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蜀中有神童,后继有人
- 家父诸葛孔明,我聪慧合理吧
- 无垠石
- 2038字
- 2025-01-06 08:41:53
诸葛瞻看了看逐渐远去的稚童身影,不由摇头,但也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不能太特立独行了。
“惊雷乍起,然其面色如常,毫无惧意,此等方为真正的大丈夫啊!我蜀汉后继有人矣!”
蒋琬面带得意之色,右手轻轻抚摸着自己那长长的胡须,眼中更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诸葛瞻的赞赏之意。
他虽然刻意隐瞒,但是其一举一动,还是被人看在了眼中。
“公琰,何事如此高兴啊?”
就在此时,只见书塾的门前缓缓走来一人。
此人同样身着一袭儒雅的长衫,步履轻盈,气质不凡。
来者正是侍中兼虎贲中郎将董允,表字休昭,亦是蜀之四相中的一员。
董允的年龄与蒋琬相差无几,二人平素私交甚笃,可谓是情同手足。
在当今的蜀汉朝廷里,蒋琬和董允皆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然而,他们始终心怀忠义,一心报效蜀汉。
那篇名垂千古的《出师表》中,诸葛丞相所极力举荐的“亲贤臣”,其中指的便董允。
“诸葛思远,才思敏捷,胆色过人,承遗丞相之智,是为当世之神童,岂能不是一件幸事?”
蒋琬继而笑而答曰。
三国时期,对于后代的培养,都是指定当世的才能之辈亲教之。
司马懿受曹丕。
杨修教曹植。
相比于曹魏的豪华阵容,蜀汉这边还是差了不少。
除非诸葛孔明亲自下场教授。
但丞相可没有这样的时间。
“唉!”
董允然则,不由轻声叹气。
“休昭,何故如此?是怕思远早熟桀骜吗?”
蒋琬当然也有所顾虑,对于天才而言,没有经磨难,一路顺风顺水,也并非是好事。
“非也,我不是为此事而忧愁,诸葛思远,年纪尚幼,用心雕琢,日后必成大器。”
董允摇头,所虑他事。
“今早,丞相面圣,欲要再次举兵北伐,接连北伐无功,已至蜀民疲惫,如此下去,该如何是好?”
董允为虎贲中郎将,掌控的是皇帝的亲卫,如无要事,是要一直侍奉于刘禅身边的。
对于蜀中大事,第一个知道的,也当是董允。
对于北伐,态度也是模棱两可。
之前肯定是赞同,如今局势变化,蜀汉是否还能够支撑的起第五次北伐,也仍是未知之数。
最重要的是,前四次北伐,均是建功不大,让他们没有多少再出兵的信念了。
“丞相继承先帝遗志,北伐讨贼,兴复汉室,本该如此,也理应如此,无可厚非,但连年征战,确实也使得蜀中消耗不起了。”
蒋琬也不由现出了一缕愁意,关于北伐之事,他也是清楚的很。
不然,怎么对得起丞相长史这样的职位呢?
说白了,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
丞相府内,事无巨细,他都是非常的清楚。
“我出宫而来,就是为和公琰谈论此事,细说北伐之利弊,弊大于利,则该劝阻北伐,若是利大,则力挺丞相。”
董允、蒋琬虽都佩服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但是在大是大非之中,还是保持着自己的观点。
先国事而后私人。
若是趋炎附势之辈,也不会在诸葛亮临终之时,推荐给刘禅了。
“请,我们屋内详谈!”
蒋琬伸手示理,教书育人,只是蒋琬的副业,丞相府的大事,他都有参与,更有职责去劝导诸葛亮。
如是政务失调,他亦有大事责之过。
三月的雨,在南方,就是梅雨,发啦啦啦的下个不停。
诸葛瞻的马车也行到了相府府邸,在随从的牵引下,入了相府。
此时的相府,格外的庄肃,仆从行色匆匆。
“世子来了,丞相已等候多时了!”
一中年人走来,收起了披在诸葛瞻身上的蓑衣。
诸葛亮来府了吗?
当真是稀客。
诸葛瞻心中不由嘀咕。
穿越过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与他这个名义上的父亲,可是未曾谋面过。
在诸葛瞻以往的记忆之中,能见到诸葛亮的面,也是屈指可数。
蜀汉的政务和军务都落在了诸葛亮的肩之上,可以说是没空回家啊。
自诸葛瞻出生后,第二年春(228年),诸葛亮便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之战。
又在228年冬,发起了第二次北伐之战。
229年,第三次北伐之战。
231年,第四次北伐战争。
四次北伐,时间不一,有长有短。
就单说是北伐战争,都占据了诸葛亮大多数的时间。
回蜀中之后,兴民生,治官吏,做科研,教阿斗,哪件事,不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
三过相府而不入。
今天,想必是丞相的大闲日,才有空来了相府。
只见诸葛瞻挺了挺那略显瘦小的身躯,脚下生风般快步踏出,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廊,步伐匆匆。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庄重肃穆的正厅门前。深吸一口气后,诸葛瞻缓缓踏入其中。
进入正厅,一眼望去,只见一人端坐在主位之上。
那人正是诸葛亮,其身长八尺有余,面容俊秀,纵使如今已然年过五旬,岁月在其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
但仔细端详之下,仍可依稀窥见当年俊朗帅哥的风采轮廓。
然而,不知是否因长年操劳国事,亦或是历经无数次挫折与打击,此时的诸葛亮身上竟隐隐散发出一种迟暮之感。
诸葛瞻赶忙整理衣冠,恭恭敬敬地走上前去,双手抱拳作揖行礼:“孩儿诸葛思远,拜见父亲大人!”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已经长大的了好大儿子,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欣慰和感慨。
他就负责播种而已,能不高兴吗?
他微微抬手向诸葛瞻示意,和声说道:
“瞻儿,快快入座,一同用膳吧!”
目光之中更闪烁着几分复杂难明的神色。
家、国,难全顾及。
餐桌上摆放的饭菜甚是简单朴素。除了中间炖着的一只体型硕大的老母鸡之外,其余尽是些竹笋之类的素食菜肴。
这只大母鸡能够登上餐桌,也是全托了诸葛孔明之福。
若不是其回府,恐怕今日的餐食就只有花菜炒青菜或者水煮白菜了。
堂堂的相府,这样的配置,说出去,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