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叫你别跟曹孟德厮混!

青州平原国以南的黄巾贼势正在酝酿,司隶河南郡内,大战却已经爆发。

朱儁依托着成皋的虎牢旋门关,竭力抵御着牛辅的四万步骑。牛辅一时难以攻破,遂遣校尉李傕、郭汜,领本部共两万人转道轘辕关。

轘辕关与旋门关,皆为雒阳八津关之一,之前置有轘辕都尉驻守。

然如今孙坚被阳城周昂、长社周喁以犄角之势压制,哪还能顾得上守关呢?

结果李傕、郭汜如入无人之境,顺利越关进入豫州颍川郡内,直接攻击离关最近的阳城县。

周昂哪料到敌人会从河南郡方向攻来,一时极为被动。

他且战且走,灰头土脸的沿洧水撤往长社城。

周喁主动出城接应,周昂却没给弟弟好脸色,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怨道:“看你和那曹孟德定下的好计谋!”

“仲兄这话好没道理,”周喁辩解道,“你我依托洧水之便利,以犄角之势压制阳翟的孙坚,互相支援和配合,已经几次让孙坚无功而返,难道不是孟德这计谋之功?”

“只是,谁能料到董卓麾下重兵,会突然来攻颍川郡?”

周昂有点语塞。

这次确实是他有些疏忽了,想着河南郡内已无民众,轘辕关也已荒废,就没派军队进驻。

但凡他能派个别部司马守关,李傕、郭汜都不可能这么快越过。

然而听周喁如此推崇曹操,他又有了新的不满:

“你也别和那曹孟德走得这么近。去年他前往丹阳募兵,长兄援助了他四千劲卒,可谓是仁至义尽了;前次在尉氏县,你又分他四千人,是否太慷慨了些?”

“这些士卒,都是我会稽周氏宗中,用几代人积累的家业换来的!招募、训练、养兵、军资、粮草、犒赏,哪一项不是花钱如流水?”

“如果能换得一州刺史,以之作为我会稽周氏的基业,进一步光大家门,泽被后嗣,倒也算是值得。”

“可如果像你这般随意赠送,拿不到合适的回报,则我会稽周氏迟早家破人亡!”

周喁不说话了。他知道次兄说得对。

在这个时代,有能力聚集数千人、参与势力争夺的大族很有一些,但真正举兵的却不多。究其原因,大部分是顾虑这其中的风险。

毕竟举兵就等于是赌博,若得不到官方的身份或认可,一个不好就会被当作叛逆而剿灭。

哪怕有了官方身份,如果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获得相应的基业或高位,那也等于是拿家产打了水漂;而一旦事败,还很可能会遭到曾经敌对方的报复。

周昂警告的那句“家破人亡”,绝非危言耸听。

他问次兄道:“唯今之计,该当如何?”

“只能先避一下了,”周昂叹道,“凉州军骁勇,骑兵尤其精锐,非步军所能硬抗。”

“我等就算竭力抵挡住,也必然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待到凉州军退去,肯定无力再与孙坚抗衡,实为得不偿失。”

周喁认可的点了点头,决定放弃坚守了小半年的长社城,和兄长一起退往郡内东南隅的新汲县。

与此同时,孙坚也正做着差不多的打算。

他也不愿与凉州军死战到底,继而让周氏兄弟占到便宜。

于是他同样放弃了阳翟治所,退往郡内西南隅的城父,依托于袁术的南阳郡鲁阳大营。

他们两方这一退,整个颍川的北部和中心地区,再无任何防守力量。

李傕、郭汜麾下的凉州军,宛如开闸的洪水猛兽,沿颍水一路肆虐,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这片昔日户口繁盛、人才辈出的区域,很快被糟蹋成一片白地。

在外避乱的颍川颖阴荀氏、长社钟氏、许县陈氏、阳翟辛氏等家族,族中主事者闻此噩耗,几乎个个吐血。

而更惨的,则是依然留在郡中的那些士族,几乎都覆灭在了凉州军的马蹄之下。

有荀谌之兄荀彧,原本就因袁绍阴谋夺取冀州、迫害出自颍川舞阳韩氏的韩馥,一直不肯接受其征辟;这次更是对袁绍彻底失望。

至于那袁术,荀彧更是恨之入骨。

昔年在颍川郡时,太守阴修征辟荀彧为主薄,并举其为孝廉;到光禄勋担任郎官不久,袁绍等诛杀宦官,以郎官代领少府诸署,他担任了守宫令,而其时的少府卿,也正是阴修。

阴修于荀彧而言,既为举主,又两度为上官,乃荀彧仕途上受恩最重之人。可后来阴修奉朝廷之命,晓谕关东诸长吏,结果被袁术悍然杀害,此仇可谓刻骨铭心。

二袁皆是不堪投效,荀彧乃往投东郡东武阳的曹操。

荀彧名声极大,与钟繇同为颍川新生代士人之冠。如今他弃袁来投,曹操喜之不尽,立刻任命他为随军司马,并以近期之事请教道:

“有青州平原国相陈元方公、冀州甘陵国相刘和,准备遣上计吏前往长安,向我东郡借道。我本欲同意,却担心招来袁车骑不满,文若可有良策教我?”

袁绍与甘陵国相刘和不睦,曾放黑山贼过境侵入甘陵,又有试图另立朝廷的黑历史。

刘和派人前往长安上计,自然会避免经过其控制最严密的魏郡。

而除魏郡之外,最便利的道路,就是走曹操的东郡。

“此平原、甘陵忠于朝廷之举也!”荀彧不假思索的应道,“东郡也在朝廷治下,将军亦为朝廷之臣,如何能阻挡上计之路?”

“非但不能阻拦,还要提供沿途的补给,乃至派遣本郡的上计吏一同前往长安。”

“袁车骑行事如何,关东、河北自有判断;诸郡国长吏,其任命大率出于朝廷,人心向背略可知也。将军之道,不宜尽与袁氏同。”

曹操微微颔首。

这正是他近日形成的考虑,要和袁绍的行事有所区分。若是继续在同一条道路上,比拼各自的家世和名声,他不可能跟得上袁绍,只会被甩得越来越远。

有了这个重要的共识,曹操已经可以确定,荀彧正是能辅佐他成事的人。

他继续考教荀彧道:“然则今日之朝廷,非为董卓所有乎?”

“将军此言差矣!”荀彧严肃的出言反驳,“朝廷中还有天子,还有太尉马翁叔公、司徒王子师公、太常种颖伯公、御史中丞皇甫义真公等。诸公依然在朝廷任职效命,并非因为这朝廷是董卓的朝廷,而是因为其乃朝廷的太师。”

“且董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不得久执朝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