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 王妍 张大勇
- 2字
- 2025-04-28 19:30:42
引言
第一节 基点与路线
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它规定着艺术的样式和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模式及体验意味。
在西方文化中酝酿生成的“模仿说”及其理论体系,一直是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主流话语。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模仿说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伟大结晶,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从哲学层面揭示了艺术的创造本质;另一方面在于,西方文化在推动世界进入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精神对世界其他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西风遍吹之下,在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世界中,非西方文明世界的艺术理论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西方美学整体框架,掩映甚至几近湮没于模仿说的话语体系中。西方艺术理论在现代世界艺术理论中具有绝对的引领地位,“模仿说”成为文艺理论普适性的基本核心。
然而,即使是西方学者,如贡布里希,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艺术、埃及艺术及其他文化艺术,甚至西方艺术中的某些艺术样态,都无法用“模仿说”加以圆满的解释;贡布里希、奥利弗·格劳们发觉,西方文化立场和西方文论体系不能涵纳全部人类艺术创造的样貌。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别是当代电子—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互联网虚拟现实、日常生活的虚拟实践,都使模仿理论面临着艺术史上最大的危机——艺术不仅是模仿的,艺术的基本要素——作品、作者、实在、受众都因“虚拟”技术的突变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艺术的巨大变化和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震惊之余,也促使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去考察艺术的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当我们从广义上把艺术界定为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我们就不能不正视在前数字化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虚拟”实践,以及它是如何在人类各个历史时代存在和起作用的。当我们把“模仿”与“虚拟”看作艺术创造的两类技术模式,就会发现,“模仿现实”和“虚拟现实”是技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技术/艺术发展的结果,只不过其超越现实的模式不同而已。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自古以来“技”“艺”不分,技术与艺术,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不同的生存环境使先民选择了不同的造物形式,形成了不同的造物技术。不同技术模式有着不同的操作逻辑和操作媒介,以此构造对象、建构世界,因此势必造成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出风格迥异的审美形态,培养了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铸成了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与体验模式的差异。而对创造过程及成果的经验总结,则形成了不同概念范畴与逻辑体系的文艺理论系统。因此,可以认为,人类创造艺术的方式,不只是“模仿”,还有模仿之外的其他有效途径,而这个途径,在新技术的条件下日益显现出来,那就是“虚拟”。
人类的技术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试图抓取“模仿”与“虚拟”的主线,进而实现对艺术发展的总体风貌、艺术在历史各时期的社会功能,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创造及其本质的全面把握,从而更加合理地解释与艺术相关的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将“模仿”与“虚拟”看作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肯綮所在,从技术出发去理解艺术的本质、接近艺术的真谛。无论中外艺术理论体系融会着多么复杂的文化思潮,艺术的本质、艺术史和审美理论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得以开拓。
由此,我们选择以“模仿”与“虚拟”为基点,以虚拟艺术为切入点,在高度技术化的当代语境中反思艺术的“元问题”,回到最基本的范畴,以技术现象学的方法为理论背景,立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追本溯源,探究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描述艺术的历史和审美范式的变革,探讨当代艺术的基本走向和新出现的美学问题。
研究路线见图0-1。

图0-1 本书研究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