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全球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就需要打破我国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而企业“走出去”成为我国重新参与全球价值分工的重要手段。早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提出:不仅要积极利用外资,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资源。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把“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2002年进入WTO,我国更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经过调整的国有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特殊的地位,成为推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从“走出去”的实践来看,“资源寻求”和“市场寻求”是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机。这从下面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出。

1.资源寻求

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尤其是2002年后重化工业的重启更加剧了我国能源与资源等基础型战略物资的短缺。为保证资源、能源的生产安全,我国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中央企业成为“走出去”的排头兵,进行了一系列收购行为。

中石油于2005年获得加拿大当地法院正式批准,以41.8亿美元的收购总价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改写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纪录。[20]此次竞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成功,中石油可获得5.5亿桶原油储备。至此,中国石油在该国所拥有的总石油储备超过10亿桶油当量,相当于哈萨克斯坦石油总储备量的2.5%。对于中石油来说,一举增收了6%的原油产量,这是一个超越10年的跃进式的胜利。因为,即使在产量空前提高的2004年,中石油的原油开采增值率也仅为0.5%。[21]

2006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Roseneft)结成合作伙伴,以近35亿美元买进英俄合资企业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的股份,随后又经手将该公司51%的股份卖给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通过这次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终于在俄罗斯的石油生产领域谋得一席之地。[22]

2.市场寻求

告别了短缺经济,我国企业面临国内市场过剩的问题,开辟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驱动力量。

早在2003年,京东方科技集团公司(000725.SZ)斥资3.8亿美元,吞并了韩国现代TFR液晶面板业务有关的资产,这个收购完全以现金支付。[23]2007年2月14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完成收购米雷康姆(Millicom)所持有的巴科泰尔(Paktel)88.86%的股份,共耗资2.84亿美元。巴科泰尔创立于1990年,是巴基斯坦第一个开展业务运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24]2007年,中国一重与韩国现代制铁公司签订了向其出口5米宽厚板轧机的供货合同,实现了我国宽厚板轧机主机出口零的突破;2007年前10个月,中国一重签订的出口合同总额超过2亿美元,为2006年同期的5.4倍,产品出口呈现喜人态势。[25]

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但到了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则达到了256.1亿美元,增长了848.5%。但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大国的政治干预。例如,2004年,中国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的行动,由于加拿大政府的政治干预而失败;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的行动也由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干预而败北;2009年,中国铝业增资力拓失败甚至一度牵扯出“间谍案”,引起了中澳关系的紧张,最终涉及195亿美元的力拓案闹得沸沸扬扬,仅以1%的分手费而告终。中国对非洲等国家的投资也因被西方社会视为“新殖民主义”而受到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