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全新升级版)
- 卓立
- 5242字
- 2025-04-16 17:09:56
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6岁上学,不必抢跑
现在,我们国家标准的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具体地说,就是前一年9月1日以后到入学当年8月31日之间满6周岁的孩子,其中9月1日和8月31日都包含在其中。现在,有入学年龄放宽到年内的讨论。但不管这时间节点是8月31日,还是12月31日,都是在6岁的前后安排。
为什么是6岁,不是5岁,不是7岁?因为6岁孩子的总体特征显示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开始有了系统学习新知的需求。那是不是说在9月1日以前已经庆祝了6岁生日的孩子,就能够毫无疑义地融入规律的学习生活,轻松应付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呢?当然不是。孩子的行为年龄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龄更能够说明一年级的学业对他到底意味着探索的乐趣、获得新知的喜悦,还是辛苦负重的行程。
在我的经验基础上,参考研究机构的一年级孩子行为能力清单,我认为这几个方面的情况会有助于我们预判孩子对于一年级生活的适应能力:
·9月份开学的时候是否年满6周岁,或者超过;
·在同龄孩子中,显得稚嫩,还是刚刚好,或者沉稳;
·能和你一起或者独自安静地看完一本绘本书;
·能区分生活中不同的物体,属于球体、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等;
·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能够写或者画出来;
·知道正确的握笔姿势;
·能数数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减法的意思;
·知道自己的生日;
·在离家两个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会从头顶扔球;
·能骑尺寸适合的自行车;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能独力完成上厕所的全部过程;
·需要的时候,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
·需要的时候,愿意和能够求助,能正确选择求助的对象。
理想化的状态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开学的时候,都能够满足合乎以上15个项目。但是总有或这或那的几项不能够全部达到,这也没有关系,没有人能100%准备好。只是父母需要判断一下,是从未尝试和练习,还是能力不能达到,需不需要投入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引导?
只有第一项,我强调要年满6岁,不要抢跑。听说有一些年轻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就会想办法,甚至动用医学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9月1日以前,就为了孩子将来进小学的时候可以提前一年,在同龄孩子中领跑一段。千万不要这样做。晚于入学当年3月出生的孩子,我们叫作夏天的孩子(其实也包括春天),他们在实际的小学低年级学习中可能比较吃亏。新生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天算的,婴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月算的,幼儿期孩子的差异是按季度算的,就算是儿童,半年的年龄差也会在孩子们的各种行为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就普遍性来说,秋冬季孩子能够一遍就听懂的内容,在春夏季孩子那里可能就需要多两遍;秋冬季孩子能够轻松达标的一项体育成绩,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练习几次。并不是不能做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做到,也不是没有特例,可谁就能保证自己孩子是那个超越成长规律的特例呢?
再举一个例子,记得是在学者杨照写给女儿的书里边看到的:美国的学制是按照出生的年份来区分,也就是说同级的孩子最大的是1月份出生的,最小的是12月份出生的,一个年级里最大和最小的孩子,和我们同样相差几乎一年。而美国优秀的职业冰球球员多半在每年的头三个月出生,他们在五六岁接触冰球运动的时候,就相较同龄的孩子学得快、表现得好,从而也更容易获得自信。而正是这样的成就感和自信,点燃了他们对于冰球这项运动的超乎常人的热情。
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觉得这是命运给孩子的一件礼物,他的行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级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发展的那一个,他就有可能行有余力、轻松自如地进入小学阶段。做父母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收回这份礼物呢?
再说了,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全然自我,舒展开合任天真……让孩子们多享受一段这样的时光吧,没有必要人为地提早把孩子拖到严格课堂学习的轨道上来。
“零起点”,不要解读成上学前可以纵容无知
“零起点”对老师和对父母意义不一样。
对老师说的是:要恪守职业操守,敬畏自己的工作,不要随意省略或快进教学内容。
对父母说的是:不要揠苗助长,而要设置学习环境,按需供给。
对于老师来说,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一定是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在我任职过的学校,一年级“零起点”是基本认知,不需要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要求。即便是在以前,各种鱼龙混杂的幼小衔接课程众多的时候,我们也深知,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小学课堂上老师的规范讲授,也是不可略过的。因为“幼小衔接”是没有统一课标的,有多少老师就有多少教法,孩子听到了多少,学到了多少,谁也不知道。
面对在学龄前没有开启知识性学习的孩子们时,哪个老师又有权利可以随意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讲解进度的快慢,给这些天地初开的孩子一个硬生生的下马威呢?哪个老师也没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和老师的分工是大不同的。
一方面,父母不要揠苗助长。别人学的我们都要学,别人会的我们都要会——这种唯心主义的想法,要不得。
另一方面,父母还要关注孩子学习需求的变化,提供与之相适宜的学习的外部条件。成长是一件日新月异的事情。给孩子读图画书,读着读着,他自己记下了不少字,想问问你更多的字,你赶紧拉着他:“别认了,我们零起点。”孩子玩积木,发现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四边形,兴致勃勃要尝试更多,你一把拉住他:“上小学再说。”那些看到“零起点”三个字就必须把孩子摁在“零起点”上不允许前进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确认这样是真的对孩子好吗?发现一个借口,就放下了教育的责任,还是说这个责任,其实以前也没有想过要担起来?
“提前学”和“深度学”
接着“零起点”,说说“提前学”和“深度学”。
还是那个观点,能否提前学不是由我们大人们拍脑门儿决定的。
个人观点,“提前学”更适合初高中的学习。初高中的学习是以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为考核导向的,主动有效的深度学习和刻意练习一定会有更多胜出的机会。但小学不是。小学是以习惯和能力养成为导向的,所以,小学更适合深度学。老师要求会的,我熟练;老师要求熟练的,我已经内化成如臂使指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日复一日,形成习惯。
在海量知识的获取上,人工智能无疑优于人类。但人类的长足之处是什么?就是知识的量变到质变,这是主动吸纳和深刻思考后的结果,是无规律可循、没有复制性可言的,比如创新、共情、审美……
而这种主动吸纳和深刻思考,正是人类自学能力的标志。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学。小学阶段,是养成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这个重要阶段的起手一式叫:保护学习兴趣。
所以,我反对一切破坏学习兴趣的提前学。
超越孩子认知阶段的提前学,就会让孩子不知所云、被动茫然;超过孩子心智体能的提前学,则会让孩子疲惫厌倦。
具体到每一科如何学,对于一年级和学龄前的孩子和家长,我的想法是:数学概念可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了解;规律学习,只要在一二年级跟住课本,重视计算能力,先准确后提速就可以了。
语文主要是亲子共读和古诗文的熟读成诵——这,都是每天的功夫。不怕早,不怕多,只要孩子不反感,就多多益善。这时候的古诗文,是可以不求甚解的。
而很多一年级家长在意的拼音,不用提前学,但在课内学的时候,保证每天的巩固练习,确保掌握。再说一遍:我们学习的拼音,叫拼音规律。规律的学习不是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记下来、用起来就好。不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停留,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记得拿来用,用对,在应用中自然就巩固了。
英语,听力先行。如果家庭能善用各种学习资源建立听说环境,并自然而然输入,则完全可以提早开始。听力先行可以在歌单里加入足量的英文儿歌,也可以把幼儿动画换成由浅入深的英文版。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开始分级阅读。
入学准备:亲历,让孩子有真实体验
来点儿仪式感
帮助孩子走进小学生活,“仪式感”是一个好帮手。
关于名字的仪式感
从孩子准备上小学开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孩子的大名来称呼孩子。孩子6岁生日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贺卡上写上孩子的大名;在庆祝的同时,正式告诉孩子:以后,爸爸妈妈只会在家里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将称呼你的大名。你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你会拥有学籍卡、学生证——也就是说,你除了作为自然人拥有出生证、身份证之外,将会拥有你的第一个社会身份,你是张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么,你和那些还在被妈妈爸爸叫作“宝宝、俊俊、怡怡、澈澈……”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不一样了。这是对你的尊重,更是认可和期许。孩子,从名字上你就是独立的,你将是一个独立的人。
入学照的仪式感
现在,拍照已经成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为。无论大人孩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拿起手机,给别人、给自己顺手就摁几张,拍得漂亮的话,发朋友圈炫一炫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经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饭睡觉的时代,我还是想提议年轻的父母们在孩子入学前的那个8月底,找个时间,带着孩子到照相馆去照一张标准的入学照片。
虽然有了更新潮的专业肖像馆可以选择,但我还是更喜欢传统的老字号照相馆,也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样的照相馆能开到今天的,多少都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变,但又依然自带一种庄严端正的氛围,既不同于当下时髦活泼的影楼,也不同于日常父母随手拿着手机、单反记录的生活瞬间。如果校服已经发下来,就让孩子穿着校服,拍一张正正经经的照片,留下自己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个形象,也可以备用于入学后的各种证件照片。
这样一张和以前的拍照方式完全不同的照片,会让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是多么地不同于以往,从而在心里就先庄严以待起来。
让孩子参与入学登记报名的每一个环节
家长从自己就开始意识到:我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了。比起知识的准备,孩子更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帮助他进入到小学。譬如,提前带着孩子上小学门口看看。如果开学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来,他可能会有所抗拒。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老师同学也会增加他对学校的畏惧,尤其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点来熟悉熟悉。
从报名登记开始,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学校,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他将要开始的新生活。让孩子看一看,这是你将要读书的校园,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图书馆,哪里是操场,哪里是体育馆,哪里有洗手间,哪里有饮水间……环境熟悉了,孩子心里就不慌了。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开学前通常会安排班级参观,这个参观一定要参加。趁着这个机会,认识老师和同学,孩子的心就踏实下来一大半了。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这样的参观机会,在同班的孩子里边瞄一瞄,看看有没有之前在幼儿园、小区就认识,或一起玩过的小朋友,或者是谈吐气质比较合眼缘的,主动和他们的家长交换一下联系方式,先帮孩子一把,让他在新环境里有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孩子对于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会减少很多。
让孩子参与准备学习生活用具的全过程
因为小学的用具和幼儿园不一样了,所以在购买书包、文具,准备校服和在学校使用的水壶餐具的过程中,让孩子全程参与,并充分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会让孩子直接产生“小学学习大不同”“我的学习我负责”的直观感受。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用品清单(参考):
◊ 书包考虑:护脊功能、容量20L左右、书包重量不超过1千克;
◊ 铅笔盒选择材质柔软、朴素实用、容量大、拿取方便的设计;
◊ 每天削好6支铅笔备用;
◊ 大的电动削笔刀放在家里,削多量的铅笔;一把小的铅笔刀,放在文具盒备用;
◊ 白橡皮;
◊ 包书使用的16开的厚纸张,或者专用的包书纸、包书套;
◊ 5个大号的文件袋,选择不同的颜色,方便分类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及综合类的相关学习资料;
◊ 1个小号的文件袋,用于安置各种通知、回执。
无论是在实体商店,还是在网络上购买学习用品,都邀请孩子参与选购的过程。选购的过程是财务交易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将来数学学习的实践场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质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的过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加以说明,同时也鼓励孩子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物品,养成惜物的美德;鼓励孩子欣赏大气实用的产品形象,放弃浮夸或粗糙的设计,建立高雅的品位。
一年级小学生的服装和生活用品清单(参考):
◊ 春秋季节校服一两套;
◊ 夏季校服两套;
◊ 冬季校服一两套;
◊ 校礼服,根据需要购买;
◊ 不同季节的运动鞋;
◊ 保温水壶和夏季水壶各一个;
◊ 餐具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
小学生在校内的服装以运动服为主,绝大部分学校的校服也都设计成运动服的样式,这是由孩子们活泼爱动的天性和我们体育课的重要性决定的。同理,孩子们在学校里主要穿的鞋也是运动鞋,这样才能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护孩子。装饰性比较强的服装,可以在校外合适的场合穿着,让孩子体验着装的多样性和服装的场合感。
订购校服的过程中,需要量尺寸、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小、向班主任老师提交尺码,或者直接到门店购买/网络下单……这些都可以尝试让孩子来做一做。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孩子才会一点一滴地体会到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多么庄重严肃的事情。而在选购过程中,让孩子充分参与各种用品的选购,也会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产生主人翁意识,孩子们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心里重视起来,准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