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预热

一连几日,许文若只去京营露了一次脸,其余时间都窝在家里写书。

近来记忆力强了不少,已经写到了吴三桂放鞑子入山海关。

自打和晴雯在金钏和红玉面前秀了恩爱,这俩丫鬟的矜持也所剩无几了。

红玉来书房端茶倒水时已经毫不掩饰的搔首弄姿,金钏一双含水的眸子也是一直盯着人不放。

两人虽是解锁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没能修成正果。

最大的原因倒不是许文若装纯情,而是两人用辅助手段体力才更持久。

不然都像晴雯那样,上了正场合一会儿就不省人事,许文若总不可能找那些粗使仆妇卸货。

这日,被大雪耽搁了行程的车队终于到了。

马车里装的除了些许金银珠宝,大部分是已经刻好的雕版。

许文若让人将东北角的院子收拾出来,作雕版印书坊。

话本小说一边更新一边用内务府的活字印刷,“课本”就用已经刻好的雕版来印刷。

产能多半是够用的,只差推广了。

趁着和严世藩抢亲的热度还未完全消散,倒是可以先放点消息出去预热。

……

“姑娘,有消息了!”

秦可卿正绣着香囊,一下扎在了手上。

她却是没空理会,急道:“快说!”

瑞珠看她急切的模样便加快了语速:

“外边儿都传侯爷要在前门大街开一间书坊,卖他自己的著作呢。”

秦可卿大失所望,擦了擦指头上的血珠,继续专心绣香囊。

“等书坊开业了叫人去买来看看吧。”

……

严世藩骤然得了这信儿,不免愣了一下,而后乐得直不起腰。

“他一个未及弱冠的武夫,还能有著书立说之才?”

“听闻嘉靖侯要卖的只是话本小说,还请了说书先生。”

“可知是什么话本?”

“说是叫《若明朝未亡于土木堡》。”

严世藩更乐了:

“他这个圣上的心腹爱将,怎么还怀念起明朝来了。”

“快,派我们的人也跟他宣扬一下,务必使得全城皆知。”

“呵呵,不知圣上听了作何感想。”

……

永泰帝不止是听,他已经在看了。

“前边写的颇为简略啊。”

忠顺王嘿嘿一笑,“后面就比较有看头了。”

“哦?你已经看完了?”

“不一口气看完,臣夜不能寐啊。”

“还能比其他话本都好看?”

“它不是一般的那种话本,它是很少见的那种……哎,我形容不出来,皇兄且耐心往下看。”

“朱常洛?名字取得不错。”

……

西苑,万寿宫。

两鬓皆白的太上皇一身道袍,在蒲团上盘腿打坐。

戴权无声走近,伫立等候。

半晌后,太上皇睁开了眼睛:“说吧,有什么事。”

戴权仔细禀报。

“若明未亡于土木堡?他的意思,是朱祁镇直接兵败身死,还是夺门之变失败?”

戴权跪伏于地:“奴婢驽钝,不得而知。”

“呵,老二练了几年飞白书,终于按捺不住了吗?”

戴权道:“有消息说,这应该是嘉靖侯自己写的。”

“应该?没有应该。一介少年有统军之能不稀奇,他要能有这等才智倒不至于只得个探花。”

“是徐阶那群人得了他的授意所作。”

“此事倒是符合老二的性格,他惯会行这些旁敲侧击的伎俩。”

“让严嵩好生盯着,莫要掉以轻心。”

……

荣国府。

贾宝玉骑着马奔回了府,直入后院。

这时,李纨正在花厅教妹妹们《女诫》,元春难得清闲,也在此处。

贾宝玉风风火火而来,叫嚷着“大新闻大新闻!”

李纨无奈笑笑,这宝玉又来捣乱了。

探春问:“是什么新闻?”

宝玉一脸神秘:“你且猜猜。”

黛玉道:“你这一句提示也不给,让三妹妹猜到天荒地老也猜不中。”

宝玉挠挠头,补充道:“你们猜猜是谁的新闻。”

探春脱口而出:“定然是侯爷的消息。”

宝玉瞪了一眼黛玉,黛玉掩嘴而笑。

“侯爷要出一本话本,你们准猜不到是何题材?”

黛玉道:“话本题材虽多一样样猜总能猜到,我不做这傻事,却能猜到不是什么题材。”

“不是什么?”

探春道:“总归不是写打仗的,你别卖关子了,快快道来。”

宝玉这才道:“侯爷那本书的名字叫《若明朝未亡于土木堡》。”

闻声赶到的贾政本欲开口怒斥,却发现书名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虽然也有点犯忌讳,但比那天他在殿外听到的内容已是好了太多太多。

联想到许文若和圣上连那种翻天覆地的话题都能畅所欲言,这点东西在他身上也就称不上什么忌讳了。

于是按下怒火,静步走近。

探春奇道:“明朝未亡于土木堡,那写些什么?”

黛玉略一思索:“或是朱祁镇死于瓦剌,于谦没被诛杀,力挽狂澜之故事。”

宝玉道:“那本朝太祖不就称不了帝?圣上也不是这个圣上了。”

刚想细细探讨,忽觉后心一凉,转头看时,政老爷一脸怒容,就站在自个儿后面。

丫鬟小厮们都垂立一旁,不敢作声。

贾宝玉当即就像被施了定身术,杵在原地,不动了。

“老…老爷。”

“混账东西,这等大逆不道之言也是你能讲的?这些年的圣贤书都念到哪里去了,滚去书房好生反省!没我的话谁也不准放他出来!”

宝玉像是被抽走了魂,浑浑噩噩的低头走了。

屋内一片沉寂。

贾政平神静气,看了眼元春,张着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摇头“哎~”了声,也背着手扭头离开。

元春若有所思,正欲让抱琴把晴雯叫来问问,突然想到那丫头是个不识字的,问了也是白问。

只能在脑中推演,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能与侯爷想到一块儿。

……

一时间,整个京城竟都在谈论嘉靖侯著书一事。

即使题材敏感,大多数人不敢明着讨论。

却也正是这个平时不能触及的话题,才勾起了他们空前的好奇心。

况且,开这个先河的可是圣上的心腹爱将。

有识之士们纷纷先看《明史》权当预习,以免之后谈及此事时无据可依,贻笑大方。

如此,倒是让别的书斋先赚了一笔《明史》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