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台词本里的心跳节奏

话剧社第一次全体排练,林晓曦盯着《雷雨》剧本里的“侍萍读旧支票“片段,指尖无意识地在台词旁画起五线谱——周朴园的台词节奏,竟暗合《致爱丽丝》的副歌旋律。她抬头看见李明远坐在后排调试投影仪,镜头正对准她发梢的银杏叶发卡,在幕布上投出晃动的光斑。

“停!“社长拍着剧本站起来,“侍萍的台词要沧桑,不是让你弹钢琴!“林晓曦这才发现自己念台词时,不自觉地在“三十年“三个字上加重了颤音,像钢琴延音踏板的效果。她翻开改得密密麻麻的剧本,每句台词旁都标着对应的钢琴键位,“朴园“二字旁边画着银杏叶形状的休止符。

“我想让台词有音乐性,“她指着“雷雨“二字上的渐强符号,“比如周冲说'海,是多么辽阔'时,背景光可以像琶音一样层层推进...“话没说完就被社长打断:“这是话剧!不是你的个人演奏会!“

李明远在后排咳嗽一声,投影仪突然切换画面:幕布上浮现出《雷雨》台词的声波图,每个重音对应着不同颜色的光块。“可以试试用光谱呈现台词情绪,“他调出迎新晚会用过的灯光程序,“比如侍萍的独白用冷色调,周朴园的台词叠加心跳频率的闪烁...“

社长的脸色缓和下来,林晓曦却注意到李明远的笔记本边缘露出半张照片:穿白大褂的女人抱着个穿蓬蓬裙的小女孩,背景是医院的钢琴角——正是她记忆中2008年的场景。“那是...“她刚开口,就被社长的怒吼拉回现实:“下周六彩排!再改不好台词就换人!“

散会后,林晓曦跟着李明远走进器材室,看见他的背包拉链上挂着串银杏叶风铃,每片叶子都标着不同的日期。“这是我母亲每年秋天做的,“他摘下最旧的那片,背面用红笔写着“2008.10.1晓曦出院日“,“她说风铃的声音像钢琴踏板,能踩住时光的影子。“

窗外突然飘起秋雨,林晓曦摸着风铃上的刻痕,忽然想起住院时听过的声音——每天清晨,总会有清脆的铃声伴随钢琴声响起,原来是小李明远在病房外晃动听诊器上的挂件。“你母亲...是不是有本相册?“她试探着问,“里面有张照片,她教小女孩弹《致爱丽丝》,琴盖上摆着银杏叶风铃。“

李明远的手猛地收紧,风铃发出细碎的响声。他从储物柜深处掏出本泛黄的相册,第37页贴着的照片里,28岁的李静宜蹲在儿童病房的钢琴前,握着5岁林晓曦的手按在琴键上,琴盖上的银杏叶风铃正投下斑驳光影。照片角落,穿蓝色卫衣的小男孩举着片银杏叶挡住半张脸——正是李明远。

“她总说你手指条件很好,“李明远的声音轻得像落叶,“出事前一周,她偷偷给你买了儿童钢琴教材,扉页写着'给我的小夜莺'。“他翻开相册夹层,露出半截被烧焦的五线谱,正是《雷雨》里侍萍独白对应的旋律——原来李静宜早就在尝试将台词转化为钢琴谱。

秋雨打在器材室的玻璃窗上,林晓曦忽然想起父亲卖掉钢琴那天,琴凳缝隙里掉出片风干的银杏叶,和李明远风铃上的2008年叶片一模一样。她摸着照片里李静宜手腕的纹身,终于确认,那个改变她童年的“林阿姨“,就是眼前男生的母亲。

“我们可以改台词,“她突然抓起李明远的手,在他掌心画下《雷雨》的台词节奏,“用你母亲的'心跳谱'方法,让每个字对应心跳的频率。比如'梅花'两个字,就用80bpm的节拍...“李明远的耳尖渐渐发红,他发现林晓曦画在他掌心的纹路,竟与母亲笔记本上的“台词转化表“完全重合。

器材室的灯忽明忽暗,李明远慌忙去检查电路,背包里的风铃滑落在地,散出十几片银杏叶,每片背面都写着不同的台词片段——原来他早已偷偷将《雷雨》台词翻译成了“银杏叶密码“,等待林晓曦来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