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无声的涟漪:家庭的温情与伪装的巩固
- 重生198X:智启时代
- 冬夜的萤火虫
- 3282字
- 2025-07-06 08:52:44
自行车清脆的链条声在楼道里渐渐清晰,随后是钥匙插入锁孔的轻响。
“我回来了!”陆扬的声音带着一丝少年人特有的扬起,推开了家门。
一股浓郁的饭菜香味扑鼻而来,是红烧肉特有的酱香,还夹杂着蒜蓉炒青菜的清爽。厨房里,赵淑兰正系着围裙忙碌,听到声音,她探出头来,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洋溢着温暖的笑意:“回来啦?快洗手,饭马上就好。”
“哎!”陆扬应着,将书包随手放在客厅那张略显陈旧的沙发上,熟门熟路地走进逼仄的卫生间。哗啦啦的水声响起,他搓着手,心里却在快速盘算着待会儿的说辞。那本《江城水驿考》是关键,既要解释它的来历,又不能引起不必要的怀疑,更要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优良形象。
“今天在新华书店人多不多?买到想买的辅导书没?”赵淑兰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青菜从厨房出来,随口问道。
陆扬擦干手,走到饭桌旁,桌上已经摆了两菜一汤,红烧肉在搪瓷盘子里颤巍巍地堆成一座小山,油光锃亮,旁边是翠绿的炒青菜和一碗紫菜蛋花汤。八十年代普通人家的晚餐,简单却透着实实在在的过日子气息。
“人还行,不算特别挤。”陆扬拉开椅子坐下,从书包里先拿出几本崭新的《数学解题技巧》、《物理典型例题分析》之类的习题册,“妈,你看,这是我挑的几本,老师说这几套针对性强,对拔高有好处。”
赵淑兰拿起一本翻了翻,虽然看不懂里面的题目,但那崭新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铅字,就足以让她心生欢喜。“好好好,只要对你学习有帮助,花多少钱都值!”她喜滋滋地说着,又给陆扬夹了一大块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多吃点,学习费脑子。”
陆扬扒拉了两口饭,状似不经意地说道:“妈,除了这些辅导书,我还……我还淘到一本挺有意思的旧书。”
“旧书?”赵淑兰一愣,筷子停在半空,“什么旧书?你买旧书干嘛?那玩意儿能看吗?别是骗人的吧?”一连串的疑问,透着母亲对儿子别乱花钱的朴素担忧。
“不是的,妈。”陆扬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这才小心翼翼地从书包最里面,将那本用塑料袋又裹了一层的《江城水驿考》取了出来。他轻轻地将书放在桌面上,那泛黄脆弱的纸张和脱落的封面,与崭新的习题册形成了鲜明对比。
“喏,就是这个。”
赵淑兰凑过去,戴上老花镜,疑惑地打量着这本破破烂烂的线装书:“这是……这是啥呀?字都认不全,还竖着排的。扬扬,你买这玩意儿干啥?花了多少钱?”
“妈,这书可有年头了。”陆扬拿起书,小心地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繁体字和模糊的墨迹,“您看这纸,这字,起码是民国,不,可能是清朝时候的。这是我们江城本地的一本老书,叫《江城水驿考》。”
“江城水驿考?”赵淑兰念叨着,满脸不解,“考的啥?能帮你考大学?”
“噗嗤。”陆扬差点笑出来,赶紧憋住,认真解释道:“妈,这不是考试的书。是我在新华书店二楼一个库房里找到的。当时我在找地方志,想看看爷爷以前说过的那些江城老地方,结果那位管库房的老师傅看我找得认真,就带我进去了。他说这些都是没人要的旧书,堆了好多年了。”
他顿了顿,观察着母亲的神色,继续编织着那个已经成功打动过书店老师傅的故事:“我翻了半天,就看到这本,里面正好提到了‘金家渡’,就是爷爷以前常念叨的那个地方。我就想着,买回来看看,也算……也算是了却爷爷一个小念想,万一真能找到他故事里说的那些东西呢?”
这番话,七分真诚,三分刻意营造的感伤,尤其是提及过世的爷爷,最能触动赵淑兰心中柔软的地方。
果然,赵淑兰脸上的疑惑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恍然和了然。“金家渡……你爷爷是总说起。说那儿以前是个大码头,可热闹了。”她叹了口气,眼神也柔和下来,“你这孩子,倒是有心了。那……这书贵不贵?”
“不贵,妈。”陆扬连忙道,“老师傅看我真心想要,又是学生,就说给五毛钱意思一下,让我拿走了。他说放那儿也是占地方,不如给个懂的人看看。”他特意强调了“五毛钱”,打消母亲关于他乱花钱的最后顾虑。
“五毛钱?”赵淑兰显然松了口气,“那还好,那还好。五毛钱买个念想,也值了。”她伸手轻轻摸了摸那本旧书的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尘埃,“你爷爷要知道你还惦记着他说的那些老故事,肯定高兴。”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陆卫国下班回来了。他提着一个旧帆布工具包,身上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这是国营工厂技术工人特有的味道。
“哟,今天吃红烧肉啊,这么香!”陆卫国一进门就闻到了香味,换了鞋,洗了手,便大马金刀地在饭桌旁坐下。
“爸,回来了。”陆扬喊了一声。
“嗯。”陆卫国应了一声,目光落在了桌上那本显眼的旧书上,眉头微微一皱:“这是什么?哪儿来的破烂?”他的语气比赵淑兰直接得多,也更具审视意味。
赵淑兰嗔怪地拍了他一下:“什么破烂,这是扬扬今天特地去新华书店淘换回来的,说是本老书,关于咱们江城以前的事儿。”
“老书?”陆卫国拿起那本《江城水驿考》,粗略地翻了翻,纸张的脆弱让他不敢太用力,“这玩意儿有啥用?扬扬,你现在心思要放在学习上,别整这些没用的。是不是又被人忽悠了?”他看向陆扬,眼神里带着几分不赞同。
陆扬知道,父亲这一关比母亲难过。陆卫国是典型的传统男人,务实,讲究实际价值。
“爸,这书花了我五毛钱。”陆扬先抛出价格,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解释,“是在新华书店库房里找到的,人家老师傅说是清朝的孤本,叫《江城水驿考》。我看着里面提到了爷爷以前常说的金家渡,就想买回来看看。也算是……了解一下我们江城的历史,对写作文什么的,说不定也有点用处。”他巧妙地将兴趣和“实用价值”挂上钩。
“金家渡?”陆卫国咀嚼着这个地名,眼神里闪过一丝回忆,“你爷爷以前是总念叨。说那地方邪乎得很,水深,故事也多。”他放下书,语气缓和了一些,“五毛钱倒是不贵。不过,扬扬,你可别因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分了心。高考才是正经事。”
“爸,我知道。”陆扬诚恳地点头,“我就是偶尔翻翻,当个消遣。主要精力肯定还是在学习上。不信您看,我还买了好几本辅导书呢。”他指了指旁边那摞崭新的习题册。
赵淑兰适时地插话:“就是,卫国,你就别老绷着个脸了。儿子知道上进,这是好事。他惦记着他爷爷,说明他孝顺。再说了,多读点书总没坏处,万一真像他说的,对写作文有帮助呢?”她给陆卫国夹了一大块肉,“快吃吧,尝尝我今天烧的肉,肥而不腻。”
陆卫国哼了一声,没再多说什么,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但他夹肉的时候,眼角余光还是瞥了一眼那本旧书,眼神复杂。或许是陆扬的转变太过明显,或许是“五毛钱”的代价确实不高,又或许是那句“惦记爷爷”触动了他,他终究没有再反对。
一顿饭,在相对温馨的气氛中吃完。
饭后,赵淑兰收拾碗筷,陆卫国坐在沙发上看《江城晚报》,陆扬则主动拿出新买的数学练习册,在灯下认真地做了起来。他没有再碰那本《江城水驿考》,仿佛它真的只是一时兴起的“消遣”。
但他的每一个演算步骤,每一次提笔思考,都比以往更加专注。他在用行动,巩固父母对他“好学上进”的印象。
“扬扬,做累了就歇会儿,别熬太晚。”赵淑兰从厨房出来,看到儿子专注的侧影,欣慰地说道。
“知道了,妈。”陆扬头也不抬地应道。
陆卫国放下报纸,也看了一眼儿子,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往少有的柔和。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学习是好事,但也得讲究方法,劳逸结合。那本……什么水驿考,你要是真有兴趣,周末有空就翻翻,别耽误正课就行。”
这番话,无疑是默许了陆扬对这本旧书的“研究”。
“谢谢爸,我明白。”陆扬抬起头,露齿一笑,笑容干净而真诚。
夜渐渐深了。父母回房休息后,陆扬依旧在灯下“苦读”。直到确认他们都已睡熟,他才轻轻合上练习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拿起桌角那本《江城水驿考》,昏黄的灯光下,那些斑驳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历史的幽深与神秘。
“投石问路”的第一步“铸饵”已经完成,并且在家中也巧妙地打好了掩护。这枚“石子”不仅是一本书,更承载了他精心编织的“金家渡传说”的引信。
他知道,这看似平静的家庭夜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而他,就是那个即将搅动风云的人。
明天,该是如何让这枚“石子”在城南废品收购站那潭深水中,激起第一圈不大不小,却恰到好处的涟漪呢?
陆扬将书放回书包,目光深邃。他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关键的“传声筒”,而王磊,似乎就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