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尊老

自那日后,戚奇的精神都处于了一个高度紧绷的状态,对吏员们动辄呵斥,力求在袁燿心中留下一个能干的好官形象。

可这些做作的行为在袁燿看来都不值一提,他当真那么有贤能,那早干嘛去了?不过是利欲熏心,以为自己真能给他开辟一条通天大道罢了。

如今的袁燿也没有过多插手政务,他主要是让刘馥和诸葛瑾二人去整理县寺过去的文书,一来是更好地了解东城的户口情况和土地情况,二来也是为了好好培养一下这二位大才,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们也不可能一出生就会处理政务。

至于他自己呢,则整日和诸葛亮一起在县寺的塾中接待客人,这些客人主要是乡里中的老者,还有些落魄士子,这两类群体在东城县中都颇有威望,他这是要以此来建立“周瑜”在县中的名声。

“老伯。”在袁甲的搀扶下,一位老者被带进屋中,而那老者正是当时给他们指路的东城老吏,戚奇口中所谓的“叔公”。

而这老者一进去便朝袁燿躬身行了一礼,“那日草民不知公子之身份,颇有些失礼了。”

“诶,老伯此言差矣。那日是我没有告知自己身份,不知者无罪嘛。”袁燿笑道,然后又神秘地看了一眼老人家,“您应当没和外人说起我的真实身份吧。”

老者愣了一下后,然后开口道:“老朽在外自称自己见过周使者,从未见过袁公子。”

虽然他也不清楚为什么袁燿对自己的名字如此敏感,但上面的大人物嘛他也不好多问,只能如此回答。

袁燿见状也微微一笑,不再多说什么,随后便让老者坐下,一旁的诸葛亮则备好笔墨,令他记录好谈话中的关键信息。

“那日走得匆忙,没来得及问老伯现今多大岁数呢?”

“秉公子,老朽今年已有六十了。”

“哦,六十。老伯好有福分,您可是咱们这东城的长辈了啊。”

“唉,什么福分啊,老而不死,不过是为朝廷增添烦恼罢了。”老者苦笑道。

“您这话说的,诗曰:老人虽衰矣,童子无怨。您可不能这么看自己。”

在这个平均年龄极低的情况下能活到六十岁也可以说极其罕见了,当然,这也不排除是户口处理混乱下的结果,有那么多的长寿老人的出现可以说就拜此功劳。

毕竟汉代有尊老之传统,老者普遍会受到尊敬,七十岁的老者更是会得到象征独特身份地位的鸠杖,成帝时期的《王杖诏令册》就规定:“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可以说要是有了这个所谓的鸠杖连袁燿的权势都不在怕的,不过就他这几天的观察来说这一制度应当是没在东城推广开的,就算推广开了,估计还是要受困于现实。

“那日听你说你两位儿子都投军去了,如今杳无音信,不知您知不知道在哪位将军手底下当的兵,这样我们也好帮您去找一找,让您父子重聚,得享天伦啊。”

“不记得了,甲子年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们,这世道是要吃人的啊,老朽如今也当他们死了罢了,就不劳烦公子差人去找了。”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平和,不知道是在强行隐忍,还是已经看开。

“这天下之大,难啊!难啊!”

听到这袁燿也低下了头。

“那老伯现在过得还好吗?一日吃几餐,可能吃到肉?”

老者听到袁燿的问题后哑然失笑,“能不被人吃了都算不错,哪里还谈得上吃肉呢?”

“王制曰:六十宿肉。您年有六十,却连肉腥都闻不到,这是我们的罪过啊,若孝文皇帝见到都不知道该如何向我们诘难了。”袁燿感慨着,一旁提笔的诸葛亮也点头表示赞同。

“公子多虑了,如今袁州伯肯澄清吏治,关心百姓,已是难得之事,东城逢您二位父子君臣,实乃大幸。”老者屈身一拜道,“不过老朽还是要好好提醒您,您这一来东城便颁布了如此多规矩,怕是会引起吏民不满啊。”

袁燿听到后不以为意,哈哈大笑。

“老伯曾经也是这东城吏员,胥吏之心思,你还不知道吗?”袁燿坚定地说道,“而且我听闻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若面对他们一退再退,那该如何肃清幣政呢?”

老者听到后先是愣了一会儿,然后目中尽是惊羡。

“公子说得有道理,不过我久为县吏,虽不愿与旁人同流合污,但其间刁蛮者如何对付县官,欺上瞒下,我还是清楚的。”

“至于那戚县官……还望公子再思而行啊。”

“怎么?您是来替东城官吏做说客的?”

“自然不是,老朽自然也对那帮贪官墨吏深恶痛绝,只是这治理政务,不像书上说得那么容易啊。”老者感慨道。

袁燿笑吟吟地看着老者道:“好,这才是我今日请您来的重要原因啊。”

“啊?”

老者听到这话一时之间有些迷糊,不太明白袁燿的意思。

“您既然久为县吏,那燿还得向您多多指教才行,不然我岂不是被这帮小吏耍得团团转了?”袁燿笑道,“我虽为公族子弟,但政务一事,并不明白许多,更何况您是东城故人,很多细节并不是能从公文案牍中习来的,我必须好好和您交谈一番才行啊!”

先前还在写字的诸葛亮这时也站了起来开口道:“老人家,我们初到东城,还得请您多多指教。”

“这……这……公子如此相信我?我与那戚县官还是亲戚呢。”老者呆呆地望向袁燿。

只见袁燿走过来恭敬地扶起了老者,“戚老伯。您方才能与我说那些知心之话,我袁燿便打心里认定你绝非是个因私废公之人。”

“公子……您不必再多说了!我戚余也能感受到公子为国为民的诚意,老朽愿助您一力。”老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如是开口道。

“好!”袁燿紧紧地握住那双满是茧子,而且沾满风尘的手,“还请老伯为我解惑。”

随后,诸葛亮又再次握紧了笔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