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流民军营

“臣举荐永宁伯,理由有四。

其一,永宁伯首重治安,曾在任五城兵马司指挥时上京城治安疏,涤荡了京城的风气,可见永宁伯的正直,此事对于说服陈义至关重要;

其二,永宁伯在江南查清了巡盐御史被害案,办案能力出众,而且江南一行也展现出了大将风采,平定济宁府民乱,办事能力突出;

其三,永宁伯现任步军统领衙门提督,本就有护卫京畿的职责,由他带兵前去合情合理,顺应民心;

其四,从通州到蓟州这一路上铲除奸佞,归田于民,非大智大勇之人不可为。不仅如此,还需要陛下尚方宝剑的帮助才能快刀斩乱麻,而尚方宝剑永宁伯曾在下江南时持有,未曾有一丝妄用,当得此信任。”

温士壬陈述完,文官那边都点头附议。

平日里与温士壬不怎么对付的吴宗达也不禁觉得有些道理。

刘宸一直以来的形象和作为看得见,而且此时他的职务也正好合适。

于是也附议。

景安帝看文臣这边意见已经统一,抬头看向武将那边。

他之前将刘宸叫过来,本来是想让他的步军统领衙门配合的,现在发现刘宸才是最合适的主办人选。

武将那边牛继宗想要开口再说些什么,被李灼拦下。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刘宸稀里糊涂的就成了这次流民事件的主办官,再次被赐予尚方宝剑。

带兵到通州驻扎,与流民方陈义取得会面机会,并进行谈判。

如果谈判顺利,接下来要执行还田于民的政策,将通州到蓟州一路以来虚报田亩、侵吞田产的不法之徒一一铲除。

事情已定,由于事情紧急,刘宸直接被命令最迟明日出发。

这还是考虑到刘宸还未去步军统领衙门履职,需要给他半日熟悉。

并未来得及同景安帝说蜂窝煤的事,刘宸就携尚方宝剑,前往了步军统领衙门。

步军统领衙门内。

一众将校得到了新任都督将要来营的消息,纷纷在衙门内整齐列队。

虽然新任都督年纪很轻,但前任都督谢鲸就是被他一人铲除,衙门里都在传,新任都督是个会法术的神仙人物。

因此得到消息后一个个都着急赶回衙门。

之前同谢鲸关系好的将校,基本都已经在上一次风波中被处死,剩下的这些将校大都对管理京城治安的刘宸颇为钦佩。

刘宸赶到步军统领衙门校场时,看到整齐排列的将校和军士,心中有些意外。

按照他前世看小说的经验,首次入营,总得有些刺头出来找麻烦,给他下马威才对。

他本来都做好准备露一手,严重的还会抽出尚方宝剑当场砍一颗头来立威。

没想到大家都这么配合,甚至一个个都带着崇拜的目光。

“诸位,相信宫里的旨意已经传达过来了,我们明日就要启程前往通州,此次与流民军对峙为主。

不过一旦确定要发生战事,我们步军统领衙门一步不能退。

但有一人后退,全队处斩,但有一队后退,全营处斩,但有一营后退,全军处斩!都听清楚了吗?”

刘宸在校场高台上用肃杀的语气说着,顺势举起了手中的尚方宝剑。

台下站着的五千兵士和十数个将校,齐声应道:“听清楚了!”

声音响彻云霄。

给刘宸再次带来一些震撼。

没想到京城还有如此强军,步军统领衙门军心可用。

傍晚,刘宸赶回家,把将要领兵出征的消息告知了黛玉、迎春、可卿几人。

虽然大家都有些不舍,甚至秦可卿还流下了眼泪。

但是身负皇命,确实不可不为。

这一夜,刘宸忙活的不行。

先将怀胎五个月的秦可卿安慰地睡着。

又去把最容易解决的黛玉弄得昏睡过去。

最后去找了迎春,大展神威,最后拥着迎春沉沉睡去。

第二日天未亮,刘宸已经穿戴好甲胄,腰挎尚方宝剑,手持长枪。

带领着一众亲卫上马前往步军统领衙门。

在步军统领衙门整军后,率军出发。

一日疾行,就到了通州地界。

通州县知县早已得到消息,在城门处迎接。

刘宸吩咐在县城外扎营驻扎后,随知县进了城。

“孟知县,可知流民军到了何处?”

县衙内,刘宸大马金刀地坐在椅子上,询问道。

孟知县是个瘦削的老者,他是崇和二年的进士,但一路官运不佳,到了景安朝依然只是个知县。

“回伯爷,流民此时应在通州县以东五十里外。”

只这一句话,刘宸就判断孟知县是个懂实务的官,对于流民军的位置应该是一直有派人探查。

刘宸点点头,“大军就不必入城了,孟知县管好通州县,不要让城中出差错即可。流民军那边我来处置。”

孟知县拱手应是。

刘宸当即婉拒了孟知县的宴席邀请,连夜到了城外大营。

既然是领兵在外,自然要与将士们同吃同住。

把将士们放城外,自己在城内吃宴席的事,刘宸自问做不出。

他已经打定主意了,明日就携亲卫以及步军统领衙门的数十名精锐,骑快马接近流民军。

先与陈义搭上线,尽量谈判。

即便谈不拢,他也可以快马返回,再行决策。

当夜,刘宸睡在大营中。

这还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领兵出征并且宿在大营。

有些新奇的体验。

不过见识过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残酷后,刘宸对于这种领兵有着天然的敬畏感。

不可轻敌,也不可猥琐。

尽最大可能保全将士们的性命并争取全面的胜利!

第二天,按照刘宸的计划,在马步兵营挑选了二十余名士兵,加上刘宸自己的十几名亲卫,一共四十余人骑快马往东边行去。

一路上都有斥候在前方探路。

行不过半日,斥候来报。

有锦衣军探子正在前方等候。

刘宸让锦衣军探子过来,询问后才知道,锦衣军已经说服陈义谈判,只是在等待朝廷派来的主官。

刘宸虽然没有完全信任这个锦衣军探子,但既然要去陈义那边,就不能就此退缩。

招呼锦衣军探子带路,一路往东边前行。

等到达流民军的驻扎地时,刘宸才发现这根本就不能叫流民军营。

有帐篷的在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靠在树丛或者找些草垛保暖。

场面非常凄惨。

仔细打量一番后,刘宸紧张的心有些放下来。

这里流民的人数绝对没有数万人之多,顶多几千人。

而且营里的老弱妇孺非常多,绝对不可能就靠这些人就对京城有威胁。

看来这个陈义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很小了。

刘宸现在基本有信心可以说服陈义。

只是接下来的难题反而会是通州到蓟州这一路上的贪官劣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