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 王晋
- 6055字
- 2025-04-22 16:34:47
总序
2016年10月22日,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系主办的“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科学馆召开。研讨会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主办,来自海峡两岸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档案局(馆)等部门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及历史与档案学院师生出席会议,对民族档案研究近30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和展望,共话民族档案研究和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张斌教授代表参会专家学者致辞,祝愿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并取得丰硕成果。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他倡导与会代表解放思想、拓展思维,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吸收、渗透、融合,不断发掘民族档案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为守护我国和人类记忆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省档案局黄凤平局长,台湾“中研院”王明珂院士,《档案学通讯》总编、中国人民大学胡鸿杰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世喆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周耀林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华林教授6位专家分别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与保护实践探索”、“文献﹑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记忆中的档案”、 “传承与记忆——以广西民族大学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为例”、“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遗建档技术的回顾与展望”以及“民族记忆抢救视域下的民族档案学研究构建”6个方面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民族档案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云南大学在民族档案学研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与赞誉。
一 谋定布局,规划发展战略
1984年,云南大学在历史学系之下创办档案学本科专业。其后,云南大学大批师生依托学校中国民族史优势学科,对中国民族史史料学,特别是西南民族古籍文献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在几代学者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民族史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蓬勃发展,积累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研究底蕴。依托这一明显优势,云南大学于1988年率先在中国民族史硕士、博士点设立“民族档案史料学”研究方向,招收主要从事民族档案史料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在新增档案学硕士点设“民族档案史料学”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4年,在新增历史文献学博士点设“民族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方向,2007年,在新增档案学博士点设“民族档案学”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逐步建立了民族档案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完备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1988年,档案学系成立伊始,即设立了以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尤中先生、张鑫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民族档案教研室,制定了“立足云南、发展西南、面向全国”的民族档案学研究发展战略,2004年,情报与档案学院成立后,又扩大为民族档案研究所,形成了以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为主,面向全国发展的学术研究特色,建成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研师资队伍,并逐渐形成为国内民族档案学特色化教学研究基地,使民族档案学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档案学领域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和亮点。
二 依托优势,构建研究特色
云南大学对民族档案学的研究是伴随着档案学专业创建而发展起来的。早在1984年,云南大学创办档案学本科专业之时,就利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档案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率先对少数民族档案进行全面研究,形成以下鲜明特色:
(一)开展学科融合研究
其一,在研究队伍构建方面。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骨干主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所学专业涵盖档案学、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历史学、民族学、物理学、化学等诸多领域学科,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文理兼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民族档案教学科研队伍。其二,在研究方法融合方面。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借鉴了档案学、民族学、史料学、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全面开展民族档案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形成鲜明的科研特色。
(二)打造特色研究方向
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创建之际,就制定了“立足云南、发展西南,面向全国”的研究发展战略,利用云南、西南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档案资源遗存丰富、种类繁多和古朴博大的优势,全面探讨民族档案、民族档案实体管理、民族档案事业保障,以及民族档案学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如今,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依托张昌山教授、华林教授、陈子丹教授、杨毅教授、罗茂斌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发展形成了“民族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民族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民族口述档案研究”、“民族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以及“民族非遗档案化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其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民族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三)构建学科理论体系
云南大学对民族档案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贡献是从学科体系建设视域,建立形成了民族档案学学科理论体系,及其学科群建设的规划设想。把民族档案学作为档案学分支学科进行构建和研究的设想,是由张鑫昌、张昌山和郑文教授等首先提出的。在《关于民族档案学的几个问题》(1987)和《民族档案学刍议:特征与任务》(1988)论文中,张鑫昌等学者依据档案学的理论,结合民族档案及其工作特性提出,民族档案学主要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工作;其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民族档案学概论、民族档案史、民族文书、民族档案管理、民族档案文献编纂、民族档案保护技术、比较民族档案学等分支学科,并确立了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学的方法论体系,对整个民族档案学的构建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研究,为我国民族档案学的建立构建了基本框架。其后,华林教授的《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陈子丹教授的《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杨毅教授的《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和刘强教授的《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等,都对其学科理论建设与分学科建设进行完善与发展,拓展了民族档案学、民族档案学科群建设发展的广阔前景。
三 深化研究,形成丰硕成果
(一)学术专著出版
得益于民族档案学发展布局与规划,云南大学出版的民族档案或民族文献方面的专著众多,主要有:华林:《西南彝族历史档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华林:《傣族历史档案研究》,中国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陈子丹:《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档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中国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陈子丹:《清代滇黔民族图谱》,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华林:《藏文历史档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海玉:《西南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发掘利用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陈子丹:《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杨毅:《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源头》,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陈子丹:《民族档案学专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陈子丹:《元朝文书档案工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华林:《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古籍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陈子丹:《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陈海玉:《少数民族科技古籍文献遗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陈子丹:《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刘强:《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胡莹:《东巴古籍文献遗产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陈海玉:《傣族医药古籍整理与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毅:《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华林:《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集中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杨毅:《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
(二)科研课题众多
近年来,云南大学加大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科研课题的申报力度,申报获得了大量的各个级别的民族档案文献科研课题。如在民族档案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有杨毅教授2009年7月申报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族档案学理论方法及其学科化建设研究(09YJA870025)”等。在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研究方面,有杨毅教授2011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11XTQ008)”;华林教授2011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散存民族档案遗产集中保护研究(12BTQ048)”、2016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记忆传承视域下的西部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共建研究(16BTQ092)”等。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方面,有华林教授2009年7月申报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遗产抢救视野下的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研究(09YJA870024)”;刘强教授2012年12月申报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濒危砖石质文物的盐结晶破坏及调控机制的研究(41261001)”;罗茂斌教授2013年7月申报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植物源杀虫剂在档案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10XJA870005)”等。在民族口述档案文献遗产抢救研究方面,有陈子丹教授2010年7月申报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与国际合作研究(10XJA870001)”;胡立耘教授2010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口承文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10BTQ027)”;侯明昌副教授2010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文献价值及其数字化语音库建设——以纳西族东巴为个案的实证研究(10CTQ015)”等。在民族档案数字化保护方面,主要有甘友庆副教授2011年7月申报获得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文献数据库建设(11XJC870001)”;陈海玉副教授2011年7月申报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傣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及其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11CTQ041)”等。这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三)学术论文丰硕
云南大学民族档案研究蓬勃发展,其中,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是发表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涵盖少数民族档案概念界定、类型构成、特点价值;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实体管理工作;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开发;以及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等诸多方面,对推动其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对少数民族档案探讨梳理的重要论文有:张鑫昌、张昌山等《民族档案学刍义:特征与任务》、华林《论少数民族古籍的档案界定》、杨毅《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源头》、陈子丹《丽江木氏土司档案文献概述》等;对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研究的论文有:陈子丹《对少数民族金石档案收集的思考》、华林《论西南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流失海外的保护与追索问题》、郑荃《云南藏文历史档案及其开发利用》、吕榜珍等《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策略》、胡莹《云南省少数民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策略》和陈海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档案资源库建设刍议》等;对少数民族档案学科构建的论文有:华林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学的创建——历史、现实与发展》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陈子丹的《民族档案学形成与发展刍议》和《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民族档案研究的蓬勃发展,以及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解决了民族档案学诸多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民族档案学学科的建设发展。
四 规划未来,研究前景广阔
(一)民族档案学学科发展科学规划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民族档案学发展的实践支撑问题。首先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认同与支持,如在教育部教执委档案学发展规划中的列入与支持;国家或地方档案法规中民族档案的确立与管理;国家和地方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的支持等。其次是建设主体的构建与发展,如在各民族地区地方大学档案专业中设立民族档案学学科方向,建立研究队伍,构建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等;地方档案局馆开展民族档案研究、管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等。最后是实际工作的需求支持。民族档案学发展的原动力是现实工作的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切实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其二,民族档案学发展的规划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分析民族档案学学科建设现状,确立其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档案管理对象的变化导致的管理工作变化问题;档案学理论在其指导工作中的应用与建设问题;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等。二是科学论证,依据民族档案工作的实践需求,在其学科体系下,确立发展分支学科。对民族档案学分学科群的论证构建,可推动其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丛书使命
就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发展而言,《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的编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其一是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契机。得益于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华林教授领衔的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项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建设”;以及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及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获得立项,得到大量建设经费支持,为《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的撰写提供了充裕的经费支持。其二是“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首届全国民族档案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既是档案学界对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成就与地位的认可,也是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节点。在此背景下,《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的编研出版也就赋予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使命:
1.对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历史总结。始自1984年,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35年的历史,《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的撰写,相应地就要承担对这35年民族档案学在民族档案概念界定、类型构成、特点价值;民族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实体管理工作;民族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开发;以及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等诸多方面碎片化知识的理论总结与凝练,形成体系化研究成果。
2.对民族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探索。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及音视频、H5页面、VR等新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我国民族档案学的研究面临着发展创新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民族档案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历史发展契机,面对挑战,创建学科理论与实践管理方法,全面构建民族档案学学科发展新体系,也就成为《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研究撰写所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当然,《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的编研撰写不能解决民族档案学研究所有的新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丛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在原有民族档案学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新的探索、新的突破,为云南大学民族档案学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前景,这就是《民族档案与民族文献研究丛书》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也是云南大学档案人所面临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档案学学科带头人
华林
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