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可引天子为援

士孙瑞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

当初孙坚击败董卓部将胡轸,取得讨董联军中最大的一场胜利,即是趁了凉州军、并州军之间的一些矛盾。

在那一战中,凉州军的胡轸为大督,并州军的吕布仅为骑督,军中却多为并州人。

胡轸为了威慑并州诸将,扬言要拿带青绶的千石重将祭旗,以整顿军中纪律。并州诸将闻言大为不满,遂至于多次谎报军情,坑得胡轸一败涂地。

此事王允也知道,闻言顿时若有所思。

好一会之后,他缓缓说道:“如君荣所言,并州军之吕布,似有结交的机会,当徐徐图之。”

实际上,吕布正是王允不喜的那种人。不识经义,做人便无常道,惟以利行;不明忠义……这还用说么?他都杀了举他为主薄的上司丁原了。

但正是这种性格,或能以利相诱,以害相迫,让他再次反叛。

董卓曾经让吕布多和王允亲近,意思是让吕布和他的前任董璜学着点,对王允保持足够的尊敬态度。王允曾不以为意,但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结交的好契机。

“既如此,方案成矣!”士孙瑞笑道:“只是又要偏劳子师公。”

“翦除强臣,为国效命,何谈偏劳?”王允慨然说道,“所可虑者,董卓虽然明面上信重于我,然防备亦是极严,军力军权丝毫不予。我亦常怀谨慎之意,竭力避免引其猜疑。”

“吕布为董卓亲近之人,此番在他的眼底下拉拢,亦当更加小心。最好能利用其他外援,帮我分去董卓的一些注意力。”

士孙瑞忖度道:“子师公的外援是何人,皇甫中丞么?”

御史中丞皇甫嵩,为凉州军重将,军中的资历、战绩皆过于董卓,还曾经督董卓于其麾下,是董卓最为忌惮之人。

可以说,在皇甫嵩面前,董卓一直都只有俯首认低的份,只能和他的儿子皇甫坚寿论交。

董卓入雒阳之前,刚被拜为并州牧,朝廷让他把军队移交给皇甫嵩。董卓拒不奉诏,军中劝皇甫嵩举兵讨伐以诛之,是皇甫嵩不愿自专征伐,只是上书朝廷以闻,否则哪还有董卓的活路。

后来董卓擅权,以朝廷的名义征皇甫嵩入朝。当时皇甫嵩领精兵三万驻上林苑,长史劝他勿要听从乱命,直接起兵与关东一齐讨伐董卓。

是皇甫嵩坚持就征,拱手放弃了军队,否则董卓腹背受敌,必然不其对手。

董卓也曾想杀皇甫嵩。但在其子皇甫坚寿的大义相责下,知道自己不占理,也就赦免了他;前次率军返回长安,还特意握着皇甫嵩的手,问他有没有心服……

王允却摇头道:“皇甫中丞纯忠近愚,唯朝廷诏令是命。只要董卓还是朝廷太师,他哪会和董卓为难?我说的外援,乃是天子。”

“天子此次法驾出京,巡游有度,施恩有节,比我预想中的效果还要好一些,可谓少年老成。返回长安之后,或可多承担一些责任,从而分去董卓一些关注,为我等创造可乘之机。”

士孙瑞有些担心:“话虽如此,只恐陷陛下于险境。”

“如果是之前,我亦有此担忧,”王允笑道,“然而这次诏令之事,足见天子既有担当,亦擅权变,遂能施惠于尚书台,岂宜以寻常稚童待之?”

实际上,寄希望于年幼的天子,王允也是事出无奈。

然而诛杀董卓之事,实在艰难非常,必须善加利用一切之助力。

而且,天子都敢领几百人法驾出巡,亲自入住董卓的郿坞了。要想让董卓继续忽略他,似乎也不怎么可能……

两人计议已定,结束请秋,离开太史署返回尚书台。

刚入座不久,即有尚书令史前来,向王允呈上侍中王盖自郿坞传来的文书。

他略怀期待的展开一看,顿时有些发愣。

陛下以缣帛三万匹聘太师孙女、渭阳君董白,又媵执金吾董承之女董圭,不日将载入宫中……

也就是说,这边他刚和士孙瑞商议,要让天子有所表现。结果天子已经有所行动,在郿坞极为高调的弄出了这么个大动作?

缣帛三万匹为聘礼,又有同姓女为媵嫁,这显然是准备立为皇后的格式。

所以,董卓现在成了汉室地位最尊的外戚?这到底是祸是福?

王允放下手中文书,脸色阴晴不定。

……,……

或许是看出王允思虑过重,尚书仆射士孙瑞劝他先回家休息。

今天本就是王允休沐的日子,是因着请秋,他才耽误了这一上午的时间。

王允没有推辞,交待了士孙瑞几句,便走出尚书台。

回到北阙外的家中,恰在中门遇到从子王凌,似乎正欲外出。王允随口问道:“欲往何处?”

王凌躬身回答道:“欲往拜访田子泰。”

田子泰也就是田畴,比上个月刚刚加冠的王凌年长三岁。虽然他拒绝了王允的征辟,但王允依旧很欣赏他,嘱咐家中子弟多与他交往。

王允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问他:“州中征辟之事,考虑得如何了?”

“小子准备推辞。”

“为何?”

“小子才刚加冠,素无名声。得到征辟,不过是因为仲父的地位而已,实难让人信服,”王凌继续说道,“再者,州中举主乃司隶校尉刘嚣,此人声名狼藉,前时又为恶三辅,小子耻于就征。”

这倒是个问题,王允想。

朝廷这次征辟郎官,虽仅在司隶施行,但并未限定出身籍贯。在司隶的外州士子,同样也能获得征辟,其名额都在州中,由司隶校尉刘嚣负责。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各郡的名额存在限制。如果把本籍、外籍名额放在一处,各郡长吏必然会偏向本地士子。

可这样一来,因着刘嚣声名太差,必然会有外州士子推辞征辟,让朝廷的选贤之意落空。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难,换掉刘嚣、另选贤能即可。然而司隶校尉这职位实在过于关键,董卓必然要掌握在手中。

所谓的因私害公,即是如此。但王允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初陛下提出征辟郎官的主意,就是为了给刘嚣找点事做,避免他继续荼毒司隶;在向董卓提交章程文书时,若他王允提议调换司隶校尉刘嚣,连这整个方案都会被否决。

他只能往好处想,至少陛下的目的已经达到,司隶的喧嚣已经平息。

虽然外州士子响应征辟的不多,但至少司隶七郡中,征辟施行得不错。他已经看过州中转呈的名单,其中颇有一些俊彦之士,他日或能成为朝廷栋梁……

王允向从子王凌点了点头:

“推辞了也好。只要有心为朝廷效力,以后未尝没有机会。且去寻田子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