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
- 任晶晶 张蕴岭等
- 3889字
- 2025-04-08 18:59:23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大变革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总的来说,中国之所以成功,得益于实现了几个重要转变:一是政策指导思想的转变,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根本经济体制的转变,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对外政策定位的转变,转向开拓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2]
(一)实施开放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此前,中国仍没有从“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国内政治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对外仍深陷在与苏联的对抗之中,政府动员资源,准备与苏联打仗,内斗与外患让中国经济陷入“破产边缘”。从这个角度说,把工作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布局。当然,在当时与苏联严重对抗的情况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基于对形势大局的判断,即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这既是一个具有战略胆识的判断,也是一种长期战略的设计。[3]
经济体制转变是基础。此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体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被认为与市场经济是“水火不相容”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商品交换,农村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这样,当然也就没有市场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破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兼容的传统认知误区,把构建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作为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搞市场经济就要发展商品经济,让市场发展起来,对内推动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对外则构建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机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来投资,加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对外开放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解决“当务之急”,即为经济发展进行融资,创建平台和为商品寻求外部市场。中国要发展经济,没有资金和技术,主要是靠大力吸引境外资本来进行投资,政府为外资进来提供了优惠政策,包括创建先行开放和提供优惠待遇的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业,而开拓外部市场主要是为加工产品找出路,通过出口赚取外汇。二是转变发展理念,不再坚守自力更生的封闭性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对外开放加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体系,利用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自己,实行开放发展的政策和建立开放发展的经济体制。应该说,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是中国决策者的一个重大的认识转变,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和长远的意义。[4]
经济上的对外开放必然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实行改革开放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不仅是减轻外部压力的需要,也是开拓国际市场和构建新的对外关系的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以中苏对抗为中心的战略定位中摆脱出来,大力改善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开展全方位外交,由此,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重大改观。以此为基础,中国通过创造性地构建基于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和地区合作的平台与机制,主动创建有利于发展的和平与合作环境,并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5]
改革与开放是一个整体。改革促进了开放,开放推动了改革,二者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整体发展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二是中国对外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变化;三是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因果,但也各有特征,各有不同的结构、程式和含义。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主要是经济的对外开放,即向外打开国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进一步而言,则包括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参与国际经济机制和在国际经济关系与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改革开放时,中国发展的瓶颈是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但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强政府,因此,对外开放的首要目标是弥补发展短缺,发挥自身优势,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中国通过政府主导,创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实现设定目标——成为外资投资中心、加工制造中心,成为对外贸易大国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出口产业,培训了大批拥有技能的劳工队伍和管理人员,学会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开拓了国际市场空间。中国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打拼,参与国际生产分工,提升了参与竞争的能力,因此,参与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培育过程,中国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为实现由加工制造到创造制造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实现的,因此,中国的经济从结构和运行上都与世界经济形成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成为世界市场和经济运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不仅是原有国际经济机构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而且是新机制的倡议者和引领者。在世界最大和最有活力的大公司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中国企业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6]
(二)创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
中国对外关系的最大成就是逐步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国家间关系得到全方位发展,政治与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性改观,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大大增强。[7]在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中国与许多国家的关系还处于非正常状态:一是与苏联处于紧张的对抗中,与近苏联的一批国家关系不正常;二是与美国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与日本等一批近美国的国家关系不正常或者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因此,推动与各国之间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创建改革开放外部环境的必要之举。中国通过艰苦的谈判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8]接着与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建立了外交关系。冷战结束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中国迅速与俄罗斯和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其他新生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恢复关系正常化,与韩国建交,至此,中国实现了与所有西方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常化。[9]尽管关系正常化并不能解决国家关系中所有的问题,但它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特别是处理相互间的问题、解决争端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正常的环境和协商与合作的机会。
在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中国主动推动历史遗留的边界争端谈判,先后与俄罗斯和越南签署了陆地边界划定协议,与印度就稳定边界局势和开展划界谈判达成基本共识。对于海上和岛屿争端,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的原则倡议,不过,由于海上问题敏感性很强,且化解起来难度更大,因此搁置争议的倡议很难实现,反而不时成为热点,成为引发争端和冲突的导火索。
应该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被侵略的危险成为历史,主要的安全威胁来自大国战略博弈,海上争端冲突,近邻地区可能的生乱、生战,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发生的突发事件。[10]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做新型大国,不称霸,不扩张,构建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基于协商合作、共同安全的新安全机制建设。由此,尽管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总的来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这样,中国的利益、中国的关注、中国的意见、中国的主张、中国的倡议、中国的行动等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对国际事态的发展和走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申请恢复在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的席位和加入WTO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这里面既有自身开放能力的原因,也有外部限制的因素,谈了八年,很不容易。当时,有外部施压,让中国多让步的问题,也有自身担心过快开放市场带来冲击的问题。其实,对外开放是个双向通道,一是让人家进来,二是自己走出去。让人家进来,就有对外来产品和投资占领市场的担心。其实,国内对外资控制中国市场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比如,就在中国加入WTO之时,国内充斥着关于外国产品会冲击国内市场的论调,结果呢?中国利用获得外部市场的机会,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飞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当年,中国申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经历了不少曲折。[11]如今,中国成为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主动推动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和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国家。
当前,面对逆全球化潮流的涌动,中国成为维护和推动多边贸易开放体系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的成立,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型发展合作成为新的国际共识。[12]
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冷战结束后,美国大力推行西方价值观,甚至以军事手段干预和改变别国政治和制度,利用人权问题对中国施压。在此情况下,中国一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强权干预,反对动用武力;二则积极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一些地区和国家出现的动荡或者冲突,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领导下的维和行动,如今成为派遣国际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关中国地位和作用变化的例子可以列出一个长单,它表明,中国在提升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能力、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决意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中国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和承担责任逐步重新回到国际舞台的中央,这种转变不仅对中国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地区和世界的发展都带来重大的影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