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永王之祸
【乱世入幕】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江山支离破碎。至德元年(756年),李白隐居庐山,却因永王李璘的三顾茅庐而动心。永王以“平叛靖难”为名,邀请李白加入其幕府,许以“共扶社稷”之诺。李白感其诚意,又怀揣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遂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中“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等句,尽显其对永王东巡的期待。
【兵败浔阳】
永王李璘擅自东巡,与唐肃宗的旨意相悖。肃宗以“谋逆”之名,命江淮节度使高适等人讨伐永王。至德二年(757年),永王兵败润州,部下四散,李璘本人被擒杀。李白在逃亡途中被捕,打入浔阳狱,面临“附逆”的罪名,生死未卜。
【囹圄悲歌】
身陷囹圄的李白,写下《万愤词投魏郎中》《南奔书怀》等诗,表达了对永王兵败的痛惜和自身遭遇的愤懑。他在诗中写道:“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诉说着自己被卷入政治漩涡的无奈。
【营救与流放】
李白在狱中多方求援,幸得宋若思、崔涣等人营救,方免于死罪。宋若思甚至将其召入幕府,试图向朝廷申冤,但因肃宗忌恨,终未成功。李白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在妻弟的陪同下,踏上漫漫流放路。
【尾声:诗心不泯】
永王之祸,是李白人生中最为黑暗的篇章。他从一个满怀壮志的诗人,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然而,即便在流放途中,他的诗心依旧不泯。当朝廷因关中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释放,他即兴赋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既有重获自由的喜悦,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这场灾难,虽让他蒙冤受辱,却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刻,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