷的八股部分当得起一个‘上’字。”

这般想着,他又翻看起了后面的诗歌。

“知轻重、懂进退,是个适合官场的苗子。”

想至此处,他提笔于考卷右上方,写下了一个蓝色的‘上’字。

不过孟安与寻常考官不同,他更务实一些。

与头场卷的八股、诗歌相比,他更加看重第三场的策论,所以仅一个‘上’还不能判定此人必定上榜。

简单翻阅了一下二场卷,这部分孟安看得很快,毕竟混迹官场几十年了,这类应用文答的水准如何,一眼便可断定。

所以很快,又一个‘上’字出现于考卷上方。

之后,他心有期待地翻看起了策论部分。

管子之‘内政寓军令’者,乃融军政于民政之中……

……

“懂得以史为鉴,军事、经济眼光也都不错,所言并没有给人一种虚浮之感,是个务实的人才。”

心中如此想着,他又笔走龙蛇地批了个‘上’,只是此番笔下之字,比前两个要更大一些,字中隐有锋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