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围点打援
- 南明:我真不是朱慈烺
- 眼0珠
- 2110字
- 2025-05-05 23:54:24
初战失利,多铎没有气馁,如果一战而下,那才奇怪呢。
事实证明滋阳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还要硬,城内居然也有不少火器,特别是佛郎机炮这种守城利器,居然有三十余门!
如果其他三面城墙也有那么多炮,那加起来岂不是有上百门炮?
几个攻城失利的汉军将领在帐外请罪,多铎赦免了他们,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必须要让这些汉人感受到大清朝的仁慈,这样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大清驱使。
既然攻城困难,那多铎就改变策略,用了清军一贯的打法,围点打援。
七万大军散开,将滋阳城团团围住挖壕沟,切断城内与外界的联系。
城头上,黄得功也看到了清军的操作,并没有带兵出城制止。
这种局面他早有预料,应该说是陛下早有先见之明,所以利用漕船通过运河,入泗水给城里运送了大量的番薯,为了防止潮湿易霉变,还挖了地窖储存。
节省点用,能吃三五个月。
如果三五个月清军还不撤,那就只能拼死一战了。
清军围滋阳的第五天,邢氏抵达了济宁。
看到风尘仆仆的夫人,高杰大喜过望,直接将邢氏抱起来转了几圈,恨不得将对方揉入自己身体里,以解相思之情。
“你这头蛮牛,快放开我,这么多人看着呢!”
邢氏的脸颊顿时就红透了,连忙将高杰推开。
“你们都下去,今天没事别找我,有事也别来!”
高杰转头对着后面的部将吼道。
“是!”
等一众部将离开之后,高杰再次抱起邢氏,就往屋里走。
“你干嘛?”
邢氏顿感不妙。
“还能干嘛?当然是给元爵造个弟弟妹妹。”
高杰看着邢氏丰腴的身材,眼里仿佛都能喷出火来了,天知道邢氏离开的这几个月他是怎么过的。
“不行!”
邢氏娇躯一挣,从高杰怀里跳了下来,然后满脸寒霜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想这些?”
“怎么了?”
高杰有些迷糊。
“我为什么来找你,你心里没点数?李成栋是怎么回事?当初你不是答应过我,要整顿军纪吗?”
面对夫人这三连问,高杰有些尴尬的抓了抓头皮,有些无辜道:“我有按照你说的去做啊,只是下面的人抢惯了,一时间也改不过来。”
“改不过来?所以被人家砍了脑袋了呗,就是不知道下次被砍的是不是你这个兴平伯了。”
邢氏冷笑道。
“不至于吧?”
高杰脸色微变。
“李成栋当初也是这样想的。”
想到李成栋的结局,高杰顿时哑口无言,别说是李成栋,就算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条汉子就这样憋屈地被砍了脑袋。
邢氏抱住高杰,把脸贴在对方的胸口上,幽幽道:“相公,我们现在已经是朝廷的人了,不是之前跟着闯王造反的流贼,凡事都要讲规矩,就算不为自己,也要替元爵想想。”
想到远在应天读书的儿子,高杰顿时有些动容。
“我知道了,夫人我明天就让李本深组建一支督察队,专门抓违反军纪的将官士卒,绝不手软。”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呢?”
“还有?还有什么?”
“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我进济宁的时候,就听说清军把滋阳给围了,你是打算一直按兵不动?”
邢氏翻了一个白眼。
“夫人,冤枉啊,不是为夫不想动,而是时机未到,总不能拉着大家伙出去跟清军野战吧?那肯定是找死。”
高杰连忙叫屈。
这话,他的确没有骗邢氏,在出兵前,兵部的命令就十分明确了,以守为主,非必要禁止与建奴野战,寻找机会摧其粮道。
山东无粮,建奴的粮草肯定要从东北以及蒙古地区征调,路途遥远,一旦粮道被断,对于建奴来讲,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高杰口中的时机,就是这条粮道。
不过清军也很清楚这一点,多泽为了防备高杰破坏粮道,虽然没有派兵围城,但派出了大量的侦骑在附近巡逻,专门截杀高杰所部的探子。
高杰派出去的人,只能通过水道,才能避开这些侦骑,否则寸步难行。
就这样,山东地区的战事,暂时陷入了僵持的状态。
转眼间,就到了十一月。
南直隶的天气越发寒冷了,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朱明突然从梦中惊醒,看着上方明黄色的金绡帐,这才回过神来,这个梦境真的太真实了。
他转头看了一眼身边,挨着自己肩膀,睡得正沉的皇后郑妍,小心掀开被褥起身。
寝宫里面铺着地暖,还有熏笼炭盆,尽管外面寒风呼啸,飘着鹅毛大雪,但室内却是温暖如春。
看到朱明起床,几个宫女连忙上前,侍候他穿衣和梳洗。
“现在什么时辰了?”
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最近数日,都免了早朝,朱明也顺道睡了几天懒觉和皇后研究一下繁衍子嗣的课题。
不得不说郑妍是一位好学生,很多内容都可以举一反三,再加上天赋异禀,身怀名器,若非朱明体质过人,精力旺盛,只怕身体就要吃不消了。
“回禀陛下,现在是辰时三刻。”
宫女回答道。
朱明换算了一下,也就是早上7点45分,时间还早。
他简单吃了一点早饭,就赶往乾清宫。
与往常一样,不管朱明什么时候来乾清宫,御案上都会出现新的奏疏,他坐下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开。
这是巡河御史上的奏疏,讲的是山东运河部分区域,出现冰封的现象。
也就是说,从南直隶到山东的运输,要暂时停止了。
好在前阵子,调动大批漕船,已经把物资都运了上去,否则济宁和滋阳的日子只怕更艰难了。
运河冰封,北边的百姓也不能坐船南下了,只能步行,路途遥远加上天气寒冷,也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冻死。
朱明叹了一口气,拿起第二本奏疏,里面讲的是南直隶周边百姓,因为缺少御寒衣物,已经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对于这种情况,朝廷除了花银子赈灾之外,也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而且寒冷的不光是南直隶,其他州府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
打仗要花钱,赈灾也要花钱,朝廷户部收上来的夏税,都还没有焐热,已经花得七七八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