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翻译断想:乐此不疲的“再创作”艺术
- 刘荣跃
- 4481字
- 2025-05-12 17:40:30
略谈文学翻译再创作艺术
(前言)
刘荣跃
一
写作是一种创作,这不难理解。而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区别就在于一个“再”字,这个“再”字就使其有了自身特有的创作规律。既然它也是一种创作,其中就包含了创造性的劳动与付出,就表明了它不是查查词典的简单机械的劳动。因此就少不了要面对种种困难时的挑战,并在挑战中获得创造的极大喜悦。这样的喜悦,所包含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使得广大译者们心甘情愿付出,虽然劳累辛苦,但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这便是本书书名的由来。它从几个方面表达了笔者对文学翻译的认识:它是一种创作,所不同的是“再创作”;它是一个十分艰辛的工作,常常会让译者感到劳累疲乏;但由于它是对社会有意义的创造性劳动,所以一生热爱文学翻译事业的人又“乐此不疲”,感到欣慰和满足。总之其中包含了我所理解的关于文学翻译特有的辩证关系。
每一个行业或职业都有自己的“道”,或可称为“门道”吧。你如果想从事某种职业,并在这份职业上做出成绩,必须首先要“入道”不可。所以,人们如果喜欢上某一职业,并希望终生从事它,干好它,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入道、入门的问题。作为在当今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翻译,自然也有其特有的门道。翻译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翻译和大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大文豪歌德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没有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又会怎样?继而世界文明又会怎样?真是无法想象。在当今世界,你能想象缺少了翻译会是什么情况吗?也许有它的时候,我们还不太感觉到其巨大的作用,而一旦它消失了,不存在了,你才会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地位呢。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翻译家是链接心灵的彩虹”,多么形象生动,其包含的意义不言而喻!
笔者从事文学翻译三十多年,以它为自己人生的崇高目标和事业,并有所收获。自然,也就有了一些体会、经验或感悟。而本书便是笔者对于文学翻译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二
我始终认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搞翻译理论的人,应有大量的或较多的翻译实践作为基础(但现实情况中大概并非如此),这样他提出的理论才会具体翔实,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说服力强,引人启迪,对于翻译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因为毕竟说来,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如果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理论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较多的翻译实践提出的理论便会让人感到空洞乏味,不切实际,这样的理论如何能起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连你自己都没有切身体会的东西,你对它的观点、看法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呢?!你不十分了解翻译实践中的艰辛,不十分了解它的甘苦,你说的话当然就难以让人接受了。作为一名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在读到一篇好的翻译理论文章时,我会爱不释手,视为珍宝,细心揣摸,受益匪浅;而读到一篇空洞乏味的理论文章时,我则感到枯燥,一略而过,很快就忘记了。所以一定要重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两者脱离得太远必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许钧教授和杨武能教授堪称是把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完美的翻译大家,让我崇敬之至,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事实证明,不少优秀的关于翻译的文章都出自优秀的翻译家之手,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自己崇敬的傅雷先生。他这方面理论文章不多,但相关文字对我的影响却很大,其“神似”说在译界独树一帜。吕叔湘先生的《翻译工作和“杂学”》,老舍先生的《谈翻译》,周煦良先生的《翻译与理解》,董乐山先生的《翻译五题》,张谷若先生的《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叶君健先生的《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点体会》,我最近刚读到的程镇球先生的《汉英翻译问题》
,以及《中国翻译》杂志上的一些翻译理论文章,都给人以很大启迪,使人获益良多。它们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效地、正确地指导一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上述文章的作者都是卓有成就的著名翻译家,他们亲身从事了大量翻译实践,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从其辛勤的劳动中探索提炼而来的,怎不令人折服呢!
就翻译理论和实践而论,笔者自然是以翻译实践为己任的,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实践家吧。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中,现已出版个人译著三十六部近七百万字,同时主编、审译等各类译著近四十部(套)七百多万字。我之所以有今天地的收获,是由于我把翻译当成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愿意为她奉献毕生的精力。以前是利用业余时间,一边工作一边搞翻译。出于对她的极大热爱,我在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时便从行政单位退休,从此一心一意搞文学翻译。
在大量从事翻译实践的工作中,我必然有很多体会和经验,也时时将它们记录下来。文章先后在有关刊物和平台上发表,也经常与译友们交流。有关专家教授读后,认为很有指导意义,富有个性和特色。于是我想到编著一本专门谈翻译的书。毕竟自己有不算少的翻译实战、实践经验,而且接触的译者也多,感受必然是有一些的。所提出的认识和看法,也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呀,身经百战的老将一定有很多可贵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我虽然算不上一位老将,不过也有人称为“中坚”,我自己也是认可的,毕竟目前“战斗”在文学翻译的第一线,有一些感悟和体会。我不是文学翻译理论家,而是一名文学翻译实践者。我走的是所崇敬的傅雷的翻译道路,我的恩师是翻译大家杨武能教授,多年来一路跟着老师走过来,受到许多直接、间接的帮助和影响。这是我的荣幸。文学翻译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事还很多,我将信心百倍地一直走下去,为这一艰巨而崇高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三
作家所从事的是创作的艺术,这一点普通人都不难理解。而翻译家从事的则是“再创作”的艺术,这一点虽然同行同仁十分明白,但据我所知一般大众以及初学外语翻译的人并非如此。很多人误认为翻译不过是对不认识的词语查查词典而已;果真如此,那些光彩夺目的外国文学经过这样的翻译后不知会变得多么苍白!当然,隔行如隔山,对持那种看法的人也可以理解。不过增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对翻译这样一门特有的“再创作”艺术作一些了解,无论对一般读者还是初学外语翻译的人都是有益的。可以说,正是翻译的再创作过程使我感到这一艰巨的工作也充满了乐趣;而如果她仅仅是机械的查查词典的劳动,那必定多么枯燥乏味!
人们对于翻译的方法,恐怕最熟悉的就是“直译”和“意译”。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提法是“信达雅”。“异化与归化”也是译界讨论得较多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异化属直译一类,归化属意译一类。我认为翻译中两种方法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只注重一方。优秀的译著都是两种方法有机运用的成果。我初学翻译时曾读到一位名家谈翻译的文章,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将此种观点体现于自己的实践之中。用朴实的话说,就是翻译时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原文是怎么说的——也就是要力求体现原著的风格。失去了风格的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就我自己的翻译实践而论,我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对各本译著的直译和意译的比例作了一个大体的估算,请猜猜哪一种占的比例更大?大多少?——当然是直译的比例更大,两种方式的运用大约是“四六开”,四成意译六成直译(或许直译占的比例还要多些)。这个估算也许有趣,不知其他译家的情况如何。这说明英汉翻译中能直译的词句还是不少的。不过这是针对小说翻译而言的,如果是散文翻译,意译的比例会更多;而诗歌翻译则更是如此。
尽管有这样的翻译准则,但实际翻译中也并非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度”的把握问题。实践越多,感受会越深,对“度”的把握也会越准确一些。所以翻译功力的提高不是读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完全靠大量的实践摸索,你才会深有所悟。虽然我数年从事文学翻译,但仍感到其艰辛,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能直译的句子一般容易把握些,对不能直译的句子就需要费一番功夫——而翻译的“再创作”往往就体现在这方面。译者遇到这样的原文时,有时运用联想,可以较好地把它“化”(钱钟书先生语)成汉语。而这样的翻译也很考验译者的悟性,你越有悟性就越能想到较为满意的译句。这种悟性的增强,在于译者各方面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提高。我在平时的翻译中,将一些比较典型的译句摘录下来,以供总结摸索。
译界有一种“竞赛论”的说法,认为译文应该超越原文。单纯从如下某些词句的翻译看,也许译文“超越”了原文。但我是不赞同“竞赛论”的,我认为译文只能努力更好地、更贴切地体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征,而不是超越——如真能超越就不叫翻译而叫创作或者“译写”了。这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运用规律、文化背景等都不同,不存在可比性。如果把我们认为超越原文的译文再回译成英语,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还会认为你那样说是“Chinglish”呢。
四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我与文学翻译”主要讲述了自己在翻译上所走过的道路,有过的经历,如何在恩师杨武能教授直接、间接和帮助影响下一路走到今天,等等。其中特别谈到了我对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译介,如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国内译介欧文最全面、系统的译者,填补了一些空白。笔者从事文学翻译有两条主线,一是英美经典杰作系列,二是华盛顿·欧文经典杰作系列——现在翻译出版八部三百多万字,另有三部约两百万字待出版。许钧教授称笔者翻译欧文:“兄译欧文,有特点,有贡献。”简短的话语中包含着肯定与鼓励。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一生能在某一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令人欣慰。
第二章“文学翻译面面观”应是本书的主体和重点,主要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和体会阐述了对于文学翻译的认识,比如“度”的把握问题,文学翻译家应具备的条件,什么是“傅雷精神”,文学翻译的风格问题,以及在欧文译介上有何体会,等等。从事文学翻译,应该也必须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些什么规律和特性,它的难度在哪里,等等,都可供译者去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导游”带领读者深刻传略到原作家的风采,也才会从翻译匠成为一名真正的翻译家。
第三章“文学翻译探讨与商榷”主要以“实战”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分析,阐述具体的处理方法。不管理论文章、感悟文章讲得如何,最终总得落实到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翻译处理上。笔者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些什么看法?对这些问题都作了一些阐述。就是说,面对那些原文自己是如何“操刀”的?也许它们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参考意义,虽然不一定正确,毕竟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本章还对相关名家的翻译提出了不一定正确的看法,旨在提出一种可供研究的翻译现象,并非针对译者本身。名家名译如此,一般译者译作可想而知!而这不正说明了翻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吗?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译者(当然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作者),我自己的译作自然也存在着种种不足,这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主观上我们无疑应尽力而为,努力使译作更加完善。
本书中的错误或偏颇在所难免,诚恳希望读者不吝指正,以期共同在文学翻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2024年8月10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