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杨小树站在鲁记木匠铺门前,手指紧张地摩挲着包袱带子。夏日的阳光透过门前那棵老槐树的枝叶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也洒在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
“你就是杨老四家的小子?“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铺子里传出。
杨小树抬头,看见一个约莫五十多岁的男人从昏暗的铺子里走出来。那人身材精瘦,皮肤黝黑,一双眼睛却亮得出奇,像是能看透木头纹理般锐利。他穿着沾满木屑的粗布衣裳,右手握着一把闪着寒光的凿子。
“是、是的,鲁师傅好!“杨小树连忙鞠躬,差点被自己的包袱绊倒,“我爹说让我跟您学手艺...“
鲁师傅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目光在他纤细的手指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转身往铺子里走:“进来吧,先把包袱放下。“
杨小树跟着走进木匠铺,立刻被各种木头的香气包围。樟木的清香、松木的醇厚、檀木的幽远,混合在一起,让他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气。铺子里堆满了各种木材和半成品,墙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工具,有些他甚至叫不出名字。
“从今天起,你就住后院的小屋。“鲁师傅指了指后面,“先把行李放下,然后来前铺找我。“
杨小树兴冲冲地安置好行李,想象着自己很快就能像鲁师傅那样做出精美的家具。他从小看着父亲对鲁师傅做的家具赞不绝口,早就对这门手艺心生向往。
然而,当他回到前铺时,鲁师傅递给他一把斧头,指着角落里的一堆木头说:“把这些都劈成柴火,大小要均匀。“
杨小树愣住了:“劈、劈柴?“
“怎么,不愿意?“鲁师傅头也不抬,正用刨子推着一块木板,木屑如雪花般纷纷落下。
“不是...我以为...“杨小树咽了口唾沫,“我以为能直接学做家具...“
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身子看着他:“你以为木匠是什么?坐在那里画画图,然后木头自己就变成家具了?“他摇摇头,“去劈柴,什么时候我说可以停了,你再停。“
第一天下来,杨小树的手掌磨出了水泡,胳膊酸得几乎抬不起来。晚饭时,鲁师傅的妻子——他叫师娘——给他涂了药膏,柔声说:“每个学徒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我想学真本事...“杨小树委屈地说。
师娘笑了笑:“你师傅有他的道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小树每天的工作就是劈柴、搬运木材、打扫铺子。一个月后,他终于忍不住了。那天鲁师傅出门送货,他偷偷拿起锯子和凿子,想试着做个小凳子。
他选了块看起来不错的松木,回忆着鲁师傅做凳子的步骤,开始动手。然而木头似乎有自己的想法,锯子总是不听使唤地歪斜,凿子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三个小时后,他面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木块和满地的木屑,连个凳子腿都没做出来。
“这就是你的'作品'?“
杨小树吓得差点跳起来。鲁师傅不知何时回来了,正站在他身后,脸色阴沉得可怕。
“师、师傅,我只是想试试...“
“试试?“鲁师傅的声音陡然提高,“你知道这块木头值多少钱吗?你知道一个好木匠要花多少年才能不浪费材料吗?“
杨小树低下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我错了...“
“错?“鲁师傅冷笑一声,“你连错的资格都没有!一个连斧头都拿不稳的人,就想用凿子?“他指着那堆失败品,“把这些都收拾了,然后去劈柴,今天劈不完两担不准吃饭!“
那天晚上,杨小树躺在床上,手掌火辣辣地疼,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解。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木匠,甚至想过收拾行李回家。
第二天清晨,当他红肿着眼睛来到前铺时,鲁师傅已经在工作了。老人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工作台。台上放着一张图纸,画的是一张三条腿的凳子。
“这...“杨小树困惑地看着图纸。
“做出来。“鲁师傅简短地说,“用那边的木头。“
杨小树惊讶地抬头:“可、可是凳子都是四条腿的啊...“
“所以呢?“鲁师傅反问,“木匠就得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三条腿的凳子站不稳,那是手艺不精。真正的木匠,就是做一条腿的凳子也能让它站稳。“
杨小树似懂非懂地拿起工具,开始按照图纸工作。这一次,他格外小心,每锯一下都反复测量,每凿一凿都屏住呼吸。然而三天后,他做出的凳子还是摇摇晃晃,根本站不稳。
第四天早晨,鲁师傅来到铺子,看到杨小树趴在半成品的凳子上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老人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从架子上取下一个小木箱,放在工作台上。
“醒醒。“他轻轻推了推杨小树。
杨小树猛地惊醒,看到鲁师傅,立刻站起来:“师傅,我...我还没做好...“
鲁师傅打开木箱,取出一个物件。那也是一张三条腿的小凳子,做工精致,稳稳地立在台面上。
“这是我十六岁时做的。“鲁师傅说,“当时我师傅——也就是你师祖——给了我同样的考题。“
杨小树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接过凳子。无论怎么摆放,这凳子都稳如泰山,三条腿仿佛生了根一般。
“怎么做到的...“他喃喃自语。
鲁师傅拿起一块木头和刨子:“你以为我这一个月为什么让你劈柴?“他开始推刨子,动作流畅得像在抚摸情人的手,“劈柴是为了让你了解木头的纹理,知道什么样的力道合适。搬运木材是让你熟悉不同木料的特性。打扫铺子...“他顿了顿,“是让你学会尊重自己的工具和工作环境。“
木屑如金色的丝带般从刨子下涌出,杨小树看得入迷。
“木匠的第一课不是做家具,而是学会看木头。“鲁师傅停下动作,拿起那块被刨得光滑如镜的木板,“每块木头都有自己的脾气,顺纹而作事半功倍,逆纹而行事倍功半。你以为我在刁难你?“他摇摇头,“我是在教你最重要的东西——耐心和观察。“
杨小树感到脸上一阵发热:“师傅,我...“
“再做一次。“鲁师傅把木板递给他,“这次,先不要急着动手。看着它,摸它,了解它。“
这一次,杨小树没有立刻拿起工具。他仔细端详着那块木头,用手指感受它的纹理,甚至凑近闻它的气味。他想起这一个月来劈过的无数木柴,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木头容易劈开,有些却那么顽固。
三天后,当杨小树把他做的三条腿凳子放在鲁师傅面前时,老人的眼睛亮了一下。凳子稳稳地立着,三条腿均匀地分担着重量,凳面光滑平整。
鲁师傅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凳面,点了点头:“知道为什么木匠眼中没有废木吗?“
杨小树想了想:“因为每块木头都有适合它的用途?“
“不错。“鲁师傅难得地露出微笑,“就像人一样。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要你先劈一个月柴了吗?“
杨小树重重点头:“基本功最重要。不了解木头,就做不好木匠。“
“记住,手艺活急不得。“鲁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慢就是快,快就是慢。今天起,你可以开始学用刨子了。“
从那天起,杨小树再也没抱怨过枯燥的练习。他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劈柴动作,每一次挥斧都是与木头的对话;每一次搬运,都是对不同木材特性的了解;每一次打扫,都是对工作环境的尊重。
三年后的一个春日,当杨小树独立完成的第一套家具被客人赞不绝口时,鲁师傅在院子里抽着旱烟,对妻子说:“那小子,总算有点木匠的样子了。“
师娘笑着说:“你当年不也是这样过来的?“
鲁师傅吐出一口烟圈,望着满院的木屑和正在专注工作的杨小树,轻声说:“是啊,好木头都是慢慢磨出来的。“
春去秋来,杨小树在鲁师傅的捶打下渐渐褪去青涩。这日他擦拭鲁师傅视若珍宝的木箱时,发现箱底压着块乌黑的木料,借着天光竟透出金丝般的纹理。
“师傅,这是...“他捧着木料跑到前铺。
正在雕花窗的鲁师傅手一颤,刻刀在窗棂上划出细痕。老人接过木料轻轻摩挲:“沉香木,二十年了。“他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指节泛白地攥着木料:“当年你师祖病重,我忙着赶制寿材,倒把这块好料子耽误了...“
杨小树第一次在师傅眼里看到水光。
“小树啊,明天开始教你做榫卯。“鲁师傅突然说,“先把西屋那个烂木匣修好。“
当杨小树打开那个虫蛀严重的妆奁匣时,整个人都愣住了。看似普通的匣子,拆开后竟找不到一个榫头,所有接缝处都严丝合缝,像从整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这是'隐榫'。“鲁师傅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我二十五岁那年琢磨出来的,现在...“他顿了顿,“会这门手艺的,全省不超过三个人。“
杨小树彻夜研究那些残件,发现每个榫头都藏在雕花纹路里。当他终于在天明时分复原出第一个燕尾隐榫时,晨光正照在伏案瞌睡的鲁师傅肩头,老人手里还攥着刻刀。
就在这年冬天,省城来的商队带来了机械加工的家具。这些刷着亮漆的桌椅价格不及手工的三成,镇上木匠铺的订单眼见着少了。
“简直胡闹!“鲁师傅摔碎茶杯,指着客人送来的新式梳妆台,“铁钉固定,胶水粘合,这种玩意能用三年都算长寿!“
杨小树摸着那些整齐划一的木纹,却说了句:“但确实便宜...“
“你说什么?“鲁师傅猛地转身。
“我是说...“杨小树鼓起勇气,“我们能不能也做些新样式?比如把妆奁改小些,加上铜镜...“
“祖宗传下的规制能随便改?“鲁师傅额角青筋暴起,“八宝妆奁为什么是八层?为什么用樟木?这都是有讲究的!“
争吵声惊动了师娘。她默默收拾着碎瓷片,忽然说:“老鲁,药铺张掌柜今早来说...要退掉定制的拔步床。“
铺子里死一般寂静。杨小树看见师傅的背影晃了晃,扶住工作台的手微微发抖。
当夜,杨小树被锯木头的声音惊醒。月光下,鲁师傅正在院里疯狂地劈柴,斧头深深砍进树墩,木屑溅在霜地上像斑斑泪痕。
第二天,杨小树把连夜画的图纸铺在师傅面前:“我想做改良妆奁,用隐榫工艺,加上活动镜架...“他的手在发抖,“但需要您帮我把握木性。“
鲁师傅盯着图纸看了半柱香时间,突然起身翻出那块沉香木:“敢不敢比试?你用新法子,我用老法子,各做半个妆奁。“
杨小树知道这是师傅最后的让步。他日夜泡在木料堆里,发现机械加工的木材因烘干过度容易开裂,而传统阴干的木料虽然费时,却温润柔韧。当他的活动镜架第三次断裂时,终于想起师傅说过:“木头会说话,你得顺着它说。“
冬至那日,两件妆奁并排放在工作台上。鲁师傅的妆奁方正厚重,雕着栩栩如生的并蒂莲;杨小树的妆奁线条流畅,可调节的铜镜框上嵌着细银丝。最妙的是二者结合处严丝合缝——杨小树把新式滑轨做成了隐榫结构。
“胡闹。“鲁师傅敲着滑轨,嘴角却翘起来,“不过这个燕尾榫藏得倒巧。“
开春时,这对妆奁在省城博览会上引起轰动。当洋人收藏家出价三百大洋时,鲁师傅却摇头:“这是非卖品。“他转头对杨小树说:“记着,手艺人可以饿肚子,不能饿良心。“
归途的马车摇晃着,七十岁的老师傅靠着徒弟肩头打盹。杨小树小心托着师傅布满老茧的手,忽然发现老人拇指有道陈年伤疤,形状竟像朵木雕小花。他想起师娘说过,这是当年鲁师傅学隐榫工艺时,被刻刀扎穿手指留下的。
车窗外,机械家具厂的烟囱正在冒黑烟。杨小树握紧装着订单的布袋,里面既有改良家具的图样,也有注明“纯古法制作“的契约。他轻轻替师傅盖上毯子,听见老人梦呓般呢喃:“慢点...木纹歪了...“
梅雨季来得又急又凶,鲁师傅的咳嗽声在潮湿的空气里愈发沉闷。杨小树蹲在药炉前扇火,突然听见前铺传来重物坠地的声响。
“师傅!“他冲进铺子时,鲁师傅正跪在地上捡拾木块。那块珍藏的沉香木摔成了三瓣,裂口处二十年光阴化作细密年轮,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的光晕。
“不碍事。“老人将碎木拢在怀中,枯瘦的手指拂过裂纹,“当年你师祖说,好木料就像人,伤疤里藏着故事...“话未说完便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指缝间渗出血丝染红了沉香木。
葬礼那日,杨小树将修复好的妆奁放进棺木。当棺盖合拢的瞬间,他突然看清那些裂纹的走向——分明是天然的山水纹。深夜里,他鬼使神差地取出沉香残木,就着裂缝雕出峭壁孤松,又在凹陷处嵌入银丝作飞瀑,竟将裂纹化作了《寒山问道图》。
“这小子魔怔了。“镇上人议论纷纷。杨小树闭门七日,用隐榫工艺将三块残木拼接成笔筒。当最后一块银丝云纹扣合时,沉香木突然飘出若有若无的香气,惊得正在扫地的师娘打翻了簸箕——那味道竟与二十年前鲁师傅新婚时做的雕花床一模一样。
这日晌午,木匠铺来了位戴金丝眼镜的年轻人,自称是机械家具厂的少东家。“杨师傅的手艺我们仰慕已久。“青年递上烫金请柬,“只要您愿做技术指导,月薪三百大洋。“
杨小树摩挲着沉香笔筒,忽然问:“贵厂的烘干房温度多少?“
“六十五度,三小时速干。“青年颇为自得。
“所以你们的家具会开裂。“杨小树指向墙角阴干的木料,“这些在地窖晾了两年,温湿变化时能自己呼吸调节。“他起身打开装满订单的木匣,“劳烦转告令尊,真正的木匠,卖的是年月。“
秋分那天,三个外乡人踏着晨露叩响门环。领头的中年女子手掌布满老茧,开口竟是:“我们想学真正的木匠活。“杨小树望着他们肩上的包袱,恍惚看见当年怯生生的自己。
教学比想象中艰难。叫阿青的姑娘总把榫头削得太薄,沉默的大海常对着木纹发呆,最伶俐的顺子总想跳过劈柴直接学雕刻。这夜,杨小树取出鲁师傅的旧皮尺,突然发现尺背刻着细小划痕——整整三百道,正是他当学徒时劈柴的数目。
“从明天起,你们轮着去后山捡柴。“他在晨会上宣布,“不是烧火用,要观察每根树枝的生长走向。“
当大海捧着段歪扭的核桃枝回来时,杨小树当场剖开木料。淡褐色的木纹在截面蜿蜒成溪流模样,“看见了吗?“他指着纹路,“顺着这个走向下凿,就能做出最自然的山水笔架。“
冬至清晨,急促的马蹄声踏碎寂静。药铺掌柜扶着个洋人闯进来,那人捧着开裂的机械雕花盒,操着生硬的中文说:“他们都说,只有您能救活它。“
杨小树将木盒浸入井水三日,待胶水软化后轻轻拆解。当看到内部被铁钉打穿的榫眼时,他瞳孔骤缩:“这不是修补,是重做。“
“需要多久?“
“三个月。“杨小树指着正在劈柴的顺子,“先阴干木料两月,再用半月做榫卯...“他突然顿住,因为洋人打开了装满银元的皮箱。
“若是用我们的烘干房...“
“那就另请高明。“杨小树转身从鲁师傅的工具箱取出刻刀,“木头的命也是命,急了要闹脾气。“
开春时,杨小树带着徒弟们修复的雕花盒去上海参展。当洋人打开盒盖,内置的檀木齿轮装置缓缓升起莲花台,露出藏在第二层的时辰钟时,满场沸腾。有记者追问灵感来源,杨小树举起鲁师傅的旧刨子:“我师傅常说,木匠眼里要有百年光阴。“
归途经过省城,杨小树特意去了机械家具厂。隔着铁栅栏,他看见成堆的木材在烘干房里扭曲变形,突然对徒弟们说:“记住,咱们赚的不是工钱,是木头的情分。“
夜色渐浓时,杨小树独自在后院打开鲁师傅的木箱。二十年陈的沉香木香愈发醇厚,裹着月光漫过那套从未用过的寿材。他轻轻抚过棺内暗藏的九十九个隐榫,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斧头劈柴的声响——阿青正借着月光练习,每一斧都落在木纹转折处。
风起时,满院木屑纷飞如雪。杨小树摸到师傅刻在工具箱底的八字真言,笑着笑着突然泪流满面。那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木板上,深深镌刻着:
“以心听木,以魂铸器。“
惊蛰的雷劈开老槐树那天,阿青在山坳里迷了路。雨水顺着斗笠边缘串成珠帘,她抹了把脸,忽然嗅到某种沉郁的香气——像是陈年的檀木混着山寺的钟声。
循着气味拨开藤蔓,半截乌木从崖壁裂隙中探出头来。阿青的柴刀砍在黝黑木身上,竟溅起一串火星,震得虎口发麻。当她凑近细看时,呼吸陡然急促:木纹里凝结着金红丝线,宛如岩浆在夜空流淌。
“怕是遇上阴沉木了。“杨小树指尖拂过木料断面,煤油灯照得那些金丝忽明忽暗,“看这碳化层,少说在河底埋了八百年。“
顺子抡起斧头跃跃欲试:“够做二十套顶箱柜!“
“不能劈。“杨小树按住斧柄,“这般年岁的木头,得顺着它的心意来。“
当夜,杨小树跪在鲁师傅牌位前占香。三柱香齐齐折断时,大海闷声道:“山民说这木头是镇着黑龙的,动不得。“话音未落,机械厂的卡车已轰隆隆开进晒谷场。
少东家踩着锃亮的皮鞋踏过满地刨花:“省博物馆要复原明代楼船,正缺主桅杆。“他拍了拍乌木,“我们厂的技术加上您的手艺...“
“这不是木头。“杨小树突然开口,“是八百年前某棵树的魂魄。“
谈判不欢而散。但第二天清晨,乌木上赫然出现三道朱砂符咒,镇上开始流传杨木匠触怒山神的谣言。阿青蹲在崖边守到第五夜,终于逮住往木料泼狗血的机械厂帮工。
阴雨绵绵的清晨,木匠铺传来锯子欢唱。杨小树领着徒弟们用芦苇秆做成丈量尺,沿着乌木天然弧度标记刻度。顺子摸着发热的切割线嘀咕:“又不是造龙舟...“
“是古琴。“杨小树抖开泛黄的图纸,“雷氏琴式,长三尺六寸五,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当电锯声在机械厂方向响起时,木匠铺的地窖里正飘着松烟墨香。杨小树握着鲁师傅传下的蛇形刨,金红木屑如凤凰羽翼般层层铺展。阿青突然轻呼:“师傅,木纹会动!“
幽暗光线下,那些金丝竟随着刨削深浅变换,时而化作流云,时而聚成山峦。大海举着油灯的手开始发抖:“这...这莫不是《千里江山图》?“
三个月后的中元节,机械厂造的楼船主桅在试水时拦腰折断。而木匠铺院中,十三张古琴在月光下自成曲阵。杨小树轻拨最长的“龙吟“琴,琴腹突然传出空谷回音,惊得枝头夜雀齐齐振翅。
“共鸣腔里有文章?“顺子举着灯凑近琴底。
杨小树用银针挑开隐蔽的梅花榫,取出一卷焦黄纸页。鲁师傅工整的小楷在月光下浮现:“甲申年七月,于黄河故道得乌木一丈二尺,内有乾坤...“
原来二十年前那场洪水卷走的不仅是村庄,还有鲁师傅未能完成的木胎画壁。图纸末端画着未竟的构思:琴腹藏榫,九琴连环可拼出《兰亭集序》。
“师傅早知道...“杨小树抚过琴身裂纹,那些曾被视作瑕疵的纹路,此刻正连成“惠风和畅“的捺画。
晨雾未散时,晒谷场已挤满四邻八乡的人。九张古琴在八仙桌上拼出扇形,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琴弦,凹凸的木纹在青砖地面投下流动的墨迹。老秀才颤巍巍念出光影间的字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机械厂少东家挤在人群里,忽然扯开领带大喊:“这琴我全要了!开个价!“
杨小树却转身抽出鲁师傅的旧斧头,在众人惊呼中将九琴劈成碎片。木块纷飞间,他拾起刻着“永和九年“的残片轻声道:“该在的,总会在。“
深夜,阿青发现地窖多了九方木匣。每方匣内装着一枚琴轸,侧面隐榫暗藏鲁师傅的手札残页。当她将第九枚琴轸按特定角度摆放时,墙壁忽然弹出暗格——那幅完整的木胎《兰亭集序》正在月光下流淌着千年墨香。
前铺突然传来刨木声。杨小树正在刨一块新料,木纹里金丝游动如星河。大海举着灯问:“师傅早料到这些?“
“你师公常说,木头的记性比人长久。“杨小树吹散金屑,“去把顺子叫醒,该教你们怎么做会呼吸的榫卯了。“
晨光初露时,机械厂的烘干房冒出黑烟。而木匠铺檐下,三枚带有活动机关的燕尾榫正在晨露中舒展收缩,宛如活物。
白露那日,木匠铺来了位穿中山装的老人。他颤巍巍展开黄绢包袱,露出半截焦黑的木雕菩萨,断裂处露出星点金芒。杨小树正在调松香胶的手突然僵住——那抹金色竟与乌木中的流云纹如出一辙。
“故宫养心殿的旧物。“老人摘下眼镜擦拭,“五十年了,每逢雷雨夜,这残像就会渗出松香。“
阿青凑近观察时,菩萨掌心忽然坠落木屑。她本能地伸手去接,一粒金砂却渗入指尖血珠,霎时刺痛如烙。当晚,她梦见自己变成古寺梁柱,看着鲁师傅的年轻身影在月光下雕刻飞天。
次日开匣取工具时,三人都愣住了。那些磨损的刻刀凿斧竟焕然如新,刃口流转着淡金色泽。大海握起刨子推过木料,原本粗硬的枣木突然温顺如绢,木纹自动绽出《妙法莲华经》的轮廓。
“师、师傅!“顺子举着刻刀惊呼,刀柄不知何时缠满带血丝的木纹,“阿青的手...“
杨小树抓起阿青的手腕,只见那日渗入金砂的指尖生出木质纹理。他猛地掀开鲁师傅的工具箱底层,泛黄的《天工开物》残页上赫然画着“木人滴血饲器“的图样,边注小楷:以灵入器,百年不腐。
机械厂的喇叭声撕破晨雾。少东家带着三辆卡车围住晒谷场,车载显示屏正循环播放“全息木纹技术“广告。他举起麦克风笑道:“杨师傅何苦困守旧梦?您徒弟的血脉天赋加上我们的虚拟现实...“
“闭嘴!“顺子突然抄起斧头劈向显示屏。电光火石间,阿青染血的指尖扫过斧刃,飞溅的木屑在空中凝成“止戈“二字,惊得众人连连后退。
当夜,杨小树跪在鲁师傅灵前烧了半宿纸钱。黎明前最暗的时刻,他取出封存二十年的沉香寿材,轻轻叩击九十九处隐榫。棺盖无声滑开,露出满壁《河图洛书》的木刻,中央凹槽形状正与阿青的木质化手掌吻合。
“该来的总要来。“他对着虚空喃喃,将鲁师傅的遗物——半枚刻着西洋齿轮的樟木罗盘放入凹槽。
地窖突然震颤,那些修复过的古琴自动奏响《广陵散》。琴音中,阿青手上的木纹暴涨蔓延,却在触到沉香木刻时化作细密年轮。大海突然指着墙面惊呼,只见霉斑正褪成《营造法式》的工笔图解,而顺子工具箱里的机械零件不知何时已与榫卯咬合生长。
晨光穿透瓦缝时,杨小树正在雕琢最后一块活字版。他的白发间生出嫩绿芽孢,手中刻刀游走如飞:“顺子去启用地窖第三层,大海准备阴刻阳文模板,阿青...“他望向徒弟结晶化的右手,“该唤醒真正的木心了。“
机械厂方向传来爆炸声,全息投影在天空拼出虚假的《千里江山图》。而木匠铺地下,尘封的汉代水运仪象台正在苏醒,鲁师傅留下的樟木罗盘与顺子改良的齿轮组完美咬合,将八百年前的动力注入活字印刷版。
当第一张宣纸覆上浸透松烟墨的版刻时,阿青的木质右手按上凹槽。墨迹未干处浮现出鲁师傅的身影,正在民国年间的铺子里雕刻那截乌木。随着画面流转,几代人未竟的《兰亭集序》木胎竟在光影中渐次完整。
“原来师公们都在等今天。“大海摸着宣纸上流动的木纹泪流满面。那些消逝在岁月里的刨花与汗水,此刻正化作虚拟与现实间的金桥。
少东家撞开铺门时,杨小树已化作檀香木像,掌心托着粒发芽的木心。阿青的右臂完全化作古藤,缠着那套传承数百年的工具;顺子左眼嵌着齿轮目镜,却能看见木料深处的年轮秘语;大海的掌纹已与《营造法式》浑然一体,举手投足皆是古法新风。
“疯子!都是疯子!“少东家踉跄后退,却踩到自动弹起的青砖机关。墙面翻转间,真正的《千里江山图》木胎赫然显现,每处峰峦都藏着鲁师傅的手札,每道水纹皆刻着历代匠人的生卒。
惊蛰雷响时,木匠铺在晨光中轰然坍塌。烟尘散尽后,唯余十三根巨柱屹立如林,柱身榫卯正在暴雨中自由伸缩。有人看见阿青在百里外的古寺雕梁,顺子在省城机械厂拆改流水线,大海则守着长出《天工开物》的活体木碑。
从此镇上多了个传说:每当山雾弥漫时,杨小树的木像会睁开琥珀色的眼,那些穿梭雾中的金丝,正是匠人魂魄在寻找下截该雕琢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