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与背景

第一节 从健康经济学看互联网医疗

数字经济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创新和转型的关键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医疗健康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使医疗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和传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和高效的医疗服务,随之在医疗健康领域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例如,远程医疗、在线问诊、智能医疗设备等新兴业态正在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业态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数字经济思维的产物,其正逐渐描绘出未来医疗服务模式的轮廓。

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日益受到政策重视,互联网医疗也正进入健康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模式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6)。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成为缓解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对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021年1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服务范围,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探索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居民选择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线问诊、咨询和开药(本书将这些行为统称为“线上就医”)。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患者线上就医已经在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的交易金额从2014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00亿元(Fastdata,2021);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就医服务量更是出现了激增:在武汉封城期间,公立医院提供的线上服务量较疫情前同比增长了十几倍,而一些第三方平台的服务量甚至增长了20多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健康经济学者指出,互联网医疗在新冠疫情突发时起到了分诊分流、安抚情绪、降低交叉感染概率和跨地区调配医疗资源的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朱凤梅,2020)。为了优化监管和引导政策、促进互联网医疗与现有医药卫生体制有机结合,有必要对互联网医疗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与之相关的众多研究中,研究患者线上就医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关键的基础性工作。从政策价值来看,研究患者是否选择线上就医、患者在线上就医时如何对服务提供者进行选择,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患者对不同类型医疗服务的需求,进而为促进线上和线下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监管和医保政策等重点、热点问题带来启示。从理论价值来看,由于互联网医疗兼具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的属性,其覆盖群体、服务提供方式与传统线下医疗服务可能具有一定差异;将患者线上就医需求的影响因素与线下就医需求的影响因素相对比,有助于理解互联网技术给患者就医带来的改变,从而可能在产品属性、健康需求、习惯转变等基础性问题上取得进展。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互联网医疗。一些学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孟群等,2016;赵大仁等,2016),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分析研究患者的线上就医意愿和患者择医行为(黄芳等,2021;林瑛妮,2020;袁吉等,2021;朱建平等,2021)。一方面,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理解患者线上就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既缺少对互联网特殊性的分析和探讨,也没有较为系统地建立各种影响因素与患者线上就医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本书以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详细交易订单数据,研究三个重要因素对患者线上就医需求产生的影响,从而丰富对互联网医疗的经济学理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