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艺术的奇妙之旅
- 邱璟 王昕霞 彭迪云 李民主编
- 2750字
- 2025-04-21 18:57:54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美育价值
民间美术作为本土资源在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培养创造力、解决乡村美育问题等方面具有在地化优势,可对以学院艺术为主的美育方式予以补充。民间美术立足于百姓生产生活,凝结着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民族气质,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在精神,能够使人们在欣赏、制作和体验中感悟中华多民族的审美精神,帮助当代人具备理性与感性平衡协调的完善人格。民间美术在民族、地域和使用场景中具有普适性,可极大地拓宽美育时间、空间及教育对象的上限,因此,拓展民间美术作为当代美育资源具有现实价值。
1.作为中华美育本土资源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诞生于传统农耕社会,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本土资源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成果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艺术,另一类是从生存实际出发由劳动人民创造出的民间艺术,二者在历史的时空中平行发展,由此分化出中华美育精神的两个方向。汉民族的精英艺术体系以诗书礼乐为精神内核,在政治制度与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中华美育精神的来源;民间艺术体系在汉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以恒常的主题暗示普通百姓的生活美学,在民众易接受的方式中渗透生产、教育、道德知识,进而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成为传统社会普通百姓的审美教育依据。民间美术以满足生存生产需求为首要目的,是底层民众最真实的审美表达,代表底层民众最积极健康的生存态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表征,能够揭示民族普遍群体的文化基因。
民间美术总是伴随着生存、生活发生,在物质上和文化上具有双重美的教育意义,是感悟中华民族文化成果和精神气质的美育资源。例如,陕北地区清明节用面粉做“燕燕”花馍,有“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的说法;端午节北方地区有做香包、“剪五毒”以驱蚊虫、避瘟病的习俗,这些民间美术是先民结合时令节气所揭示的天文、气象变化规律,对生产知识、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的物化呈现,是中华民族感时应物、敬畏自然的集体认知。平静安定时民间美术为生活所需,灾害战争时民间美术为生存的文化支撑,民众在生活困苦时反而会物尽其用地展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民间美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活的美学”,还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美学”,所以民间美术是最典型、最活生生、最实在、最落地、最有人气的美育。作为源于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民间美术在向美育资源转化时应当注重从定向群体培养向全社区全年龄段覆盖、从被动灌输向自觉的文化传承转移、从在制度化教育中开展美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美育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树立起民族文化意识,才能形成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民间美术作为中华美育本土资源使人们在对传统美的感悟中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制作、使用中通过感性的方式形成对传统社会文化精神的具体认识。首先,民间美术作为中华美育的本土资源可使人们发现和感受中华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民俗与情感的自觉、自发时常让民间美术消融为背景,跳出个体所在的环境可以发现,独特的地域共性和个性差异使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各具特色。以剪纸为例,北方剪纸艺人受麦作文明耕种习惯的影响常表现耕作题材;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剪纸艺人常表现捕鱼题材。以年画为例,山东在儒家孝悌忠信的道德观念下催生出《十忙图》《姑嫂情》等代表作品;小校场年画则善于描绘上海市井生活,并将沪语与民间绘画结合。
民间美术在主题、风格上具有传统审美精神的感化作用,其本身作为平民教育的主要手段具有引导道德、礼制的教育作用。传统社会中,民众自觉地使用民间艺术这种感性方式展开教育,教育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生活生产的基本技能和对道德、规则自上而下的传递。20世纪,民间艺术凭借通俗易懂、可观可感的特性成为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不二之选,这一时期民间美术对民众造成的深刻影响揭示出以民间美术为资源开展美育的有效性。民间美术在娱乐方式尚不丰富的农耕社会里是道德感化最有效的方式,这种化育是对民众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润,这一点仍旧是现代社会中急需的美育资源特质。
2.民间美术与创造力培养
民间美术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性,这对于弥合美育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分裂无疑是有效的。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丰富的科学原理,是先民在经验积累基础之上摸索、总结的成果,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逻辑。例如民间织锦,织锦纹样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艺术化呈现,独具审美价值,织机则是对机械规律的归纳和应用;风筝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可在娱乐活动中实现心理释放功能,风筝上升是古人对空气动力学原理试验探索的成果;贵州黔东南侗族的靛染工艺先后使用植物、米酒、蛋液等生活中常见的原料给布料上色、固色,是少数民族民众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智慧探索。
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即是创造性的激发过程。极为有限的物质条件反而促使制作者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一些民间艺术家已经在从事将共性变为个性的创造性工作。
民间美术传承看似刻板,却在时代变更与个人理解中不断创新,在纹样流传、民俗积累、生活观察、歌谣故事传播、个性发挥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创造突破。民间美术在原生语境中的创造过程可应用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将民间剪纸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过程转化为教学方法带入剪纸课堂,如通过“碎纸片联想方法”和“正负形转换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并培养创造能力。自由的创作与表达是学生与民间艺术家的共同点。民间美术创作者由于受商品交易要求带来的限制,可在民俗规范内随心所欲创造作品,满足自我表达需求,学生在学习基本技法后自由发挥天性,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艺术活动可以充分保障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并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本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入美育,既实现了对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既延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含义,也拓宽了美育的当代价值。从民间美术本体角度看,农耕文明向工业、科技、智能转型的时代环境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式微与消亡,美育恰可为传承带来新生,民间美术在适应中创新与再造。民间美术与美育融合使二者相互促进,民间美术是解决美育本土化命题的途径,美育则是缓解民间美术与现代社会对抗冲突的一剂良药。
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美育本质与范畴的线索,既可作为美学原理的出发点,也在美育实施层面具有切实指向性。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开展的日常生活美育并不是让今天的人们倒退到传统落后的农耕社会,也不是排斥中外经典的学院派艺术,如果说纯粹艺术是美育的高效方式,那么,民间美术则是美育实施的普遍方式,二者互补将提高美育的实践效果。传统文明与当代技术、日常生活与制度社会、民间艺术与纯粹艺术在二元对立的表面之下内含互补互构的辩证关系,对双方共同接纳和理性调和方能构建当代美育的完整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