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作家作品评价实践
- 周志雄等
- 3658字
- 2025-04-29 18:53:38
导论 建构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理路
一 建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根基
何为好的作家?一个传统作家和一个网络作家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吗?何为好的作品?一部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和一部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可以用同样的标准吗?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学,是相对网络媒介上传播的以现代文学期刊和出版为首发媒介的文学。这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代表性样态是产生于商业网站上的各种类型化小说,与传统文学在写作机制、传播方式、写作理念、艺术手法、读者与作者的关系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
1.从启蒙的文学到娱乐的文学
自近代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来,小说由小道回归正宗,小说与兴国兴民的大业联系在一起,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给人民精神的力量,这种为文学赋能的时代要求让旧小说变成了新小说。
五四新文学作家接受西方现代精神的洗礼,主张启蒙的、为现实为人生的文学,小说主人公由传统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变成农民、知识分子、市民等普通人,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思想向旧文学开战,打破“瞒”和“骗”的古典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李泽厚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概括为“启蒙与救亡”[1]的双重变奏,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中,将20世纪中国文学概括为以“改造民族的灵魂”[2]为总主题的文学。传统通俗小说受到了新文学的挤压,被视为“鸳鸯蝴蝶派”而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所谓“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两个翅膀论,只是文学史家打捞的结果。
20世纪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思想革命,五四时代革命家们所宣扬的自由、民主思想已成为常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变得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互联网恰逢其时,为中国文学的娱乐性功能提供了空间。蔡智恒、宁财神、安妮宝贝、李寻欢、慕容雪村、今何在等第一批网络作家以戏谑、幽默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表达确立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风格。2003年起点中文网建立VIP阅读机制,娱乐化类型网络小说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开始繁荣发展,民间创作的力比多被充分释放,穿越、重生小说打破时空的局限,架空小说超越历史时空为个人建功立业、实现梦想提供舞台,打怪升级的游戏化叙事逻辑让读者充分体会到轻松愉悦的爽感,金手指、开挂、主角光环、曲折再三等通俗文学手法被网络文学极化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建起了超越时空的世界构架,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娱乐性。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娱乐性最强的文学,以轻松、娱乐化的整体风格颠覆了20世纪中国文学“焦灼”“苍凉沉郁”[3]的面孔。
2.从探讨价值观到传播价值观
中国网络文学在20世纪末出现,与以启蒙为旨归的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思想上接近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在思想上是持中的,而非先锋的。网络文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少有探讨价值观。既有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有自由、民主、人道等现代思想的融入;既书写了传统通俗小说中有情人终成眷属、除暴安良、善必胜恶等观念,也有对现代公平、正义、两性平等等思想的追求。网络小说少有写悲剧,少有去展现人性的深度,去揭示胡风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4]。从精神气质与社会功能上,中国网络小说更接近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国的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形态,中国网络小说在海外传播,其核心是中华文化价值观与世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那些在中西文化共性中取得最大公约数的作品更受海外读者的青睐。
中国网络小说的价值观是传统与现代的交会,那些颠覆经典、架空历史、穿越重生小说的精神核心是张扬自我的力量,是对现代文学以来个体发现的传承。近年来,中国网络小说在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正能量”书写特色,如军事小说中的爱国思想,乡村支教题材中关爱留守儿童,改革题材中一代青年奉献社会、奋发有为,玄幻小说中主角勤奋坚强、积极作为,穿越小说中主角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的作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3.纯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交会
中国网络小说并不是整板一块,其形态是丰富驳杂的。“榕树下”时期代表中国网络文学形态的是纯文学与网络文化基因混合的短篇小说。在商业机制下兴盛的网络类型小说整体上是中西古今通俗小说传统在当代的延伸与变革、现实与幻想、商业性与文学性、时代性与网络性、主流化与民间化、“轻”与“重”有机地混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网络类型小说以情节故事取胜,叙事中少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更不会有托尔斯泰式的“心灵辩证法”,刻画人物多以扁平人物为主,主题相对明晰,人物正反派非常鲜明,主角是道德力量的化身、正义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网络小说中不乏接近纯文学的作品,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繁花》(金宇澄),获得十月文学奖的《蒙面之城》(宁肯),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大江东去》(阿耐)。这些作品在互联网首发,从文学的质地、人物的刻画、艺术手法的运用、创作理念等方面更接近纯文学。
还有一类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故事框架和人物刻画上采用常见的网络小说的写法,但积极吸收了纯文学的写法,文学性强,思想内容有深度,给读者更高的阅读享受,这类小说不追求单纯的爽感,在读者群上会少一点,但获得的读者评价会更高一些。如李枭的《无缝地带》以严密的逻辑叙事和细腻的表达被称为“最接近纯文学的网络小说”。猫腻、烽火戏诸侯、愤怒的香蕉等作家的小说,加大了思想深度,放慢了叙事节奏,增加了多维的小说内涵,被网友读者称为“文青文”。
4.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
现代文学是以作者为中心的,在启蒙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关系中,作家处在创作的上端,作家是光源体,用自己的思想去照亮民众,民众是铁屋子里沉睡的一群人,作家是那个最先醒来的要砸破这铁屋子的人。从表达的句式来说,中国现代作家讲述的是“我”的故事,陈平原通过对比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发现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视角多以第一人称内视角为主[5]。作家为什么要写作,是因为心中有话要说,巴金在为什么要写“激流三部曲”的时候说,他要为死去的大哥控诉,要呐喊。
网络作家为什么要写小说?众多网络作家谈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喜欢写小说,通过写小说获得表达和交流的快乐。网络及时互动的方式,让作家的写作受到了鼓励,读者的意见不同程度影响、参与了作者的写作;当写网络小说可以赚钱,写作开始成为一些写作者谋生的手段时,读者成为作者的衣食父母,为读者写作,追求读者的数量,以读者为中心变得顺理成章。慕容雪村说:“取悦读者是我的本性。”[6]在网络文学创作中,通过留言区、贴吧、论坛、“本章说”等形式,读者粉丝通过订阅、打赏、留言等对作者进行支持,作品的人气直接与作者的收入挂钩,读者的留言关注是作者写作的助力剂,读者的趣味也直接影响了作者的写作。
网络小说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对应的是不同群体、不同趣味的读者。网络小说类型的多样细化,类似为读者群定向制作,充分体现了写作者对读者趣味的重视,是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写作服务”。
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并不意味着网络作家没有主见、没有个性,完全是迎合读者写作。毕竟作品是作者写的,读者的口味也是被作者塑造的,作家提供什么样的作品,读者才会有什么样的阅读。好的网络作家如果只是迎合读者的口味,读者也不会买账的,读者也是变化的,同样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需求,这种内驱力推动网络文学不断地变化和升级。
5.从文学到文娱
有人将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比作世界四大大众文化奇观。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的衍生形态来说,网络文学是电影、电视剧、动漫的源头,网络文学作为文字脚本,是其他文化形态的上游。当网络文学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体量巨大的文化产业链的时候,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更成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网络文学是高度情感化的文学,故事大多是虚构想象的。网络文学能拥有巨量的读者,其故事、想象与人物形象内涵对应的是读者的心理需求,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结构和情感结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满足的是人们的现实欲望,如弗洛伊德所说,小说实现的是人们的白日梦。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玄幻小说是武侠小说的放大版。玄幻小说中打怪升级变强,种田文中个人发展社会关系建立自己的领地,穿越小说中个人回到历史中建功立业,女频文中主角人设是“人人都爱我”,男频文中的“种马”故事,职场文中主角从小白到职场赢家,等等,这种关于“我”的成功、“我”的奋斗、“我”可以改变历史、“我”作为赢家的一生,放大了人的自我意识,“我”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可以修炼变强,甚至可以以一人之力主宰世界,所谓的爽文,是充分地夸大了个人能动性的。这种爽文故事的总体基调是明朗、乐观、欢脱的,故事过程有各种曲折,与天斗、与人斗,最终“我”是胜利者。这是改革开放时代人们对精神自由渴望的表征,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时代,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蒸蒸日上的时代发展变革给个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人们渴望成功,渴望在获得物质自由的时候,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