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积极养育理念:家长的必修课》:为什么每个家庭都需要积极心理学?
- 积极养育: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 李兆良
- 5175字
- 2025-04-07 10:56:17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所有的正向心理,尤其关注普通人的力量、优势、美德等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体验积极的情绪,获得积极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幸福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新方法、建立新习惯来获得持续真实的幸福和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应用在员工心理资本、幸福力和绩效提升、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业能力提升、女性幸福感的提升、夫妻家庭关系改善、抑郁症治疗、领导力训练、犯人积极心理干预等,在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尤为成功。
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也不清楚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有些父母还会产生疑问,积极心理学是不是就是换了个说法的“心灵鸡汤”,认为积极心理学缺乏科学依据。为什么每个家庭都需要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有怎样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是什么?
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科学,其核心理念是倡导心理学应更加关注和激发人性中的力量、美德、潜能、价值、优势和长处等积极元素。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大多数普通人,而不仅仅是小部分有心理障碍的人,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心理建设到一个理想状态,致力于使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具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一词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面向未来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既包括人外显言行的积极,也包括人内在认知、情感的积极。积极心理学中所讲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美好的”“主动的”“进取的”“乐观的”“充满希望的”等含义。
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三重:一是对心理学过去偏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病理式心理学的超越;二是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三是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当时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创立的。塞利格曼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并逐渐发展出一种积极教育理论。下面是塞利格曼曾经和他5岁的小女儿妮基的一段对话。
塞利格曼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数周后的一天,与5岁的小女儿妮基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播种。虽然塞利格曼写了大量关于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书籍,但因为经常忙于学术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太亲密。可能是由于儿童天性就喜欢在户外玩耍和嬉戏,妮基在花园里高兴地跑来跑去、手舞足蹈,不时地将种子抛向空中,这一行为让塞利格曼很生气,他大声制止和训斥妮基,妮基委屈地哭了起来。看到妮基哭的样子,塞利格曼变得更加生气,呵斥妮基不许哭。被严厉指责的妮基一言不发地慢慢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她跑过来郑重地说:
“爸爸,我能和你谈谈吗?”
“好的,妮基,谈什么呢?”
“爸爸,你还记得我5岁之前的事吗?在我3岁到5岁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是个爱哭的孩子,会经常因为一点事情哭个不停,但当我过了5岁生日以后,我决定不再哭了,你知道,这对我来说是个非常困难的决定,如果遇到事情我不哭,你就会停止对我发脾气吗?”
听到这儿,塞利格曼脑海中仿若灵光一现,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感觉从中学到了一些什么,是关于妮基,是关于养育儿女,是关于他自己和他的学术生涯。塞利格曼很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多年来,他一直在动物习得性无助和人类抑郁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工作有时会使他情绪烦躁、不耐烦和发脾气,而且会迁怒到妮基身上。从与妮基的对话中,塞利格曼认识到,是妮基自己改变了她爱哭的问题,妮基已经找到了她无比强大的自我洞察力量,并用心来培育它,用它来引领自己的生命,克服她生命中的弱点,防备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
塞利格曼深刻地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是采用批评的方式修补他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辨别与培育他们所拥有的那些强有力的积极特质,帮助他们找到那些能够让这些特质转化为生存力量的契机,使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他们幸福成长的动力。
对于塞利格曼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妮基的话正中要害。塞利格曼经常表现出来的是抱怨与不满,在他度过的50年的人生中,大多数时候,他是在阴郁的气氛中生活,体验的是消极情绪。塞利格曼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好运和成就,并不是暴躁脾气带给他的,而是因为将这些忽视掉的结果。从那天开始,塞利格曼决定要保持积极心态,生活充满阳光,让积极情绪主导自己的心灵。
就在妮基与塞利格曼谈话的时刻,塞利格曼决定自己要做出积极改变,改变过去偏重孩子问题的育儿方式,改变对待工作、对待事情、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心理学所关注的要么是非正常人的心理和行为,要么是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而忽视了对正常人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指向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快乐生活,其目的是想寻找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幸福的规律。
通过回溯可以发现,二战之后的心理学主要是对小部分具有“问题心理”的人的研究,这是一种主要致力于“修补”的研究,其核心任务在于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个体受损的习惯、动机、童年经历、思想、行为,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受损部分,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它把普通人作为标准常模,其目标是把小部分有“问题”的人修补成大多数没有问题的普通人。这种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学研究难以使人真正幸福,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初衷,难以实现心理学真正的价值功能和社会使命。
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方向,积极心理学真正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大多数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拥有真实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一出现,就凸显了其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组织幸福力的提升、积极心理干预等领域中的应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实践和指导价值,更是受到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目标、价值意义之后,我们来聚焦“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这一重要主题,主张父母要学习积极心理学,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首先,积极心理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其关注人的积极品质,以发掘普通人的力量、美德、潜能和提升幸福感为目标。大量实践表明,仅靠对问题的修补很难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被消除的同时也不会自然而然地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心理学在关注问题的同时,应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来帮助人们真正拥有持续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强烈关注,是因为它以独特的积极视角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强调心理学的价值功能不仅是对问题的修复,更是对美好心理和生活的建构,其目标是增进个体的生活品质,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其宗旨是关注人性中被忽略的积极特质、长处、优势、力量与美德。
积极心理学提倡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和思维对孩子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乐观的解释和积极的解读,培养和激发孩子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它们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假设,即认为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存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消极的,代表压抑、侵犯、生气、悔恨、贪婪、自卑等;另一种是积极的,代表快乐、爱、希望、宽容、感恩、理性、幸福等。这两种力量互相对抗,父母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哪一种力量创造适宜的心理生存环境,哪一种力量就会在孩子的身上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消除孩子身上的问题、毛病和缺点,并不等于说孩子在人格上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各种力量、美德、优势等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以幸福为中心,研究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针对过去的满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针对现在的快乐感、幸福感和意义感;针对未来的期望感、憧憬感和乐观感。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乐观、爱的能力、美德、勇气、对美的感受、毅力、宽恕、创造性、关注未来和智慧等。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研究了六大美德24种积极心理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社区、学校、家庭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父母采用积极养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方法,提升孩子在成长、学习、交友过程中的幸福感,培养孩子具有坚毅、乐观、感恩、充满希望等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增加孩子的爱、自豪、激励、敬畏、希望等各种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建设尊重、平等、民主、理解、接纳、和谐的积极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积极心理学为新时期如何做积极父母、如何建设积极家庭、如何培养积极孩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值得更多的父母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
最后,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当前,一些父母持有功利主义的家庭教育观和消极的教育心态,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错误、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责任不强、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违背教育规律,怀有盲目、内卷、过度焦虑、输不起心态、过度教育,由此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把分数和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功利化教育倾向,忽略了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幸福教育、情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很显然,这是一种背离儿童积极天性、片面、狭隘的教育观。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的青少年存在某种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常见的是抑郁、焦虑、自我伤害等。调查发现,在过去的50年中,青少年自杀率几乎增加了两倍,这实在令人担忧。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大量的研究和家庭教育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对孩子性格优势、力量、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掌握“心理健康技能”“幸福养成技能”“学业提升技能”,预防和减少孩子抑郁、焦虑、低自尊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降低孩子的缺课率、厌学率和退学率,提升孩子的快乐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品格、幸福、生命意义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充分发掘孩子身上所具有的优势、力量和美德,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孩子及周围人、事、物所持有的积极心态、积极解释、积极反应、积极思维和积极应对,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实践表明,以积极心理学指导的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从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推行的以积极心理学指导的教育实践效果来看,对孩子进行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孩子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一种积极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缺点、毛病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健康、快乐、幸福的人。也就是说,消除孩子身上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增加孩子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也不会必然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人的生命系统并不是完全由各种问题和障碍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复杂系统,它既有自我内在的心理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能力。父母改变过度偏向孩子问题和缺点的家庭教育取向,把家庭教育重点放在培育孩子积极潜能、美德和性格优势上,通过培养、增加和提升孩子人格中的积极力量,使孩子真正成为一个“积极”的人,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没有真正深刻反思过自身的心态、认知、情绪、思维、语言以及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否积极?父母是不是在积极地自我成长和改变,还是恰恰相反?父母自身存在的消极心态、消极情绪、消极语言、消极思维,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反道德价值观、心理不健康、学业失败等各种问题。
积极心理学能指导和赋能父母自我积极改变和成长,成为具有积极教育心态、积极情绪、积极思维、积极关系、积极语言、积极行动的人。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理念和有效的方法,能指导父母采用积极养育的方式,培育孩子具有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积极的人,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