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再生父母,王司徒也!

王允来到太师府,直接进到中门之前,却没有看到吕布的身影。

想是太师久不在府中,故而有所懈怠?

他微微皱起眉头,心中对吕布的观感又差了一些。

然而王允很快就释然了。

正如尚书仆射士孙瑞所言,他需要的是吕布手中的兵力,以及为董卓所亲信的背景。其为人如何,是否值得相交,都与这个目的无关。

哪怕他再品性再低劣,在诛杀董卓这等大事面前,一切都不成问题。

王允平复好心情,安心的等候在中门外的廊下。

大半刻之后,吕布的身影终于在中门内出现。他看到外面等候着的王允,极为震惊的问候道:“司徒公何以在此!”

王允说道:“河东郡有军务奏报,特来请教于将军。”

“司徒公居然是为访某而来?”吕布顿时大喜,这可是王允第一次主动上门拜访他啊!

他忙不迭的把王允让进中门,请他到中庭的凤仪亭内叙话。

王允看着亭内石案上的酒鬲、酒盏,再闻见他一身的酒气,顿时明白他适才为何不在中门。

除了酒气之外,他身上似乎还隐隐有些脂粉气,莫非刚和哪个侍婢私通?

这是太师府的内务,王允没有立场去管,只在心中给吕布打上了另一个标签。

不过酒色之徒尔。

吕布却是表现得很殷勤,取了庭中的锦席,请王允面南上座,自己在下侧相陪。

他笑着问王允道:“记得司徒公说过,在尚书台不预军务,此番如何又有了军务之事呢?”

“不预军务,是指太师军中而言。各郡的军务之事,自然是要呈报到台中的。”

王允稍作解释,继续和吕布说道:

“这次便是河东太守上书,说牛中郎将率军离开后,河东郡内的白波贼失了镇压,又有举事之迹象……依将军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原来如此。”吕布恍然大悟。难怪他这边并未收到消息。

稍加思索了片刻,他向王允建议道:“当速速呈报太师,请太师尽早遣军讨伐!否则若白波贼势大起,与河内郡黑山贼合流,或引西河郡南匈奴之众,则难以制约矣!”

这正是王允与士孙瑞等人商议出的结果,没想到这吕布在这片刻之内,就能判断得差不多。

不得不说,涉及到军务,这吕布还是颇为敏锐的。

然而,王允此来寻吕布商议,可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他这个判断。

否则的话,他随便找几个知兵的大臣,如皇甫嵩、赵谦等,乃至那位聪慧的天子,都能获得差不多的结论,都能支持尚书台的这番商议结果。

想到天子,他又想起的惨遭刑杀的赵温,想起了天子那天的提醒,心中若有沉重的块垒压着。

天子前两天领着大贵人董白,专门去并州军营招摇找茬,还干出了亲自冲阵的惊人之举,大概也是想吸引董卓的注意力,让他顾不上赵温的事情罢?

也是辛苦那位天子了,可惜却没起到作用,还是阻止不了董卓趁着天象来报复张温。

不过,听说吕布军中的校尉,都因此受到了董卓的责罚,或许会让并州军对董卓稍稍离心?

若是这样,他拉拢吕布及其麾下并州军的把握,似乎又能增加一些……

想到这里,王允进一步向吕布说道:“若是遣军讨伐白波贼,将军岂有意乎?”

吕布哪会不愿意?

他和他麾下的那些将吏,早就受够了长安的拘束,想着率军出征、纵情驰骋肆虐一番了!

否则的话,他上次怎么会贸然行事,把太师府的军情送到尚书台?

他喜形于色的确认道:“司徒公愿意向太师进言,推荐某前往讨伐白波贼吗?”

“然也,”王允微微颔首,“只是将军麾下仅有一部之众,纵然精锐无比,却还是少了一些,恐怕难以尽得全功啊!”

吕布的并州军,几经周转和折损,如今仅有四个骑兵营,分别由魏续、宋宪、侯成、成廉率领;又有一个号称“陷阵”的重装步兵营,由高顺率领。每营领兵千人,合计军力不过五千。

“司徒公不必担忧,”吕布傲然说道,“某有这一部五营之众,天下无人能当,何况只是区区白波贼?”

王允只是不住的摇头:“终究是单薄了些。”

吕布顿时大急。

这王司徒,是专程来消遣他的吗?

先是抛出一个好消息,结果这好消息却只是给他听听的!

他正要放下身段恳请一番,却听王允继续说道:

“上林苑有步骑两万,本为前太尉、车骑将军赵公用以平定益州的大军。益州事不可为之后,便被太师收回,如今由左将军董叔颖统领。”

“然董叔颖从未主持过征伐,纵然朝廷出军河东,必非领军之人。他麾下这两万步骑,届时很可能要交予讨伐白波贼的领军者,将军岂有意乎?”

吕布被如此大的一块画饼砸中,几乎当场眩晕。

两万军力啊!有了这两万军力加入麾下,吕布有信心和太师最信重的牛辅匹敌!

他直接避席上前,在王允面前拜倒:“若司徒公促成此事,便是我吕布的再生父母!但有所命,无不依从!”

王允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上前扶起了吕布,笑着对他说道:“将军言重了!皆是为朝廷效命,为太师效劳。”

……,……

因着身边郎官的通报,刘协也知道了张温受刑而死的事情。

法正甚至还分析了其中的缘故:

“必是那刘嚣从董太师那边请来了文书。否则的话,他一个闭门待罪之人,如何敢悍然作此酷烈之举?”

“臣尝听傅干提到,张卫尉昔年在凉州讨贼时,曾与董太师有隙,凉州之人多有耳闻。很可能是董太师听信刘嚣,趁机以勾结袁术为由,处置了张卫尉,为天象塞责禳灾。”

刘协没有说话,心中颇有一些挫败的感觉。

任他如何提醒王允,乃至不惜作死,都没能改变张温的命运。

而达成这个结果,仅需要董卓的一封文书。

早知道张温受刑而死,是因为禳灾这等莫名其妙的由头,他那天在大朝会上,就该制止相关的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