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郡的广袤大地上,刘秀与刘縯两兄弟的名字渐渐传开。他们虽未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者,但在南阳地方的起义中,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刘氏兄弟出身豪强家族,凭借着宗族势力和宾客的支持,他们组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武装力量。即便后来汇合了李通、邓晨的兵马,这支队伍也不过万余人。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看似不起眼的队伍,却在南阳郡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莽风暴。
起义的号角刚刚吹响,刘縯和刘秀便意识到,仅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南阳郡站稳脚跟并向外扩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联合策略,与当地的绿林军联手,共同对抗王莽的暴政。
就在这时,绿林军的首领王凤率领大军进抵南阳郡。刘秀与刘稷受命前往绿林军驻地,探听虚实。他们来到枣北寺庄时,天色已晚,细雨绵绵,道路泥泞难行。无奈之下,二人只好在庄中暂住一夜。刘秀在庄子的北头找到了一间牛屋,临睡前他嘱咐主人:“若是鸡鸣,请叫醒我们,我们还有路要赶。”说罢,他便和衣而卧。
谁也没有料到,命运的安排竟如此巧妙。就在刘秀与刘稷安顿下来的同时,王莽的追兵也赶到了这个庄子,驻扎在庄子的南头。王莽军的将领同样下令:“鸡鸣便起程。”看来,这一夜注定不平凡。
寺庄的公鸡向来是一起啼鸣的,可偏偏这一夜,北头的公鸡在二更天便早早地叫了起来。刘秀听到鸡鸣,立即起身离去。而南头的公鸡直到四更天才啼叫,待王莽军爬起来时,刘秀早已走远。奇怪的是,自那以后,寺庄的公鸡便一直是北头先啼,南头后鸣。
经历了千辛万苦,刘秀终于见到了绿林军。初见之下,绿林军给他的感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章法。然而,当他见到绿林军的将领王凤时,才意识到这支军队中人才济济,绝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刘稷与王凤比武,几乎丧命。二人回去后,立即向刘縯汇报了绿林军的情况。刘縯当机立断,派遣宗室刘嘉前往绿林军驻地,正式提出联合的请求。
由于双方在反抗王莽的目标上一致,绿林军的首领王凤、陈牧等人很快同意了刘縯的提议,两军迅速达成了合作。刘縯率领的豪强武装与绿林军“合军而进”,声势大振。刘縯的义军主要来自舂陵,因此被称为“舂陵兵”。
两军联合后,战斗力大增。刘縯提议首先攻占官军设在舂陵西面的军事据点——长聚。舂陵兵熟悉地形,担任主攻;绿林军则在后策应。舂陵兵虽然装备简陋,尤其是缺乏战马,但在刘縯的指挥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刘秀将仅有的几匹战马让给了哥哥刘縯和骁将刘稷,自己则骑着一头壮硕的黄牛,成为了战场上的一道奇特风景。
防守长聚的新野尉对舂陵兵的装备嗤之以鼻,尤其是看到刘秀骑着黄牛,更是忍俊不禁。他决定先给义军一个下马威,直接冲向刘秀。然而,刘秀机智地躲过了新野尉的攻击,顺势将他挑落马下,并夺得了新野尉的坐骑。这匹马并非凡品,它浑身雪白,日行千里,成了日后刘秀的得力助手。
新野尉的阵亡使官军大乱,刘縯指挥舂陵兵乘胜追击,刘稷更是砍杀数十名敌军。舂陵兵首战告捷,稍作休整后,又迅速攻下了唐子乡,缴获了大量辎重和粮草。但是,事后战利品的分配问题却引发了舂陵兵与绿林军之间的矛盾。刘秀及时劝说刘縯,最终双方重归于好,共同攻打棘阳。
棘阳城一战,义军大获全胜,缴获的物资大部分分给了舂陵兵。此时,李通、邓晨也率军来投,舂陵兵的规模迅速扩大到一万多人。随着一系列胜利,刘秀的名声也逐渐传开。
夜色如墨,刘秀与邓禹站在观斗山上,仰望星空。一道金光划破天际,邓禹欣喜地说:“义军讨莽,顺应天时,汉室中兴有望。”
刘秀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却有些惆怅:“天地如此广阔,天下何时才能平定?”
邓禹安慰道:“得天下者易,得民心者难。只要我们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天下终将归于汉室。”
刘秀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从此,他带兵打仗,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