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雪莱诗歌中的神话与权力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在《人权宣言》的开端里说:“政府没有任何权利;它是许多个人为了保障他们自己权利的目的而选择的代表团体。因此,政府仅仅在这些人的同意之下而存在,其作用也仅仅在于为他们的福利而进行活动。”[1]从雪莱的《人权宣言》中,读者可以看出,雪莱是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诗人,他的不少诗歌,尤其是他的长诗,都渗透着或反映了他公正、平等、博爱、宽容的政治理念。政治是一个颇为宽泛的概念,大到国家、政府,小到黎民百姓,都可以归在政治这个范畴;所以,政治成了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话题。雪莱不仅在《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致大法官》《自由颂》等抒情诗里,而且在《伊斯兰的反叛》《暴政的假面游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长诗和诗剧里渗透着政治情怀。雪莱的很多诗歌都涉及政治的正当性问题,他运用神话典故把这个问题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他们对当下政治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思考或质疑,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意义。

“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2] 英国工业革命使社会聚集了巨大的财富,但在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的分配非常不公,对劳动者造成损害,产生了严峻的社会矛盾。英国工业消灭了手工工人,用机器取代了他们的劳动。手工操作被迫与机器进行自由竞争,结果是,手工工人被淘汰了,而被淘汰的手工工人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其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20年前后,棉纺织业曾经有20多万手织工,到1850年,只剩下大约6000人,大多数手织工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未成年的子女来养活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工人的健康状况十分低下,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工业大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面对工厂主的压榨,工人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工厂主,迫使他们做出让步。这些当下的社会生活状况成了激发雪莱诗情的真正动力,使他的诗歌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在《暴政的假面游行》中写道:

像睡醒的狮子一样站起来,

你们的人数多得不可征服;

快摆脱束缚着你们的链索,

像抖掉沉睡时粘身的霜露:

你们是多数,他们是少数。[3]

工业革命时期,平民由于食物、栖身之所和医疗保障的缺乏而受到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死亡威胁,这从任何一种宿命论的视角来看都不是不可避免的。英国政府完全可以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来阻止此类不幸和苦难的发生,然而政府并没有这么做。政府不但不能保护公民的生存尊严,而且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实际上违反了公意;因此,政府的政治的“价值正当性”受到怀疑,它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宣告解除;所以,人民有权利选举、组建新的政府,以保障公民的“普遍意志”,捍卫自由和平等。雪莱认为:“政治的正当性全在于根据道德原则实行之上:政治事实上就是各民族的道德。”[4] 他在不少诗歌、诗剧作品里都贯穿着这种政治理念,即政治正当性的实质就在于为公民谋取“优良的生活”,或者说“善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