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殿试
- 人在红楼,无限词条合成
- 鱼鸟兽
- 2155字
- 2025-01-22 17:56:56
与之前的乡试、会试不同,殿试将于皇宫内的保和殿进行,清晨开始,傍晚结束,一天之内考完。
一般情况下,考题只有一道,且多为策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题定输赢。
除此之外,由于贡士们在殿试中基本上不会被淘汰,只是重新排名而已,故而殿试阅卷时并无誊录环节,皇帝以及考官们看到的试卷,皆是考生原卷。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字迹也就成为了阅卷时重要的评判标准。
尽管朝廷从未明确说过如果字迹不好的话会怎么样,但工整优美的字迹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考官和皇帝对答卷的评价。
总体来说,拥有【书法大师】词条的林瑾,在殿试中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优势也不会很大,因为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其余考生的书法也差不到哪里去。
迎着清晨第一抹晨曦,林瑾、许进一起走到了皇宫东华门之前,在那儿与韩景行、李璋,以及其余贡士们汇合,共同等待着入宫前的检查。
东华门前站立着几位吏员,考生中有人小声交谈,但大多数都在沉默等待,神情紧张,林瑾几人亦是如此。
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道钟声响起,东华门打开,从里面走出了一批宫廷侍卫,逐个对考生们进行搜身。
虽检查得很仔细,但侍卫们的态度却很是恭敬,似是在表达对诸位准进士的敬意。
之后,在他们的引导下,考生们排队进入宫门,一路行至保和殿前。
而由于是第一次进入皇宫,之前还在不停四处打量的考生们,到了此处,也纷纷收敛了眼神,或直视前方,或微微低头,恐有冒犯。
侍卫们于此处又再次仔细搜查了遍考生,然后告知众人各自的座位排次,待一切完成,这才引导考生入场。
此时保和殿内早已摆放好了诸多桌椅,分东西两个区域,桌上各自备有笔墨纸砚,条件与乡试、会试时相比,豪华了很多。
也幸好保和殿内的空间足够大,这才容纳得下三百位贡士于此处共同答题。
众人各自落座,林瑾也来到了东区一号位,他先是检查了下笔墨纸砚是否完好,待一切妥当,这才稍微抬起头来,用余光打量殿内各处。
宫殿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自不必多说,只是最上首御案后的龙椅却是空着的,隆治帝不在。
在他前方不远处临时搭建起来的一个小平台上,一约莫知命之年的官员端坐于中心位置,身着绯服,腰系玉带,目光锐利,俨然是一品大员。
根据本朝对官员公服的规定,文武官员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一品腰佩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
前方老者绯服玉带,自是一品无疑,再结合其所坐位置,自然便是本场殿试的主考官了。
只是本朝与往前诸多朝代不同,科举开考之前会严格封锁各位考官的信息,所以林瑾此时并不知晓这位官员是谁。
不过却也并不难猜,因为除却三师三少这种荣誉性官职之外,神京文官中唯六位阁臣、六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官居一品。
而六位阁臣又分别兼领六部中的一部,所以只七位一品文职。
排除掉已担任会试主考官、不可能继续主考殿试的礼部尚书,还余六位。
再考虑到殿试等级高于会试,所以主考官大概率也会比礼部尚书地位更高一些,这就排除掉了左都御史。
而按照六位阁臣的隐隐排序,唯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吏部尚书梁允之,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次辅、户部尚书陈洪,以及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李戎,三人而已。
其中梁允之已近古稀,与之年龄不符,李戎因其子李璋参加殿试,不可能前来监考,所以此人,只能是次辅陈洪了。
“时运不济啊,主考官竟是他……希望不会有什么变数才好。”
这般想着,前方正端坐着的陈洪慢慢站了起来。
“今日殿试,自辰时始,至酉时终,诸位考生需妥善安排答题时间。
此乃国之大典,关乎诸位前程,亦关乎朝廷选才之公正,严禁任何舞弊行径,若有发现,严惩不贷,请切切牢记。
圣上求贤若渴,盼诸君能为国家兴盛、黎民福祉建言献策,莫负圣恩,莫负所学!”
话落,他缓缓坐下,示意周围内监们开始发卷。
林瑾也不再多想,静静于座位上等待,毕竟无论主考官是谁,好好答题才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
很快,林瑾拿到了殿试考卷。
他先是翻看一番,然后稍稍吐了口气,今科殿试题目依旧只有一道策论,与他这些天的准备不谋而合。
只是策论题目,却又让他陷入了沉思。
只见上面写着:
“制曰:
朕承祖宗之基,临御天下,然今北境不宁,蒙古、女真虎视眈眈,边患不息,实乃社稷之忧。朕夙夜忧思,期能攘外安内,固我邦国。
今欲靖北境之患,首在筹策。
或言当以战止战,厉兵秣马,主动出击;或言宜坚守要塞,屯田养兵,以逸待劳。二者孰优?又当如何权衡攻守之势,因时而动,使我军进退有据,克敌制胜?
强军之要,在于选将练兵。
朕求贤若渴,然良将难觅。如何广纳良才,使军中将士皆怀报国之志,勇而有谋?且练兵之法,亦关乎军威。应如何革新兵制,严整军规,提升士卒之技勇协同?
再者,军需物资乃战事之根基。
粮草、军械,供给之途,常遇险阻。如何保障后勤,使前线无匮乏之忧?又当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边境经济,以为长久?
尔多士学富五车,必有匡时之策。望各抒己见,毋隐毋泛,朕将亲览,以资军国大计。”
如此策论题目,明显出自隆治帝之手,再结合他一直以来的态度,答题方向自然显而易见。
只是该题脱虚就实,对考生们的要求很高,唯有详细了解北境局势、且懂得以史为鉴之人,方有可能答得出彩。
林瑾虽未去过辽东,但从林如海口中得知过不少关于大周朝边患的消息,再加上他长时间以来对历史的学习,以及远超当前时代的眼光,答出亮点自然不难。
只是到底该答到何种程度,却需好好思虑一番。
如此沉思良久,林瑾提笔蘸墨,准备开始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