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从女性、历史、商业化特征及文学品质等主题出发对蒋胜男系列长篇历史小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蒋胜男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即作品风格从侧重“历史纪实”到侧重“文学性”“艺术审美”的转变,叙事重心从“讲历史”递变为“讲人物”,并进而在市场导向性的结合下形成鲜明的商业质素,体现了艺术性与市场性结合的良好效果。2004年创作的《凤霸九天》重历史纪实,作者以严谨的历史视角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开叙述,最大可能地还原史实,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相对简单,且都是在尊重历史规律的情况下介入历史,其历史性压倒了文学性;《凤霸九天》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女性刘娥的传记式小说,从作品整体上看结构庞大、涉猎广泛,涉及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萧太后、李继迁等宋、辽、夏数位帝王,并展现了这一时期宋、辽、夏三国局势和战争;作品记录式地还原了其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一幅声势浩大、精彩纷呈的宋初历史画卷。在《凤霸九天》初载于晋江文学城时,蒋胜男曾在“前言”部分介绍了“为什么要写这个时代”,除了对史学家盛赞的“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历史女性刘娥的故事感到好奇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展现刘娥一生横跨的北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历史兴衰变迁图景。而至2007年的《铁血胭脂》,作者对历史的掌控明显娴熟得多,将史实记载与自我认知结合起来,其作品可读性和艺术性明显要好于《凤霸九天》。作品主要讲述了历史上残暴好战的元昊与他宠爱一生的没藏皇后的故事,作者将西夏王朝开元时期血腥、暴力的历史进行真实还原,且对元昊和胭脂之间相爱相杀的情爱生活处理得非常富于想象力,作品具备了高质量言情小说的品质,故事性强、情节富有张力、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性格特征鲜明;作者将那个朝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深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见出,蒋胜男对历史小说的书写在注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其审美性与艺术性,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享受一次高质量的阅读体验。而至《芈月传》,在商业化和文学产业化等市场导向性因素的入侵下,作品自身的文学性、艺术性表达不再单纯,从《芈月传》创作背景可以看出其受市场导向的影响,自2011年《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美人心计》《武则天秘史》《唐宫天下美人》《甄嬛传》等宫廷剧、穿越剧的走红,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女性历史题材的热潮,且故事情节的编排偏向于采用“历史+宫斗+逆袭+大女主+所有的女性都害我+所有的男性都爱我”的套路模式,这一好看且具有戏剧冲突的情节模式被读者广泛接受,“爽”文式的书写体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冲动,增加读者的阅读好感度,而读者群体是粉丝经济的基础,其能引发强大的市场效益和经济价值。《芈月传》在其背景下构思和创作,作品的叙事风格符合类型化和“爽”文式书写模式,并且其出版时封面打着“《后宫·甄嬛传》后2015年度最令人瞩目的史诗巨献”标语的宣传,种种迹象表明作品自身定位与当时流行的作品风格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体现了整个市场风向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在市场导向法则的推动下,蒋胜男历史小说原来所遵循的“历史”更多成为一个符号,作者在读者和市场的筛选下进行有“预谋”的书写,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审美特性受到影响,类型化取代个性化,作者在文学性与市场性的相互博弈下不断创作,这是新时期网络文学的创作趋势,也是作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网络作家,蒋胜男既是传统历史小说书写的接续者,也是网络文学的创造者和受益者。网络文学思维的开放性、言说的自由性和观念的叛逆性为女性提供新的言说和被言说的机会,无论是在创作群体、接受群体还是传递的思想性方面都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彰显和主体性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蒋胜男在“为女性立言”方面开辟了别样的属于自己的契入角度和阐释体系,丰富了网络时代女性历史小说的创作样式,呈现了新的历史观和言说方式,借历史女性的人生故事引导并鼓励现代女性的精神生活。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形式,蒋胜男小说具备了网络文学产品化、商业化的市场特征,在迎合读者、关注市场的创作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但仍努力尊重历史规律,追求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并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功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碰撞;通过对我国古代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的添加和融入,以及对传统的人伦道德、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等价值体系的探寻与描写,传递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观念;蒋胜男编剧的工作经历对她良好文学素养及严谨创作态度的养成有所助益,其文笔精致古朴,文风温婉大气,有超越一般网络小说的历史厚度和沧桑感,打通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隔阂,满足了读者介于“雅”与“俗”之间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市场化小说的匠心写作,为21世纪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开拓新的路径,在资本入侵的状态下,为网络文学的长久发展探索了一条精品化创作之路。


[1] 刘琳:《她们的言说——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写作》,《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6期。

[2] 庄庸:《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蒋胜男〈芈月传〉“小儿女大历史”的书写冒险》,《名作欣赏》2016年第22期。

[3] 马季:《〈芈月传〉: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的同构》,《南方文坛》2016年第3期。

[4] 姚雪垠:《从历史研究到历史小说的创作——从〈李自成〉第五卷的序曲谈起》,《文学评论》1992年第4期。

[5] 笔者对作者的采访。

[6] 笔者对作者的采访。

[7] 笔者对作者的采访。

[8] 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9] 笔者对作者的采访。

[10] 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 王铮:《同人的世界》,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2] 《“芈月”效应:生态闭环下强势自制内容出发商业模式倒挂》,搜狐网,http://www. sohu.com/a/49127890_119779,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