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的提出:对大企业与后起大国的工业创新进行比较研究的理由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2]而要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与国际的经验都表明,创新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尤其是工业创新,这是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要想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1.对工业化与工业创新关系的认识

工业化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3]因为,不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伟大的变革,都是在创新活动的推动下才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构成了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特别是对于后起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尤为重大。[4]事实上,工业化的演进过程,就是一个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节点上,通过创新逐步解决不同的结构性问题的过程(见图1)。因为,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制度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创新是促进这种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一个得力杠杆。[5]而当一国的工业化历史任务完成或接近完成来到后工业社会的门口时,还有可能借助创新,来完成其可持续发展支点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因为,创新的过程即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个认识过程。[6]由于这里言及的创新发生在与工业化关联的历史时期,并且是以作用于工业的成长与进步为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工业创新。具体指一切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的、组织的一切与价值创造与利用有关的活动。[7]显然,与其他类创新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活动是嵌入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是与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图1 工业化、大企业与工业创新关系

2.从后起大国的视角,看大企业与工业创新国际比较的意义

企业是工业创新的主体,大企业则在其中担当着重要使命,世界许多国家皆是如此。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除了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少数民营大企业之外,大企业多为国有企业。[8]为深入推进创新,中国把国企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这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关于国企改革,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体制改革,例如所有制的性质、股本的配置比例、公司治理的形式等,与此相联系,提倡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营经济。这些对于革除长久以来的弊端、解放思想和激励创新,乃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十分必要的。[9]如果我们把大企业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而与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地位相联系,国企改革的研究可能会多一个新的观察与分析的视角。本文将尝试从后起大国的视角来看大企业与工业创新的关系,[10]也就是把国企改革与它在工业创新中的作用联系起来。[11]

为了借鉴后起大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寻可能存在的规律性认识,历史的国际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本在发达经济体中所处的后起者地位,以及作为研究着眼点的中国目前仍是一个行进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都促使我们关注后起国家的发展,并把研究的对象集中于中日两国。至于为什么要提及大国,即那些人口数量较多、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对全球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就经济层面的影响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总量、大宗商品产出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都可以作为衡量指标),是因为,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大企业与工业创新连同作为创新平台的工业产业,对大国和小国的意义明显是不同的,而且两者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是完全不同的。

3.对日本的历史观察与借鉴有助于破除发展中的盲目自大倾向

自近代至今,人们对日本在工业化中是否拥有创新始终存有不同的看法。尽管经济史学者和日本的新史学研究,正在不断以丰富的成果提供着越来越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足以丰富我们关于日本工业创新的历史知识,但是,在这方面的认知误区,还是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日本工业化历史的客观认识,进而影响我们对工业创新的深刻理解。同时,指出这一事实的更重要目的,还在于避免我们在比较借鉴上的随意性,以及在探讨后起国家工业化发展问题上的表面局限性。如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否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工业创新?在今天的信息经济时代,工业4.0、物联网和智能制造开始成为先进制造的标尺,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创新经验还是否有效?基于历史的比较,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其理由是:第一,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尚未完成工业化的现实,使得我们有必要向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工业国家日本学习;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短板和大而不强的状态,使得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日本是如何完成从一个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第三,工业创新在后起国家日本的上述转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作用的过程,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认识;第四,在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时期,工业在未来经济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也需要人们进行理性的探讨。