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军的形势一片大好。自从甄阜、梁丘赐战死后,敌军士气大挫,每天都有大批人马前来投降,短短时间内,起义军的队伍便扩充到了十余万人。
但是,随着队伍的壮大,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起义军内部的联合作战已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将领们纷纷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扭转以往分散的局面。于是,关于“立帝”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立谁为帝,却成了起义军内部最大的分歧。
在军中,两位刘氏后裔成了热门人选。一位是刘玄,字圣公,南阳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早年因报仇未果,无奈逃到平林,加入了陈牧的平林兵。另一位则是刘縯,字伯升,南阳豪强出身,军事才能出众,深受豪强与部分农民将领的支持。
刘玄虽出身皇室,却并无雄才大略。他性格懦弱,行事谨慎,唯唯诺诺,正因如此,王匡、陈牧等人觉得他易于控制,极力主张立他为帝。而刘縯则截然不同,他性格刚毅,胆识过人,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然而,正是他的强势,让一些农民将领心生忌惮,担心他一旦称帝,自己会失去话语权。
这场立帝之争,表面上是刘玄与刘縯的对立,实则反映了起义军内部农民与豪强之间的矛盾。农民将领们手握重权,倾向于选择一个便于控制的人选,而刘縯的出身与性格,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新市、平林的农民将领们早已私下商议,决定立刘玄为帝。他们召集刘縯,直接宣布了这一结果。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刘縯并未立即反对,而是提出了一个缓称帝的策略。他沉声说道:“诸位将军欲立刘氏宗室,此乃大德,但依我之见,此事尚需慎重。如今赤眉军在青州、徐州起兵,拥兵数十万,若听说南阳立了宗室,恐怕也会拥立一位皇帝。如此一来,内部争斗不可避免。眼下王莽未灭,若宗室内部自相残杀,只会让天下人怀疑我们的能力,损害起义军的威望。况且,历史上先称帝者,少有成功,陈胜、项羽便是前车之鉴。不如暂且称王,待攻破王莽,再行尊号,亦不为迟。”
刘縯的话语中透着深思熟虑,王常听后深表赞同:“刘将军所言极是,仓促立帝,易成众矢之的,陈胜与项羽的教训,不可不察。”
然而,张卬却听出了刘縯的弦外之音。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拔剑猛击地面,厉声道:“做事何必如此婆婆妈妈!立刘玄为帝,是我们定下的,谁若不服,现在就滚!”
张卬的强硬态度,让在场的众人一时语塞。王常皱了皱眉,无奈地耸了耸肩,表示默许。刘縯见状,也不再多言。最终,起义军决定立刘玄为帝,这场立帝之争,以农民将领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