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刘国相欲为刺史乎?

陈纪看了儿子一眼,算是领了他这份好意,然后继续说道:

“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自然比仓促求援更从容些。依老夫之见,还可以联系渤海的公孙降虏,一同合兵进剿,则过河的黄巾贼再多,亦不足为虑也。”

“这是当然之理,”崔琰认同道,“待平原、甘陵议定,自可再联络公孙降虏。只是,公孙降虏那边,以敝君对他的了解,或许会提出一些条件。”

“这却是为何?公孙降虏与刘国相,不都在大司马麾下么?”陈群代父亲问道,“再者,平原国若是被黄巾贼攻陷,他渤海郡便是首当其冲,其面临的威胁,比甘陵国可要紧迫得多。”

“陈国相有所不知……”崔琰把当初袁绍向公孙瓒允诺平分冀州、引其南下威胁韩馥之事说了出来。

这件事情的内幕,乃是袁术亲口告诉刘和的,一般人都未必会清楚。

然后他解释道:“在公孙降虏的眼中,甘陵乃是当初袁绍许给他的四郡国之一,敝君接手甘陵,实是占了他的地盘……”

“若由敝君出面,说不定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或是要求划拨甘陵国中数县与他,或是要求出兵助他从袁冀州手中夺回安平国,诸如此类。”

陈群听得有些无语。

当初袁绍的提议,不过是以诈术欺骗公孙瓒入局,并无任何诚心,其约定自然也是无稽之谈。

但他也知道,世间就是有人会故意视而不见,不去谈什么事实,只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只言片语,并以此大作文章。

于是他向父亲陈纪提议道:

“此事倒不得不防。依小子之见,可暂时不去联系公孙降虏,待到形势分明时,再由我平原国出面,以利害说服其大出援军。”

“如此就算有什么条件,也可由我平原国代为承担,不至于让刘国相的甘陵国吃亏。”

“你让平原国如何承担?待平定黄巾之后,把这一国让与公孙降虏么?”陈纪瞪了自家儿子一眼,转而望向崔琰,很郑重的问出了一个貌似不相干的问题:

“季珪可知刘国相之志乎?”

崔琰闻声愕然。他和国相刘和,相处只有三四天,让他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但看着陈纪的态度,他明白这个问题很重要,一时陷入了沉思。

陈纪倒没有催他,还召来侍从,帮他换上了一鬲新酒。

好一会之后,崔琰斟酌着说道:

“在下与国相结识尚浅,陈国相以此问题相询,实在让在下有些为难。不过,国相给在下的职务是上计掾,嘱我统计户籍,解送租赋,显然对朝廷怀有莫大的忠诚。此为其一。”

“在下听说,当初前国相姚君主动以印绶相让时,国相本无意接受。但因甘陵正处于魏郡、渤海郡之间,乃袁冀州、公孙降虏必争之地。”

“只有国相凭着大司马之子的身份,以及其麾下的五千骑军,才可以阻止双方争夺,避免国内民众陷入兵戈之中,故而不嫌事烦,担下了这份责任。此为其二。”

“后来黑山贼犯境,国相尽出州郡兵,再以两千骑遮护,力求彻底覆灭贼人,避免其溃散乡里,祸害民众。可见国相之志,亦在保境安民。此为其三。”

“在下所能确认的国相之志,也就此三项而已。陈国相以此相询,不知有何计较?”

“忠于朝廷,有所担当,保境安民,有此三项足矣!”陈纪满意的点头道,“季珪说与刘国相结识尚浅。但若每个与刘国相结识尚浅的士人,都能如季珪一般,了解到他这番志向,何愁大事不成……”

“老夫欲与北海相孔文举,联名向朝廷上奏,推荐刘国相为青州刺史。季珪可将此事告知刘国相,看他意下如何。”

“青州刺史?!”崔琰一下从席位上坐起身来,神情无比动容,“陈国相此言当真?”

也怨不得他激动。现在的刺史,权柄已经接近于一州的主官。

刘和若能出任,其地位将再一次提升,达到冀州袁绍、荆州刘表、徐州陶谦等人的高度。

而如今的青州六个郡国中,只有四位长吏尚在任上,其中又以陈纪、孔融的名望最盛,远非其他两人可比。

如果有陈纪、孔融二人联名上奏,刘和这青州刺史之位,必然水到渠成。

“有什么不当真的,”陈纪摆了摆手,“青州连年有黄巾贼肆虐,已有两名郡国长吏弃守,孔文举也被迫局促于一县,这刺史又不是什么好位置。”

“否则的话,朝廷怎么会放纵焦和那无能之辈,任他尸位素餐至今?”

“但刘国相既然忠于朝廷,又有担当,或能收合州中士民,平定黄巾贼寇。如此既能救青州于水火,又可成全其保境安民之志向,岂非两宜?”

“陈国相此番美意,在下一定向敝君转达。”崔琰忍住心中的激荡,向陈纪深躬为礼。

一旁的陈群,这会也明白了父亲询问刘和志向的缘故。他笑着提醒崔琰道:

“当然,这要看刘国相的意思。若他只想保全甘陵一国,我也只好再次劝说家父,届时把这平原国让与公孙降虏,换取其出兵支援,助我等抵御黄巾贼。”

“然平原国位置关键,乃是冀州通往青州的门户。公孙降虏若得此国,遮断冀、青二州,刘国相除非与他决裂,否则就失去了所有的腾挪余地,只能局促于袁冀州、公孙降虏之间。何去何从,惟刘国相思之。”

“就我个人的私愿,还是希望刘国相能出任青州刺史的。适才听季珪描述公孙降虏之性情,一旦平原国归其麾下,家父必然无法共事,只能弃官前往徐州避乱了。”

崔琰了然的点了点头:“长文之意,在下明白。”

……,……

刘和没有料到,崔琰去平原国商议支援之事,结果却带回了这么一个意外的结果。

推举他为青州刺史……

刺史的官秩虽然只有六百石,其职权却是极重,如今更俨然为一州主官,不能简单的用官秩来衡量。

例如现任的兖州刺史刘岱,转任之前,即是比二千石的侍中;

徐州刺史陶谦,之前倒的确是六百石的议郎,但他是举茂才出身,之前也任过幽州刺史,并以扬武校尉随大军征讨凉州叛军,资历远超一般的二千石长吏。

那到底要不要接受陈纪、孔融的推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