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时间的第四维度:在岁月长河中探寻自我

凌晨三点,我从睡梦中惊醒,脑海中思绪如潮,写作的冲动如电流般贯穿全身。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1996年那段尘封的往事浮上心头。彼时,郑州火车站那两座巨大的时钟,宛如时空的坐标,让我在懵懂中初窥时间的奥秘——它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紧紧握在每一个忙碌身影的手中。我们所珍视的,正是这稍纵即逝却又无比珍贵的光阴。

假期已悄然溜走两天,我却在虚度中挥霍着这宝贵的时光。红果网剧的精彩剧情、王者荣耀的激烈对战、斗地主的欢声笑语,伴我度过了一个报复性的“躺平”日。放假首晚,同事聚餐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白酒的辛辣在喉间肆意蔓延,回家后呕吐不止,狼藉一片。手机也未能幸免,躺在污渍之中。十多年未曾如此醉酒,可翌日清晨,我竟毫无不适,只是胃中空空,脑袋微微晕眩。就这样,我点了两次外卖,在家中消磨了一整天。

次日,我终于打起精神,开始收拾房间。床单被罩、上班时的衣物,分批投入洗衣机的怀抱。中午,我来到常去的那家快餐店,却因去得晚了些,只剩寥寥几道菜,匆匆吃了几口,便索然无味地离开。于是,我驱车前往未来城购物超市,采购蔬菜、牛奶、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生活是自己的,照顾好自己的一日三餐,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下午,我开启直播,与熟悉的主播连麦畅聊。闲暇之余,我心血来潮,想试驾新能源车型。在懂车帝上预约了下午三点的试驾,小鹏P7+,一辆二十万的车型,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但购车尚无计划,还需体验更多车型以作参考。试驾归来,我径直前往图书馆,在漫无目的的搜寻中,偶然瞥见KK的《失控》,便坐下美美地读了两章。可突然间,我察觉到自己的视力似乎不受控制,长时间凝视书本,眼前便模糊一片。近视加散光,果然是“完美组合”。然而,我的心却如一潭静水,专注而坚定。

去年过年,我并未回老家,而是自行安排了行程,穿梭于附近与远方,探寻内心与世界的交融。我仿佛总是与这人来人往的世界格格不入,孤独已成常态,却又在悄然间学会了与之共处。

四十岁不期而至,我的言行举止仍似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可心底清楚,久未锻炼,如此下去,恐难安然度过晚年。我们所处的时代,注定让一些人活过百年,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有60年的时间。时间看似充裕,但那句话依旧言之凿凿——时间只在做事的人手中。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规律、适当运动,这些都需要我日日修行,而我,还远远不够格。

我感恩身处这样的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互联网的发达,以及近两年AI的迅猛发展,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线即将开启。过去的七年,我仿佛为自己的大脑换了个“芯”,将学习从无到有地融入生活。我是“得到”的深度用户,使用时长已突破一万小时,阅读2000余本书籍,完成100多门付费课程。说实话,花在学习上的钱并不多,却极为超值。

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仅有学习难以改变什么,唯有行动才能真正带来改变。知易行难,知识需在身体中反复穿梭,行动才能逐渐显现。我深知这个过程漫长且艰难,所以从不劝告他人学习,也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榜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无论选择哪条,都不会一帆风顺,只需坚定地走下去。

我的故事众多,大多是不成功的经历,如今我仍是一名小微企业普通职工。我的人生并不完美,但我依然感恩,生命赋予了我诸多美好,一切皆源于自己的主观感受。你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全由你做主。而我,也曾迷失方向。一个人的内核源于何处?家庭与学校,成年前是如此。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很多时候只能与时代共舞。若换个视角看世界,我们需赋予世界意义,这便是我们的使命。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时代,我便是其中之一,如尘埃般渺小,却渴望融入这漫漫时间长河,写一本书,书写我们的爱与怕,书写我们自己,书写这个时代的印记。我曾游历中国大半个地方,大多走马观花,因知识储备不足,眼界有限。但这已足够,阅尽万千,最终还是要回归自我。还好,我偶尔能收获内心的平静,那就写吧,无论何种方式的写作,都值得一试。

写作需灵感,但我从老师那里学到,这或许是一种技能,只需设定目标,持续输出。于是,我开启直播,在公告里立下每日三千字的目标,持续打卡,用这种方式监督自己。假期有二十五天,正好利用这大块时间,探寻自己何时最有专注力,何时能将一个故事写好、讲好。若凌晨有灵感,那就凌晨写,只要想写,便安静坐下。这看似与作息规律相悖,但时间大于健康,健康大于金钱,这是笑来老师教给我的道理。

这样的计划或许能养成写作习惯,以量变引发质变,直播则是促成写作小目标的工具。也或许,这是一次在同一时间进行两次产出的创意“创业”。你看,时间是否因此变得不同?我似乎有了一丝启发。

时间流逝,记忆的碎片凝结成链条,组合成现在的我。七年为一生,已过五生,2025年是我“新的一生”的第二年。我想输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在上一个“一生”中,我用七年做了大量知识储备,如今需用接下来的一生重新梳理人生。

让我来分段人生:1985-1988,三岁看大;1989-1995,原生家庭,童年记忆,学校记忆;1996-2002,父辈原生家庭,青春期,大爷和奶奶大家庭,学校记忆;2003-2009,初入社会,第一段婚姻,价值观大变动,自我觉醒;2010-2016,兴趣导向,自我探索,二段婚姻,观念重塑;2017-2023,自我发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人格独立、精神独立、经济独立初形成。

去年,诸多变故接踵而至:母亲离世,婚姻告终,我恢复单身,与父亲的关系也陷入停滞。我在关系中常迷失自我,难以找准角色。早上看过电影《你好,李焕英》,我泪流满面。母亲去世时,我不在她身边,对她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我常忆起冬日里,她为我和姐姐织毛衣的情景,我的毛衣总是很长却紧身,每年都要拆了重织,那织的是妈妈心中的爱与温暖。1996年,我被送回老家,与原生家庭的记忆就此停留在片段之中。我深爱他们,也常想念,2016年之后,我再无执着追求一个完整的家。然而,30年时光,我未能在家庭中实现自我成长,痛苦与归属感的缺失如影随形,我仿佛就是那《迷失的小孩》。

人生不过是一场爱。昨天在图书馆瞥见的书名,如今我无需为生存放下自我。从学习中,我好好地爱了自己一遍,不惧怕任何一段关系的结束,但这并非我所愿。我对自己的了解还很肤浅,因经历太多,每一段关系都未能让我完全解读自我。

我需将每一段人生故事,用真实笔触书写下来,或许就能改变自己,进而影响家庭,回馈社会,这算不算自我救赎?我想,我需对话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小孩。

伤口在所难免,但伤口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准备好,找到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