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共识与分歧

当晚,华夏技术交流团下榻的国民饭店房间内,灯火通明。

苏方专家提出的“新发动机”方案,直接偏离了陈天宇最早提出来的教练机规划方案。

尽管陈天宇本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这个教练机本来就是拿来试水的一个项目。

但是对于交流团里面的其他工程师来说,这样的变动就太大了。

所以交流团内部围绕着是否采纳这一方案,专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我认为,这个‘降级设计’的方案还是有不小的风险!”

负责飞机总体规划的王工程师率先表达了他的忧虑,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担忧。

“航空发动机是什么?那是飞机的心脏!

国家对于我们这个项目,可是抱有很大的期望。

万一发动机研制不顺利,整个教练机项目岂不是要被无限期拖延?”

他看了一眼众人,继续说道:

“我们这次来莫斯科,首要任务是尽快拿出可行的教练攻击机方案,解决国内飞行员训练和对地攻击机缺乏的燃眉之急。

VK-1发动机虽然有推力过剩、成本过高的问题,但它毕竟是成熟可靠的。

再说了,我们不是还指望他的对地攻击能力吗?

动力大一点,就有大一点的好处。

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先用VK-1把飞机平台做出来,解决我国当前的迫切需求。

等苏联这边把缩减动力的发动机弄出来后,再考虑换发的事情,这样才更稳妥!”

王工程师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相对保守的工程师的想法,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技术风险较低的路径。

然而部分工程师,特别是那些对新技术充满渴望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负责材料工艺的李工程师立刻反驳道:

“王工,我不同意您的看法。

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苏联同志愿意和我们合作开发新机型,并且还承诺在VK-1的基础上搞新发动机。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这意味着我们说不定有机会参与进发动机的开发,直接接触和学习涡喷发动机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试验流程,甚至是关键材料和制造工艺!

这对于我们国家航空发动机工业的长远发展,意义太重大了!”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就算,我是说就算,这个新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遇到挫折,甚至失败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无价之宝!

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仿制,总要有迈出自主研发第一步的时候。

现在有机会跟着苏联老大哥学习,这个机会我们错过了,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可是时间不等人啊!”

王工程师强调道:

“前线等着用飞机,飞行员等着用飞机训练!我们耗不起这个时间!”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问题是虚假的!

即便我们开发的再快,一款新飞机从设计到试飞,再到验收通过,也至少要花费两年左右时间吧。

等到飞机弄出来,早就赶不上现在的这场战争了!”

李工程师据理力争。

会议室内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有的工程师担心技术风险,有的则更看重长远的技术积累;

有的强调项目的紧迫性,有的则关注最终产品的性能和经济性。

陆小鹏一直没有说话,他认真听取着双方的观点。

作为在英国研发过战斗机,并用CXP-1001方案赢得竞标的工程师,他深知发动机对于一架飞机的重要性。

他也明白从零开始研制一款航空发动机的难度。

但同时,他也认同李工程师的看法,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赶超的机会。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陈天宇,想看看这位年轻的总设计师是如何权衡的。

陈天宇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任何人的发言。

直到讨论的声音渐渐平息,他才缓缓开口:

“大家的意见都很有道理,也都代表了我们对这个项目的不同考量。

风险、机遇、时间、性能、成本……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平衡的因素。”

他站起身,走到房间内挂着的一块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边画一边说: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一款教练机,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是培养合格的飞行员。而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机本身的性能是否与训练科目相匹配,以及其经济性是否能支撑大规模的训练。”

他指着黑板上的图:

“如果我们采取苏联专家给出的定位,那么采用VK-1,就像鲍里斯同志分析的那样,飞机会变得过大、过重、过贵,而且动力过剩。

这样的飞机,对于学员来说,可能并不友好,训练效果也未必最佳。”

“而新发动机方案,”陈天宇话锋一转。

“虽然存在研制风险和时间投入,但它的目标,是为华苏合作教练机量身打造一款合适的发动机。

唯有这样的一款发动机,才能够让教练机实现最低运营成本、最高训练效率。”

他放下粉笔,目光扫过众人:

“当前的现实是,我们要发展教练攻击机,就必须要争取苏联的帮助,苏联方面的需求我们也必须要照顾到。

所以当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调和我们两个国家对教练机的需求。

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尽量保证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当天晚上,交流团就把这边的情况对国内进行了汇报。

次日他们就接到了从北都发来的加密电报。

在收到关于苏方提出新发动机方案的初步汇报后,段局长与国内的专家进行了紧急磋商,最终指示华夏代表团:

“可以原则上同意苏方提出的新发动机研制方向,要抓住机遇,力争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掌握核心技术。

具体技术细节,由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方协商确定。”

段局长的远程指示,为这场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陈天宇的积极推动和上级领导的明确支持下,华夏代表团内部很快统一了思想,原则上同意了与苏方合作研制新型涡喷发动机的方案。

在接下来的联合技术会议上,当华夏代表团正式表达了接受新发动机方案的意愿后,苏方专家显得非常高兴。

克里莫夫设计局的鲍里斯工程师,更是拿出了他们准备的一份初步建议。

“陈总工程师,以及华夏的同志们,”鲍里斯展开一张草图。

“既然我们决定共同研制这款新发动机,我们对它的推力级别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

考虑到教练机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基础和中高级飞行训练科目,同时又要兼顾生产和使用成本。

我们初步建议,将这款新发动机的海平面静态推力目标,设定在10千牛,也就是大约1吨的级别。”

【苏联Yak-30教练机图】

他解释道:

“我们认为,10KN的推力,足以满足一架总重在2吨左右的喷气式教练机完成包括特技飞行在内的大部分训练科目。

同时,这个推力级别的发动机,在尺寸、重量和油耗方面,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

苏方提出的10KN推力指标,在华夏代表团内部再次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这个数字,比他们之前预想的似乎要低一些。

如果是用这个级别的发动机来设计飞机,那么就最多能挂载两枚轻型教学用航空炸弹,很难做到保留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